激活、疏浚、澄清与促进--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化学复习课的探索与实践_原电池论文

激活,疏通,澄清,提升——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化学复习课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三的复习课教学普遍呈现出了“教师详细知识归纳+大量习题训练”的灰色倾向。对此,教师无可奈何,学生兴味索然,听课兴趣不高。反思这种情形使笔者想起孟子的话:“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其实如何进行有效的“重复”,如何在“重复”中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优化思维品质,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是摆在高三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激活:在预设情境中重现“知识点”

“知识点”是复习课中的核心内容,但它如何呈现在学生眼前是有讲究的。笔者认为,“知识点”重现的环节不仅担负着拉开复习帷幕的任务,更应承载起激活复习欲望的职能。为此,教师应着力创设将“知识点”隐藏在情境中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解读情境,反思经验,在激活思维的人性化过程中自主重现“知识点”,从而实现化学复习活动“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同步!

[案例1]“扑捉电池复习的教学‘基因’”公开课教学片断

师:“画一个你最熟悉的原电池装置,标出电极名称、电子和离子的迁移方向,写出电极反应式和反应类型。总结出原电池构成的条件。”

生:学生自己画图,人人都有事做。

师:实物投影学生作品,引导学生点评,引导学生讨论变换电极、电解质时是否有变化等。

生:总结原电池构成的条件,正确书写电极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注意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等?(在老师的引导下)

师:根据原电池的原理,能否把下面3、个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装置?画出装置图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评价:由于有了前面的训练,学生在对原电池的结构基本熟悉之后,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哪个做负极、哪个做正极,选用什么电解质溶液等,思维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但每一个装置又都不是那么容易画,比如第(1)题中,显然可以用Fe做负极、Cu做正极,但用什么做电解质溶液呢?3个问题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看似简单,却又疑惑重重的状态中,这种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可充分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至此学生对原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

教师为“电池”知识点的重现设置了一个富有欲求而不全的已有经验的课堂情境。学生内心产生了强烈复习掌握“原电池”这个知识点的欲望,为复习的展开营造了一个积极的氛围,可以预见,有了“问题带考点——考点串知识——应用促能力”这样的知识重现和兴趣激活,学生对后继复习活动的投入定能情趣盎然。

二、疏通:在主体探究中完善“知识链”

布鲁纳曾指出:“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连接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的确,学生在每节课里获得的知识是散装的,常有“见叶不见枝,见木不见林”的狭隘感,所以,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基于主体探究的“疏通”环节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应实现由传统“讲解者”“授予者”“评判者”的权威角色向现代“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的平等身份转变。引导学生通过“议一议”“辩一辩”“理一理”等探究性复习方式尝试构建“知识链”,在教师的适度点拨下完善“认知网络”,并逐步学会整体建构的方法,形成整体建构的思想。

[案例2]“有机信息的撷取与迁移”高三展示课教学片断

问题:某烃A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得到高分子化合物G。

师:理清各步的关系,写出②、③、④、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1:黑板演示(体验成功,突出知识的基础性、表达的规范性)

师:你能从这种流程性的图示中看出什么本质?

生2:从上题中可以看到其本质如下图,即烯烃、卤代烃、醇、醛、酸、酯相互转化的“内核”,且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单官能团之间的转化醇类是中心,单官能团到双官能团的转化烯烃是桥梁。

师:你掌握了吗?如何实现下列转化?

流程示意图表示方法如下:

案例中,通过由表及里、一题多变的探究,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有机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与各官能团性质的联系,构建形成了“官能团衍变的知识链”,使各个官能团知识得到有效“疏通”。

三、澄清:在交流、讨论中明晰“知识点”

从学生主体的视角分析,化学复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如此,教师应秉持开放包容的积极心态,走出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满堂灌的单一模式,给学生主体暴露思维轨迹、表达认知疑难、倾诉学习困惑提供充分的时空余地。引导学生在观点碰撞、意见争论、交流解惑的过程中,实现对相关化学知识来龙去脉的清晰把握和深层感悟。

