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股权激励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并购决策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并购事件的经验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市公司论文,中国论文,股权论文,证据论文,股权激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编码:10.13781/j.cnki.1007~9556.2015.12.009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105)12~0091~12 一、引言 没有哪种经济现象能够比并购更能吸引如此多的公众关注,Manne(1965)[1]在他的实证研究中把这种多样的交易形式称为“公司控制权市场”。收购是公司将要进行的风险最大的投资活动,通过并购进行对外扩张已经成为企业唯一的增长策略,是否参与并购是公司管理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投资决策。管理者缘何发起并购?早期的研究集中在经济效率原因,如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垄断力量的优势、财务和经营的协同效应、财政优势、从有潜力的股票中获利及应对变换的商业环境的战略。从这个角度看,并购的动机是管理者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刘淑莲,2013)[2]。然而,管理者也是自利的个体,他们不仅能对公司实施有效的控制,同时也基于自身利益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引起代理问题,最常见的解决代理问题的机制是薪酬激励与董事会监管(Agrawal & Knoeber,1996)[3]。股东通过股权激励将股东财富和管理者财富联系在一起,作为解决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的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促使管理者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股权激励,其设计、实施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公司高管人员的行为,投资作为公司高管人员决策的一种结果,必然会受到股权激励机制的影响(罗富碧,2008)[4]。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经历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逐步引入股权激励制度,先后尝试过内部员工持股、公司员工持股和工会持股,然后到管理层激励试点,再到MBO盛行,直到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后,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才正式拉开帷幕。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式建立,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代理成本,推动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趋同等发挥了巨大作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股权激励模式可以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权以及股票增值权计划等。从目前执行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公司选择了期权模式和股票模式,仅有极少数公司(仅有16个)采用股票增值权模式。从时间上看,央企和地方国企推行股权激励高峰在2008年左右,民企在2008年高峰后不断跟进股权激励方案,并且在2011年之后不断再创新高。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中,股权性的薪酬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股权激励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高管激励的主要方式。尽管股权激励在减少代理成成本,激励员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推动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趋同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实施的过程中,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也存在很多问题,使得现行股权激励无论在激励效果还是激励约束上均大打折扣。首先,股权激励机制与企业的风险联系紧密,由于股权激励的“凸性”,①管理者的财富会随着企业环境不确定性而增长,进而影响股权激励效果。其次,股权激励作用受制于公司内部治理环境。作为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股权激励必须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下才能发挥作用。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主要的职责是监督和决策,不同的董事会治理结构必然会影响股权激励效果。再次,股权激励效果还受管理者自身对风险态度的影响,过度自信可能导致管理者更多的冒险,增加激励合约中的“凸性”,和管理者的风险投资决策并不相关。股权激励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是一种浪费的成本,对于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有效。 基于此,本文利用2010~2014年上市公司发起的股权并购事件作为样本,考察上市公司CEO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之间的关系,实证检验股权激励是否会影响CEO的并购投资。同时,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将环境不确定性、CEO过度自信和董事会结构纳入到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关系的研究框架中,分别检验它们对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关系的影响。