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主流论文,理论论文,企业管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0257-2826(2001)06-0077-02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产权与企业方面的中外文献出版物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如何从纷繁的信息流中清理出企业理论的发展脉络则是一个尚待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由杨瑞龙任主编,王凤彬、周业安任副主编的专著《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在充分占有当代企业理论的中外文献和企业管理案例的基础上,阐述了现代主流产权理论和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理论,介绍了现代公司制度的运行机理,揭示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演进,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思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是一本近年来不多见的研究企业问题的力作。
和国内流行的对企业理论的理解不同,该书认为,现代企业理论的范畴其实非常广泛,科斯及其追随者的理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除了产权的安排以外,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资本结构的优化、企业家的培育、企业制度的演化以及雇员权益的保护等都是一个企业必须重视的内容。针对企业产权制度本身,该书也不主张对产权的理解过于狭窄,并且,研究企业不能脱离实际的企业制度,抽象模型往往会舍弃本质的因素。因此,该书采取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不仅讨论基本的企业制度,而且讨论具体的企业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通过理论上的一致化,把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应用于实践中。具体地说,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一,该书认为,把企业的产权仅仅理解成法律上的所有权是肤浅的。实际上,经济学中的产权是一组经济权利,而不仅仅是一种法律权利。这些权利可以单独行使,也可以共同行使。围绕这些权利的分配,各个当事人签订契约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与权益加以规范和保障,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可以看作一组契约的集合。具体的产权安排取决于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力量对比。这是目前产权理论研究的一大进展。
第二,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资本雇佣劳动”可以获得最大化的企业治理结构效率。该书对这一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并不天然归出资者所有,工人作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人力资本的难以分散性和专用性,导致容易分散风险的股东可能利用权利侵害工人的利益。所以,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的目标应该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是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这一观点纠正了一些人对治理结构的片面看法。
第三,现代企业虽然是由一系列的契约组成的,但雇佣合同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雇佣合同在订立过程中,拥有财产的所有者和没有财产的工人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正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再强调的,雇佣关系从来就不是权利平等的契约关系,在权利不平等的前提下,财产所有者就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侵犯工人的权益,这与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的结论完全不同,却构成了现代企业理论的一部分。从这种理论前提出发;就可以发现,既定的或自然生成的产权制度并不等价于有效率的制度,如果雇主阶层通过势力强行作出某种制度安排的选择,就必然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也就不能获得一种有效率的产权安排。作者的这一观点有力地揭示了新制度经济学存在的内在矛盾。
第四,流行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但即使是新制度经济学家也开始反思这一先验命题。该书指出,现代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其中不仅存在报酬递减现象,也存在报酬递增现象,并且技术的发展使得原先生产集合的凸性假定不再符合现实,生产集合的不确定性和非凸性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此外,流行的企业理论忽视了企业家的存在,该书认为,企业家不仅从事市场发现和创新活动,而且还通过协调内部诸要素及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获得一种潜在的合作收益。企业家的行为特征依赖一定的组织过程和制度条件,如果要培育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家,必须实现企业的组织创新和法律、文化、习俗等制度环境的变革。
第五,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机制设计提出了新的看法。该书认为,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的存在确实带来了代理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恰当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来加以解决,机制设计的目标不仅是节约交易成本,而且还必须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生产。围绕机制设计,最重要的一环是治理结构的安排,这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两方面。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主要是建立决策层的权利分立和制衡机制,特别是让监督权独立行使;外部治理结构的设计主要考虑市场的完善,特别是经理市场的成长及资本市场上控制权的让渡机制的规范化,这两者对企业内部人的约束很有效。
第六,流行的企业理论并不重视企业的管理。该书认为,管理创新应该和制度变革同样重要。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战略管理模式的应用和企业再造上,前者要求企业注重核心能力的培育,后者则试图通过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获得竞争优势。具体到国有企业,要求在改革过程中,特别要重视经理人员的发现、激励和约束;强调企业文化的重建;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使国有企业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资源基础。
第七,在企业改革方面,该书提出了独特的思路,归结为三点:首先,宏观上进行分类改革,反对全盘私有化,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行业性质把国有企业区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提供公共品的企业,宜采取国有国营模式;第二类是自然垄断的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控模式;第三类是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宜采取股份制改造;最后一类是一部分中小企业,宜采取民营化策略。其次,中观层次进行双层股份制改造,即通过国有控股公司的建立,在体制内从事国有股份的交易和管理,形成一个可以制约国有企业的准股票市场。最后,在微观层次上进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就是采取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模式,即在企业决策层通过恰当的制度设计使大的债权人和企业员工有效参与企业决策和监督;同时通过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企业破产重组程序的创新,使一些有能力的利益相关者有机会接管企业。
这部专著中的若干章节已在《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其中一些主要观点在国内学术界、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例如,产权是一种经济权利的看法,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思想,企业治理结构的利益相关者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要走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道路的思想,以及国有企业要通过战略管理和企业再造实现组织创新的思想等都具有较高的被引用率。相信读者会从这本书中获得诸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