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中字句教学的几点思考

阅读课中词句教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句论文,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阅读课中的词句教学和分析课文内容互为前提,是不可分割的。但词句教学本身仍有其相对独立的教学规律。讨论词句教学规律是搞好阅读分析所必须的。从小学整体阅读教学的要求来看,在词义教学中,既要重视词的静态教学,又要重视词的动态教学;在词的动态教学中,既要重视理清思路纲目的词句教学,又要重视形象词句教学;在形象词句教学中,既要重视词句认识因素教学,又要重视词句情感因素教学;在积累词汇句式的教学中,要区分课文中的口头词句和只有在文章中才经常出现的“文章词句”。对此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在词义教学中,既要重视词的静态教学,又要重视词的动态教学

无论是初读课文时的生字新词教学,还是在分析课文中讲解新词,都要进行词义教学。当前词义教学的突出问题,是照本宣科念《小学语文词语解释》中的词条。如讲解九册《避雨》一课中的生字词“拧”,指名学生宣读词条:拧:抓住两端,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再如,讲解五册《院子里的悄悄话》一课的新词“年轮”,指名学生读词条:年轮:木本植物的主干,由于季节变化,生长的快慢不同,在木质部分的横断面里显出环形纹理,这种环形纹理叫年轮。

由于书店将这种《词语解释》与教材配套发行,于是被有些人捧为金科玉律,讲课念词条,课后背词条,考试默词条。这种死记硬背的教法,反映了教师缺乏词的静态和动态的观念。只要观念转变了,直观通俗的教法并不难。

所谓词的静态教学,指根据词典的词条解词,使学生理解词语的一般意义,但讲解要通俗,不可照本宣科;所谓词的动态教学,指根据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解词,使学生对词语一般意义的理解具体化,二者不可偏废。解词时,静态和动态可分开讲,也可揉合起来讲,因课因词而异。如六册《试航》一课中的生字新词“骚动”,词条解释两义:动乱、不安静。有经验的教师是这样解词的:“骚动”在课文中是不安静的意思。课文讲世界上第一艘轮船试航时,半路上机器出了毛病,开不动了,岸上的观众中发出了嘲笑声、讥诮声、还有人骂轮船是“蠢物”、指指点点,很不安静。这种情况就是“骚动”。你们看,“骚”由“马”和“蚤”组成,马身上有蚤,痒得很,你挨我,我擦你,挨挨擦擦(教师做挨擦状),不是很不安静吗?当时观众嘲笑、讥诮的场面,就像马群挨擦一样的不安静。这样解词,既紧扣了词条,又联系了上下文,把词的静态教学和动态教学统一起来了。

词的静态教学有词条可循,词的动态教学则因课而异。但仍有规律,需要进一步说明。

二、在词的动态教学中,既要重视理清思路纲目的词句教学,又要重视形象词句教学

所谓理清思路纲目词句,指段落文眼与层次文眼,有时层次下面还有更小的层次,体现层层纲目。所谓形象词句,指最小层次下记叙这一纲目内容的词句,多为形象词句。在中年级课文中,最小层次的纲目词句和这一纲目的形象词句,常常就是同一个句子。现在分析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么是只有思路词句的架空分析,要么是形象词句淹没了思路词句,思路不清,分段和划分段内的层次走过场。目前我们南县的情况,后者尤甚,反映在作文中,就是既不会观察,也不会写物。越不会写物,越大讲形象词句而忽视思路词句,形成恶性循环。为了纠正这个偏向,必须从观念上区分体现思路的纲目词句和形象词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具体教法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现以八册《猫》一课的第一段为例,说明这一教学。这段课文是: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很乖。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去玩玩,就会走出去一天一夜,任凭呼唤,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也不肯回来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声,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等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教学时,先用绎演法逐层提出思路词句和形象词句:第一步,认识全段起始句的纲目性质,提出“古怪”。第二步,根据课文中两个表转折的关联词句(“可是”)把课文划分成三个层次,并找出每个层次的中心词:“老实”、“贪玩”、“尽职”。第三步,分别找出形象词句。以上三步体现为以下板书步骤:

再用归纳法说明:“无忧无虑”等形象词句分别具体化了“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这三种性格的正——反——正关系就是“古怪”。这样归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由段落中心词、层次中心词、形象词句组成的“思路树”,因而把词句放到思路环境中来了,即使像“贪玩”、“老实”这种一看就懂的平凡字眼,也能从“思路树”上体会到它在课文中的特殊作用。