首先,引入环境不确定性,考察环境不确定性对上市公司CEO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关系的影响,拓展和完善股权激励理论。其次,考虑到管理层对风险的态度也是影响股权激励效果的重要元素,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愿意承担风险,与股权激励的凸性无关。因此,我们进一步检验了股权激励和并购决策之间的关系在过度自信与非过度自信的CEO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丰富了行为金融学理论。最后,考虑到公司治理机制与管理者激励形成替代效应能够减少代理成本,而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制,能够约束高管行为,影响公司战略决策,本文进一步实证检验了董事会结构是否会影响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关系,丰富并完善了公司治理研究内容。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Modigliani & Miller(1958)[5]认为,在完美市场中,投资机会的盈利能力是影响公司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但是,现实中的市场存在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公司投资行为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股权激励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一方面可以降低代理成本,促使管理者按照股东价值最大化进行决策;另一方面股权激励机制有助于风险回避的管理者接受风险,促使管理者做出风险投资决策。国外大量实证研究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认为股权激励计划能够诱使管理者做出风险投资决策。但是,股权激励是否会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决策目前尚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风险角度阐述CEO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并购决策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际存在的问题,将环境不确定性、管理者过度自信和董事会治理结构纳入到股权激励和并购决策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的关系 公司并购是一个理想的检验管理者激励和风险投资决策间关系的平台,因为并购是企业战略扩张所进行的大规模高风险投资,公司的其他投资与并购投资相比规模较小。正如Harford & Li(2007)[6]所论述的,并购决策是CEO所做的最重要的公司资源分配决策,但并购也是NPV不确定的投资项目,并购可能改变公司现状并增加风险。不论是否所有的并购都会增加公司的风险,并购都被认为是风险比较高的投资,因为它使CEO暴露于一定程度的风险中。如果并购的结果是不好的,CEO可能会被解雇或者降职,同时主并公司反而可能成为潜在的被收购目标(Mitchell & Lehn,1990)[7]。 最近的理论研究证实,风险厌恶的CEO被授予更多的风险激励,诱使他们去从事高风险的并购项目(Edmans & Gabaix,2011)[8]。国外学者研究证实,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与其薪酬结构相联系。高管的薪酬由工资、奖金、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构成。长期激励收益(LTIPS)构成了长期和短期激励计划。短期激励与企业绩效挂钩,与企业风险无关。长期激励与风险联系紧密,股票和期权激励都具有“凸性”,但期权激励的“凸性”更大。股权激励的“凸性”将风险厌恶的CEO的个人财富和股东利益联系在一起,通过薪酬激励促使风险厌恶的管理者进行风险投资。Jensen & Meckling(1976)[9]代理理论的中心原则是,风险和激励具有正相关性。基于绩效的薪酬激励会促使管理者选择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随着管理层所持股权的减少,管理者会放弃越来越多的增值行动。CEO财富对股价的敏感性(delta)②将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同时CEO财富对股票收益波动的敏感度(Vega)③——“凸性”的增加,能够诱使CEO进行风险投资,因为他们可能从股票价格波动的收益中受益(Guay,1999)[10]。如果薪酬激励是有效的,我们可以认为管理者的投资决策就是薪酬激励诱使下的投资行为。股权激励可以通过协调股东与管理者利益达到降低代理矛盾的目的,其设计的特点还可以激励管理者接受风险,增加投资(Edmans & Gabaix,2011)[11]。Datta & Raman(2001)[12]的研究表明,如果投标企业的CEO基于股权的薪酬份额较高,那么市场反应会比较积极;反之,亦然。薪酬结构还影响了目标企业的选择,基于股权的薪酬份额较高的管理者会以较高的M/B寻找目标企业;相反,如果CEO的薪酬激励较少,那么他对目标企业发展前景的要求也会降低。因此,基于股权薪酬份额较高的管理者更愿意冒险并进行有价值的并购活动。 国内学者研究证实,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正相关(罗富碧等,2008)[12],股权激励能够减少代理成本,增加管理者的风险承担(吕长江,2011)[13]。但是,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之间的关系缺乏实证研究,国内既有文献大多从CEO权力和私有收益视角来解释企业并购行为,CEO权力和私有收益是企业并购的主要推动力(张洽,2013)[14],通过发动并购高管获得更高的薪酬和在职消费(李善民,2009)[15]。虽然并购是一项风险投资决策,但CEO薪酬结构中股权薪酬占比越多,可能增加管理者的风险承担,股权薪酬中的“凸性”能使管理者的个人财富增值更大,管理者能够从并购中获得更多的私人收益。因此,股权激励强度越大,上市公司越有可能发起并购。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股权激励强度与并购决策正相关。 (二)不确定性对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关系的影响 企业的战略投资决策和股权激励计划,都离不开对企业风险的分析与评价,环境不确定性是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最近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风险和管理者投资策略有很强的联系(Gilchrist,2013)[16]。