[案例3]“定量实验设计复习课”教学片断

例:某化工企业想改进测定样品中的质量分数的方案。现请同学来帮助他们完成这个任务。要求:明确原理、简述步骤、误差分析等(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步骤:(1)称取质量为g样品溶于蒸馏水中,向溶液中滴加至无红棕色气体产生为止(在通风橱完成);(2)向(1)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溶液;(3)将所得(2)溶液,进行过滤、洗涤、烘干、称量得质量为

评价:造成误差的“正”因素可能是洗涤不彻底,没有完全烘干;“负”影响可能是转化不完全、沉淀剂用量不足、转移时损失。

师:很好!请大家注意该方案中(1)如何证明沉淀完全?(2)如何证明沉淀洗涤干净?(3)如何证明固体是否烘干?(4)因反应中有NO有害气体产生,应在通风橱内完成。

生2:为了避免有害气体NO的产生,可将氧化换成绿色氧化剂,其他过程一样。

生3:若改用空气加热氧化即不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大大减少实验过程,从而减少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它的缺点可能是加热时不一定完全转化。

师:非常好!大家还有其他方案吗?

生4:我们用浓硫酸与样品充分反应,然后用碱石灰测的质量来达到目的(如下图)。

生5:他们的方案正确,但操作比较繁,时间比较长,造成误差的因素比较多。我的原理是:。用滴定法来测定,利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自身颜色变化就可以确定滴定终点且取样少,操作简便易行,误差小。

应该说,学生们的这一系列的设计,初步达到了定量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且还对设计中具有普遍性的错误进行了深入分析,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进一步完善知识。对此,教师开放复习流程,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支持学生展示充分的思辨说理,澄清了错误,在这里,“问题”不再是阻碍个体学习的消极因素,而是促进复习深入的重要资源。

四、提升:在问题解决中感悟“知识价值”

经过激活、梳理、澄清等渐进自主的复习过程,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得到了巩固,认知结构得到了完善。于是,教师往往会安排一定篇幅的课堂练习。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复习课是建立在以往新授课、练习课的基础上的,所以,复习过程的练习设计应尽量减少单纯模仿、重复操作的机械式内容,而应适度引入问题解决、综合应用的拓展性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在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挑战性过程中,知识的统筹整合能力会逐步增强,化学的实际应用意识会逐步浓厚,“化学知识”的价值也会在应用实践中得以亲身感悟。如“晶体结构复习课”中笔者给学生设置了如下问题:

(原创题)下图表示1个晶胞,该晶胞为正方体型,原子(或分子、离子)位于正方体的顶点和面心。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这是1个分子晶体的晶胞,其代表物质是__;

(2)若这是1个金属晶体的晶胞,其代表物质是__;

(3)若这是1个不完整的金刚石晶胞,则晶胞中其他碳原子的数目__和位置是__;

(4)若这是1个不完整的NaCl晶胞,且顶点和面心的实心球表示,则晶胞中位置是__;

(5)若这是1个不完整的晶胞,则图中实心球表示还是?答:__;

(6)若这是1个“气态团簇”分子结构图,则1 mol该分子中有__个原子。

此图是课本或作业中不同晶体结构的一个浓缩,(1)是干冰晶胞;(2)代表面心立方堆积的晶胞,如铜等;(3)需要熟悉金刚石晶胞,除此原子外,还有4个在8个小正四面体对角处(上层、下层各2个);(4)在体心与棱上;(5)根据“均摊”法计算,应在8个小正四面体中心,所以,实心球表示;(6)既然是分子,则图中所有原子就构成一个这样的分子,即有个原子。

此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具有智力挑战性,通过归类建模——反孵实例——拓展提升,从另一角度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此类问题能促使学生发自内心需要地调用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使这些知识、技能得到应用和巩固,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化学复习课应依循“激活、疏通、澄清、提升”的实践策略,引导学生在预设情境中重现“知识点”,在主体探究中完善“知识链”,在质疑纠错中明晰“知识点”,在问题解决中感悟“知识价值”,真正走出化学复习课堂的尴尬境地,向高效课堂更进一步。

标签:;  ;  

激活、疏浚、澄清与促进--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化学复习课的探索与实践_原电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