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过程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性别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3)06-0040-03
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变革,大学生在社会性别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性别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心理、观念、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正视这一差异。将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回应现实的需要,体现教育人、引导人、尊重人、理解人的一个向度,又是批判与否定、按照某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个向度。
一、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较为单一,特别是缺乏平等的性别意识,导致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既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又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性别教育以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在教育理念上更加关注平等和性别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为了了解大学生性别意识状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性别差异,2012年3-7月,笔者对华中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和高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0份,有效回收率为95%,保证了统计结果达到95%的可信度和不超过4%的偏差度,实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有效性。并进行个案访谈67例,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
第一,大学生成长中的性别困惑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性别知识上存在盲点,缺乏社会性别知识和对性别平等的科学理解;性别气质存在冲突,传统性别气质对大学生仍然产生深刻影响,一些大学生在“中性化”潮流中迷失方向;大学生存在性别角色的两难困境,“双重”角色期待给女性带来的压力,“无所不能”角色期待给男性带来的压力;性观念的错位,大学生受开放的性观念的冲击较为严重,同时,相当比例的学生还受到传统性观念的禁锢。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课程的满意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参与和学生管理的评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和社会实践效果的认同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校园文化的参与程度和校园文化效果的认同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在互动方式、情绪调节、成败归因模式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在就业期望、就业压力、职业发展观念、成就动机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性别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为我们将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找到了突破口,为性别教育找到了主流化的教育载体,二者的结合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发展路径。这种融合直面我国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和性别教育主流化缺失的现实困境,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顺应了当代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回应了当代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主义价值诉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逻辑起点与模式构建
1.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认识的基础和关键。”[1]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其逻辑前提,只有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前提的基础上,教育过程才能保持其逻辑的延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系统。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前提是具体的“完整人”,所谓具体的“完整人”是指站在人们面前的,有生命的有特色的完整的个人,是正在从事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的生命个体[2]。具体的“完整人”实现了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是对人的认识的全面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性别是具体的“完整人”所内在的一个内容,忽视了人的性别则无法理解具体的“完整人”,无法真正实现上述的统一过程,忽视了性别差异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传统的“二元论”范式向“一体二重性”范式转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与“人格”分离的二元论范式,这种范式下的人是一种僵化的、缺乏色彩的人,忽略了人是个性化的存在这一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也单纯地站在社会的角度对人进行僵化的思想灌输,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与社会的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前提是具体的“完整人”,这一前提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在这个逻辑前提下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二元论”范式向“一体二重性”范式的转换,“一体二重性”范式将“社会”与“人格”有机统一起来,是在尊重人的个性化存在基础上的社会与人的和谐过程,既关注了人的全面发展,又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目标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目标体系。性别问题是人类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在人的社会性存在中,性别问题由单一的生物属性扩展到社会属性,具有了文化意蕴。在开放的多元化社会,性别的这种社会性特征对学生的生活实践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3]性别教育的实质也是实现人向自身的回归,将人的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统一起来,协调好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缺乏实效性的实践困境,即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性别教育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行路径。具体来说,第一,性别教育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系统,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全面审视其教育目标,突破传统的单一目标的局限,形成一个从个体到社会的完整目标体系,从而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第二,性别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范畴,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了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实现了从“一般化”的人到“个性化”的人的转变,从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深层次上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第三,性别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泛政治化”倾向,回归到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完整、科学,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第四,性别教育改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性别教育从女性的视角开发出了更为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单一的“灌输”方法的问题,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模式构建
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二者和谐统一的视角来探索二者融合的内容、方法与有效路径,构建包括教育内容、方法和路径在内的完整的教育模式。
在内容上,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应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形成包括道德观教育、婚恋观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制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内容体系,重点解决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性别问题,实现性别人格教育、性别和谐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在方法上,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这些方法涵盖了高校大学生培养的主要方面,突出了高校各个环节对大学生的培养功能;在路径上,应跳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高校的思维定势,将大学生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探索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有效路径。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是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相互关联的重要因素。这四个维度作为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紧密联系、共生共进,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多元联动的合力,共同构成将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体系。其中,社会在推进性别立法和培育先进性别文化等方面为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提供了客观条件和良好制度文化氛围;学校是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平台,发挥着具体的培养功能,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搭建教育平台、完善教育方法、建设师资队伍、改善教育环境、加强理论研究等方面来开展工作;家庭是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必要补充,家长应提升自身社会性别意识,要剔除性别刻板印象,形成和谐的两性互动方式,为子女性别行为树立典范;学生是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服务对象,同时他们也是接受主体,在这个融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学习社会性别知识,主动接受性别教育,加强自我教育。
三、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实践探索与保障机制
性别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理念的转变和理论的创新,更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实践模式。长春师范大学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较早地进行了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实践探索。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差别与尊重、爱与生命、情感与责任、道德与法制”的性别教育理念,以“消除性别歧视与偏见,培养正确的性别意识”为性别教育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施了系统的性别教育。组建了一支能够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在多学科领域内从事性别教育问题研究、进行性别教育教学活动的队伍,设立了较为健全的领导机构,依托女性发展研究,设置了“性别教育教研小组”“学生性别问题干预小组”“性别教育活动实践小组”三个工作小组,针对学生的心理、身体、交流与互动、学业与生涯规划以及教师性别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性别问题,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途径,开展全程的性别教育。在开展全程的性别教育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展了有关性别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制定了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性别教育等方面的具体规划,加强了女性发展与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开设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全校公选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群建设。
几年来,通过性别教育实验基地探索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丰富多彩,充分地发挥了其育人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第一,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从领导到教师和管理人员全员重视性别教育的舆论氛围,这是将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思想基础和外部条件;第二,扎实开展性别教育研究,不断深化对性别教育及其教育方法的认识,为实施性别教育夯实理论基础和提供有效的方法手段;第三,形成从社会、学校、家庭到学生的多维性别教育路径,增强了大学生性别教育的实效性;第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可靠保障。
将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尚处于探索阶段,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还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形成一个包括思想、社会、组织、队伍、物质等方面的保障系统。其中,思想保障主要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不断解放思想,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别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宏阔时代背景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别教育的旺盛生命力[4];社会保障主要是在整个社会形成有利于性别教育的环境,克服传统的固化的性别观念,形成性别平等的制度,在社会制度建设中关注性别差异,实现制度公平;组织保障主要是在性别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搭建有效的组织载体,保证性别教育能够健康稳定的进行;队伍保障主要是指性别教育要有高质量的培养队伍,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使教师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提高教师从事性别教育的能力;物质保障主要是为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提供充足的资源条件,这个融入过程是教育的微观化和具体化过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平台建设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对财力和物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加大对这一过程的投入力度。
总之,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未来趋势,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