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决策者通常需要结合外部环境的影响状况权变地采取相应的行动。为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管理者并非被动地应对环境不确定性,而是主动地采取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管理战略(冯巧根,2014)[17]。环境不确定性能够影响管理者的投资行为。一方面,环境不确定下,管理者倾向过度投资的可能性提高。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管理者可能将企业自由现金流用于净现值(NPV)为负的项目,以谋取私利。并且,当企业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时,管理层可以将投资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客观环境,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也增加了股东监管的难度(Jensen,1993)[18]。环境不确定性提高了公司的投资,管理层在环境不确定下可以通过无效率的投资以追逐私人收益(申慧慧,2012)[19]。另一方面,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了取得项目成功所需承担的私人成本,导致管理者风险回避,抑制其投资动机(Panousi & Papanikolaou,2012)[20]。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会降低企业投资效率,导致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徐倩,2014)[21]。 股权激励机制设计与企业风险相关,那么,上市公司环境不确定性是否会影响股权激励作用的发挥?在环境不确定下,股权激励有助于缓解企业管理者风险厌恶情绪,同时较大的风险波动增强了股权激励的“凸性”作用,会促使管理者增加企业风险投资。但是,在环境不确定性和股权激励共同作用下,代理问题驱动并购可能会更加严重。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会使高管更换与并购绩效敏感度降低,公司治理的约束机制在环境不确定性下会被弱化(Duchin & Breno,2012)[22],管理者可能不会因为糟糕的并购结果而受到惩罚。在这种情况下,加剧自由现金流问题等代理冲突,管理者更可能冒险发起并购,通过并购扩大自身的权力范围,创造“企业帝国”。我国受制度环境影响明显,股权结构复杂,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更加严重,这些因素都会加剧上市公司的环境不确定性。环境不确定性下对高管监督和约束的机制会减弱,管理者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更容易通过并购广泛建立“帝国”,扩大公司的规模,牟取私利。同时,在股权激励的“凸性”作用下,管理者更容易冒险,环境不确定性造成风险波动更大,这也可能使管理者的个人财富获得更大的增值。因此,环境不确定性能够增强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的正相关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2。 H2:不确定性增加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之间的正相关性。 (三)高管过度自信对股权激励和并购决策关系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错误定价可能存在于人类心理,管理者不会总是完全理性,有限理性会导致其行为偏差。管理者过度自信会使自己对目标公司的估价高于市场股价之上从而导致错误定价,也会导致主并公司支付更高的溢价。Roll(1986)[23]认为,正是由于经理人的过度自信导致高估公司并购的收益,即使大多数的公司并购案例并不成功,但投标经理们仍然相信自己的能力高于他人,因而过度自信的管理层更容易发起并购。国外学者对CEO过度自信与并购关系的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CEO更愿意去并购,并且对公司长短期收益都有负面的影响。过度自负的管理者比非过度自负的管理者更容易发起并购,尤其是多元化并购。国内学者傅强(2008)[24]、李善民(2010)[25]的研究也证实,CEO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正相关。 那么,管理者的股权激励效果是否会受自身的这种过度自信的情绪影响呢?鉴于股权激励的效果取决于管理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本文进一步提出思考,股权激励和并购投资之间的关系在过度自信和非过度自信CEO之间是否存在差异?Ross(2004)的研究表明,股权激励的“凸性”发挥作用的前提假设是,管理者是理性的,并且还是风险厌恶的。管理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才是影响股权激励机制的重要因素。Gervais(2011)认为,过度自信会增加CEO的风险承担意愿,会减少股权激励的“凸性”与投资决策之间的相关性。过度自信的CEO会低估项目的风险,从而更容易发起并购。事实上,CEO的过度自信可能会是传统的管理者风险厌恶理论的另一种替代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对过度自信的CEO进行股权激励可能是一种多余的浪费成本的无效激励。因此,我们提出假设,即:股权激励会增加并购的可能性,但这种关系仅仅局限于非过度自信的CEO,对于过度自信的CEO并不存在这种关系。 H3.1:对于非过度自信的CEO,激励强度与并购决策正相关。 H3.2:对于过度自信的CEO,激励强度与并购决策无关。 (四)董事会治理机制对股权激励和并购决策关系的影响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制,其主要功能是监督和决策,董事会治理和高管薪酬激励都能够降低代理成本,不同的董事会结构能够影响公司绩效。杨青薛等(2011)提出,董事会的监控作用表现为以薪酬激励监督CEO为间接手段来改善公司业绩,战略咨询则体现为董事会能对公司业绩做出直接贡献。谢志华等(2011)认为,董事会的基本功能是决策,其监督职责主要源于决策功能。董事会为保证决策得到执行,必须实施监督,形成决策制衡。有关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都是通过CEO两职合一、独立董事占比和董事会规模作为衡量董事会特征的指标来考察董事会的治理机制。理论上对于CEO两职合一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尚没有一致的结论。有的学者认为,两职分离对公司更有利,并且两职合一的公司通过分离可以提高公司绩效。有的学者认为,两职合一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关于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也存在两种相反的结论。