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历代流传,儒学文化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虽然在近代中国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冲击的过程中,儒学文化受到了很严重的冲击,但是深深扎根与中国人心中的儒文化还是发挥着它的价值并没有被完全抛弃。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不断地变化,儒学文化在新中国的地位也经历了起起伏伏。但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口号,儒学文化在中国又开始兴起。虽然儒学文化有着自身的不足,但是经久不衰的儒文化依然有着他对人自身和社会的巨大价值。
关键词:儒学文化;中庸之道;社会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儒家思想由孔子在春秋时期所创立,孔子在对其前传统文化进行吸收与扬弃的过程中更新提出,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修己安人的价值取向为追求,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这初步创立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至战国时期,孟子丰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孟子要求为君者应当以仁治国,对人民轻徭薄赋,而且孟子率先提出应该保护环境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更加长期的利用自然资源。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要求人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进行实践活动,可以看出在当时儒家思想已经具备了对人与自然关系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探索和考量。在同时期的思想中儒家思想对中国早期社会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秦国早期通过变法迅速强盛并且最终统一六国创立大秦帝国,秦统一六国后,法家的成为当时秦帝国的治国思想。儒家文化的发展在秦朝时期受到了政权力量的巨大打击和严重削弱.虽然在秦时期儒家文化就受到严重打击但是这并没有导致儒家文化一蹶不振。秦灭后,汉朝建立。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消除秦末期暴政与过度严苛的刑法给人民带来的影响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即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经过汉初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无为而治已经开始显现出不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趋势。秦时儒家文化虽然沉寂,但经过在汉早期的发展,儒家吸收法家、道家的思想丰富自身,西汉初期在经历了以黄老之学治国的历程之后,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了“独尊”的社会 文化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是指导思想占据统领地位.可以说汉朝对儒术的推崇也就同事奠定了儒家文化之后千年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同时儒家思想也成为中华正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先秦时期的发展,百家争鸣,同时经过秦的强盛到衰亡再到汉初无为之治所渐渐与社会发展趋势所不适应无疑给了儒家思想很大的启发。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思想分别为 道家之“道法自然”,法家之“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墨家之“兼爱”讲求“博爱”精神;这些思想与近代西方社会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属于同一价值理念 。中国古人不仅及早认识到自由平等博爱的重要性并且还认识到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合起来才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任何一个单方面都是不完善的。儒家在汉初隧将各家之所长吸收融会贯通即儒家之中庸之道。
二、中庸之道对社会与人的价值
中庸之道是一种积极寻求平衡与完善的学说与今天的辩证的看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庸之道是要避免“过”和“不及”。过与不及是两个极端,都有所偏,偏则不能得中。若能避免极端,寻求到一种平衡。
汉武帝认为儒家之中庸之道是以汉朝发展之长计,中庸之道所对人自身的修养所起到的作用,对社会的风气与社会状况的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与保持作用。中庸之道为什么可以在汉朝被大力推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庸之道本身的特性。首先中庸之道是常人所能及之道,中庸之道同样提倡德但与别的德不同,中庸之德注重基本,是普通人都可以做到并且可以理解的德,比如对父母恭敬,对长辈恭敬,不使自己的亲人家人为自身的安危而担心。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很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任何人,任何背景,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轻松做到。并且这样的德很朴实,是朴实之德。而中庸之道就是这样的朴实不走极端之道,任何人都可以习之并对自身有较好的道德品质方面的提高。其次,中庸之道是告知人们寻找适中之道而不是寻找绝对的存在。这就是中庸之道所提倡的“中”。中庸之道的中讲求的是“适中”。比方说,不卑不亢,既反对过于理想化,又反对一味地现实主义。如果你一味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考虑现实,在为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不择手段,这就是走极端。如果你放任自流没有理想,连底线都没有了,也是走极端,这些都不是中庸,都是一种极端而不是适中。
实际上,中庸的也就是最合适的,对大家来说就是最好的。这就是中庸,中庸就是最合适。怎样最合适?不走极端。而秦之前治国所运用的法家就是一种极端的表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不可全盘否定法家,法家思想的至今仍在使用,只能说在对社会层面上,中庸的思想更能够给国家创造一个稳定有利的环境来发展经济等。
但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就是对中庸的一种误解,将中庸本来低调的不走极端的形式变得高调并且要独尊。然而结果是什么呢?是孔子被神圣化,中庸被妖魔化。也就是说,当孔子被哄抬到“唯一圣人”的高度时,他的“中庸之道”却完全变了味儿,变成了和稀泥、没原则、风吹两边倒等等。这种既唱高调又走极端的方式,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庸”的;而那些被种种高调逼得走投无路的人,也就只好以中庸之道为自己开脱。结果,中庸在后来的传播中就开始背离了它的本义。