实践表明:有些景语、难句,常常无法板书到“思路树”中去,可在由义返文的教学中联系“思路树”讲解,也可用“板书”形式板书出来。

这样根据“思路树”讲解词句,偏重于理性认识,其实,字里行间饱和着一定的情感,所以还要讨论词句的情感教学。

三、在形象词句教学中,既要重视认识因素教学,又要重视情感因素教学

按上述“思路树”讲解词句,有时讲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有时讲得干巴巴的,催人欲眠。原因何在?小学语文课多是叙事散文,叙事散文的思路是按认识逻辑展开的,往往只片面注重课文认知因素教学,忽视课文字里行间的情感因素。一旦忽视课文的情感因素,必然教得干巴巴的。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但是,必须区分这两个教学观念,只有教学观念区分开来,才有两个因素教学的辩证统一。具体教法:

(一)讲解词义时引导想象。如八册《花潮》一课,讲“每棵海棠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自己的喜悦心情”,按词义讲解“炫耀”、“显示”都是夸耀的意思,是把海棠比作人,那高高伸出枝头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点头,好像小学生将新买的玩具高高举起,得意舞弄。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的内容,情趣教学就寓于这一想象描述之中了。

(二)根据句式指导朗读引导想象。

根据句中的虚词读出疑问、感叹、陈述、反问等等句式的语气。如五册《列宁和卫兵》一课,讲站岗的卫兵不认识列宁,当列宁来到时,卫兵拦住列宁要检查通告证,与列宁同行的一位同志十分生气地说:

放行吧,放行吧!他是列宁!

要读出命令而急促的口气,而且一句比一句急促,体现生气的神情。可是,有的学生读成:“放/行吧,放/行吧!”带有恳求的语气。对此,教师要及时指出,这样儿童就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感。

诗歌和散文中的骈偶句,要读出语言的和谐美。如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中的一段: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觉到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骈偶句的停顿是有规律的,加上轻重音,体现和谐美,读出这种美感,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长短句要读出抑扬顿挫。如十一册《草原》一课中开头描写草原的两句:

这次,我看到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开头从短句到长句,接下来是一组对偶句,然后又是两个短句。句式的变化带来了轻重音和停顿节拍以及气势的变化,于是出现抑扬顿挫,从中可领略读者情感的变化。

排比句要读出文章的气势来。如十二册《为人民服务》一课中的句子: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提高我们的勇气。

读时要逐步增强语气,体现作者迎难而进的坚定信念,使学生受到革命情操教育。

关联词句要读出转折、递进、因果等等语气,读得传神。如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的一段:

这个时候,他只要从火中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能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部队,都会受到重大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前面两个表条件的关联复句语气十分肯定,“但是”笔锋一转,连续三个“我们”,想到我们的全局,不能采取任何行动,内心的痛苦无以言状,要用低沉的语调传达这种神情。

(三)景语可通过回归观察引导想象。如《花潮》一课中的一段景语:

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展,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请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峰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了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海棠本是静物,风吹翻滚也只是机械摆动,可是作者却“看”出了它的生命力,“看”出了它的扩展,“看”到了它的潮声。这是一种奇特的感觉。正是表述这种奇特感觉的文字饱和着丰富的情感。而这种奇特的感觉是讲解朗读的方式能以体会到的;唯一的办法是回归观察,重复课文作者当年的体验。我们两县没有海棠,但春天有成片的桃花胜似海棠,可组织学生像观察海棠那样去观察桃花,边观察边想象,只有想象,以我之情注于物,以物之姿注于我,才能产生作者那种奇特的感觉。

四、积累词汇和句式的教学要根据口头词语和文章词语的区别采用不同的教法

小学课文绝大部分是用口头词语写成的,一读就懂,一听就明,但也常常夹杂只有文章中才经常出现的词句,叫“文章词句”。如六册《视死如归》一课中讲王若飞去到旷场的那一段:

(他)抬起头来望着那巍峨的大青山,大青山山峦叠嶂,连绵起伏,在夜 色中显得更加雄伟。

“巍峨”、“山峦叠嶂”、“连绵起伏”等,口头并不常用,但文章中却常常见到,是文章词句。此外,教材中还有古诗,偶尔还引用古文词句,如“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是文章词句。

积累这两种词句的教法,相同的一面,是都要求多读。不同的一面,文章词句要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不但要多读,而且要有足够的背诵量。口头词存在于人们的口头上,可通过叙说积累这种词汇与句式。许多读书不多的人,词汇句式丰富,证明叙说是积累词汇和句式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纠正目前忽视叙说的偏向,凡是用口头词语写成的课文,在弄清思路以后,要强调指导读,强调指导叙。课外则应搜集、讲述民间故事和社会先进事迹,还应多作各种人际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口头语言,积累词汇和句式。

关于阅读教学中字句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