一方面,独立董事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绩效;另一方面,董事会决策效率会因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而下降。独立董事能否发挥应有的公司治理作用,取决于独立董事在履职过程中所掌握的信息,以及所拥有的权力和所负的责任,它们直接决定了独立董事进行监督的能力和动机。国内学者认为,独立董事可以减少因大股东的利益输送而造成的投资不足问题,但没有证据显示独立董事可以减少因管理者代理问题而产生的过度投资间题。关于董事会规模的影响,学者们得到一致的结论,即董事会规模过大会导致董事会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并增大协调的困难,这可能进一步导致许多好的创意与策略因沟通的困难而无法实施。搭便车问题同样会造成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的功能障碍,规模较大的董事会可能更为低效和官僚。 股权激励作用受制于公司内部治理问题,作为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股权激励必须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下才能发挥作用。董事会机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有效的公司治理不仅能够对管理者进行监督还会影响决策效率,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能够降低代理成本,使得CEO在股权激励下做出增加股东价值的投资决策(Chen et al.,2006)。Bauguess & Stegemoller(2008)指出,董事会治理特征会影响高管做出价值增值的并购决策。因此,我们将董事会治理变量纳入到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关系研究框架之中。根据管理者权力理论,CEO通过并购获取私有收益的多寡与管理权力的大小存在正向关系。两职合一的CEO权力更大,当公司需要进行重大的战略决策如并购,会增加决策效率。因此,在股权激励作用下,两职合一的CEO更容易发起并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会影响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监督效率,独立董事有效性会减少CEO通过并购广泛建立“帝国”,巩固自己地位和权力的可能性。我国的独立董事一般不授予股权薪酬,固定薪酬的独立董事可能会降低风险并购决策。因此,独立董事占比的提高会降低CEO股权激励和并购决策的正相关性。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成员越难达成一致的意见,规模比较大的董事会能够降低企业战略决策的效率。因此,董事会的规模过大可能会降低CEO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之间的正相关性。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影响股权激励的效果和并购决策的效率,在不同的董事会结构下,股权激励对并购决策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引入股权激励与董事会特征变量的交乘项,同时检验二者对并购决策的共同影响。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4。 H4.1:CEO两职合一下,股权激励和并购决策正相关。 H4.2:独立董事占比的提高以及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会降低股权激励和并购决策的正相关性。 三、样本、数据与模型设定 (一)样本与数据 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自于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股票收益、CEO股权激励等其他相关数据来自于CSMAR中国上市公司股票交易数据库和公司治理研究数据库,剔除ST上市公司和金融、保险业的上市公司,以及财务指标缺失或异常的公司,并根据万得数据库对样本数据进行补充与核对,最终得到2183家上市公司的观测数据,构成了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库。 并购样本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及CSMAR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数据库,样本选择标准如下:(1)剔除ST上市公司和金融、保险业的上市公司;(2)并购事件的样本区间为2010~2014年,对一个公司在一年内发生多次并购的事件,仅取第一次;(3)并购类型为股权并购的交易;(4)剔除并购方不是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5)选取交易价值大于500万的并购事件。按照上述样本筛选标准,最终得到2907起并购事件数据,构成上市公司并购样本数据库。 我们将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库与并购样本数据库进行匹配,最终得到1354家上市公司(6770个观察值)发起的2034起并购事件的观测样本数据。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1.模型构建。由于观测到的上市公司并购决策为二元虚拟变量,故我们使用Logit模型来估计股权激励对并购决策的影响,并逐渐引入环境不确定性变量和董事会结构变量分别与股权激励的交乘项检验对其并购决策关系的影响。我们将样本分为CEO过度自信与非过度自信两组,分别对两组样本进行回归估计,进一步检验CEO情绪不同的主并公司的股权激励对并购决策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为避免内生性的影响,除二元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取滞后一期。本文构建模型(1)来验证前文假设。CEO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并购决策的影响&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并购事件的实证研究_股权激励论文
CEO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并购决策的影响&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并购事件的实证研究_股权激励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