在个人层面中庸之道可以表现在生活的任何角落,对道的坚守、对诚的追求、对世界的开放是中庸对人生、对社会产生的忧患也是中庸积极进取是中庸,无为等待也是中庸而“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更是中庸。中庸几乎就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最厚重沉淀。承担中庸之道的主体是君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庸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这种中庸精神。中庸之道的实现就是君子之道的开展,儒家把中庸之道的实现寄托在了君子身上,君子遂成为中庸之道实现的载体,而且是最理想的人格载体。儒家从生命的自然延续与历史延续中寻找有限的超越与存在的价值,努力在现实人生中追求和实现存在的终极意义。它在一开始便抛弃了对过于理想社会的幻想,在现实中构建了一个从现实人格向理想人格进发、从现实社会向理想社会迈进的路径,即君子人格的挺立与塑造。中国儒家之道其实就是中庸之道。作为道德的载体,君子孜孜以求的就是这种作为至德的中庸。中庸就是孔子为君子之道奠定的基调。孔子对君子或者说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道,两个基本点就是不要在偏离道的情况下去作为,过犹不及。只要在坚持道的前提下,遵道而行,就不会犯错误。在孔子看来,这种道的体现就是仁与礼,中庸之道就是仁与礼的实现。孔子虽然突出了君子,为君子奠定了中庸的基调,但是并没有明确地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论述,完成这一任务的是《中庸》。
《中庸》一书作为《论语》思想的继承者,把孔子所提倡的中庸思想从各个方面更为明确地表达出来,为我们更好的坚持这一思想提供了参照系统,也为我们能够做一个真正的君子提供了更深层的要求。对君子的追求从此成为一种由人道向天道靠近的路径,而君子也成为天道落实到人间的载体。一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和一句“君子依乎中庸”为我们开启了通向道的大门。通览《中庸》,全章充满了寂寞心、孤独感、危机暗示和忧患意识。忧“道之不行”、“君子之道费而隐”、“君子慎其独也”……无不是忧患意识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文化得以时代保存流传而不消亡的有力保证,正是因为这种忧患意识中华文化作为四大古文明之一一直流传。
三、儒学文化的历史局限与新时期社会价值
两汉时期,经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大派别.由于自魏晋以来懦、道、佛三家学术的相 互交融,儒家文化思想又产生了新的更新,这即是宋明理学的出现形成。宋明理学主要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别,他们丰富了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家们在对宋明理学弊端和封建专制的批判反思中,重新复归了儒学经世致用的宗旨。虽然儒学文化对中国历史社会上的稳定与社会良好风气与个人自身修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儒文化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儒文化重政治,轻商贾,重仕途,轻科技。这也导致了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发展缓慢与不受重视并且有些古代科技被视为奇技淫巧。在欧洲工业革命后中国与西方科技实力差距越来越大。伴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灭亡,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遇到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之时儒学自身被当做中国落后的根源所摒弃,并且由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巨大作用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在思考儒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差距。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儒学文化的错误理解与现实需要儒学文化不再具有当初的地位甚至被视为文化糟粕。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在中西文化的对垒碰撞中,作为被封建专制者所曲解和异化了的儒学,遭受了很大的误解与批判.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与自信力不断提升,习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使得近些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思考被越来越多的提起。虽然儒文化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纵观历史与当今社会儒学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依然具有很大的价值与生命力。在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下,儒文化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文化来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并且利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能更好的使儒文化在当今年社会发挥对于人自身修养与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作用。儒学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不仅在历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儒文化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与价值,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眼光与客观的看法来看待我们自己的文化与发展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思敏.中庸:儒家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D].兰州大学,2008.
[2]郑男.儒家的中庸思想演进[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易中天.感悟“中庸”[J].学习月刊,2013(03):52-54.
作者简介:乌热(1991.04-),男,内蒙古通辽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乌热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中庸论文; 中庸之道论文; 儒学论文; 文化论文; 儒家论文; 君子论文; 孔子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