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为例 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鸦片战争论文,为例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学科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前设计的问题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既有史实的回顾,又有理性的升华;既有正面的交锋,又有共同的深入;既有历史的评价,又有现实的思考……研究性学习应当提倡这种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精心设计的费时少、“切口小”、深分析、求实效的方式。
从“背景介绍”看到,该课题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偶然”“顿受启发”得来的,其实,是“必然”通过“偶然”开辟了教学的思路。如果没有教师对自己学生的长期培养与了解,没有对“鸦片战争的影响”的深思熟虑,没有使学生得到最佳发展的追求,网上的这篇文章即使放在眼皮底下,也许不会成为这堂课的资源。
如果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教学的最高宗旨,即使是同样的内容,由于学生不同,上法也应不同。所以,教学过程仍然是重要的课程开发过程。从教师方面看,是在思想上“以学生为主体”,在职能上以自己为主导的与学生共同开发的过程。据此,我们来看讨论的设计与进行情况,教师的智慧与创造主要有三:
一、目标定位的探索
面对已在初中学过“鸦片战争”,而且“基础较扎实,富有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探究学习动机”的高三(文科班)学生,本次再学的目标该如何定位?教师的定位是——让学生在对那场战争做“理性思考”中,“调动他们多渠道获取史料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史料评说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辩证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既体现了对一般高中生的要求,又注意了特定的本班学生的需要。理性的思考不仅有助于他们重温和巩固已知的史实,而且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视野,深入对鸦片战争使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变化的认识,培养从史料到史实、观点的思辨与运用能力,形成面对“屈辱”“在抗争中崛起,在探索中振兴”的价值观。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
与目标相适应,整堂课教师采用了“讲授”加“问题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非常务实。先讲授,有利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重温无需讨论的基本观点——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紧闭的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不仅为探究问题留出了课堂讨论的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思考“还有什么客观影响”的讨论铺垫了前提。在此前提下,抛出“应该感谢鸦片战争”的材料,可以使“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的讨论既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又有一个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对立的观点,在理性层面上引起学生的情感震荡和兴趣,使讨论有较高的起点。从而,使完成这两种“不同”评价观点相统一的讨论过程就自然地成为辩证思维的训练过程,感悟没有情感的历史不是历史,而只有情感的历史是非理性的历史。
三、讨论方向的把握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有三次重要插话,可见其教学宗旨与策略。生一、二、三的开头很激烈。生一认为不应该感谢鸦片战争,依据是“如果没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近代化也许会更快”。生二显然同意“感谢”,直指其要害,提出由于缺乏条件,中国自行进入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生三补充生二,“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猝然一击……中国会被更远地抛在世界潮流之后”。这三位同学的优点是都能针对对方或己方的关键发言,并有用史实说明观点的意识。然而,都有急于敲定“应不应该感谢”的倾向,偏离了教师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讨论的方向“我们除了感受到屈辱之外,还能得到哪些认识”?致使各自的论述或思想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偏执,并可能使问题越扯越远。此时,引导学生用“认识决定情感”的理性方法来克服用“情感决定认识”的非理性方法就非常重要。黄老师及时指出“能否转换一下角度”?使讨论重新回到“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上来。不用“该不该感谢”这样尖锐的题目,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奋,而不重“认识”,则不可能有理性的态度,看来,这两条教师都注意到了。
黄老师的第二、三次插话都以生四的发言为由头。一是生四指出,“我们不能忘记那场战争,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耻辱;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从这场战争中吸取教训。……避免中华民族悲剧的重演”,教师立即予以肯定。这样,既强调了应当讨论“认识”,又鼓励了生四的机敏;二是生四根据教师的要求,用中外比较分析史实的方法说明自己“明朝初期开始中国就落后于世界潮流”的观点后,黄老师报以掌声,并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评价,点明生四用的是比较法,然后要求继续讨论“刚才的话题”。将这两次插话合起来看可以发现,黄老师巧妙地利用了生四的发言,因势利导地向学生强调了应当讨论什么和怎样讨论。此举看起来信手拈来,却蕴含了黄老师多年的经验积累。
对这场讨论教师做了反思,认为“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中“如何选定值得探究的题目,并把探究引向深入?对一些敏感问题,研究和探讨是否应该有一个‘度’”?在我看来,前一个问题黄老师已经用自己的实践做了回答——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巩固、激活和拓展知识,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符合实际教学条件、有较高“性价比”的题目,就是值得探究的题目。至于敏感问题及其“度”的问题,既然是“敏感”,就说明该问题相当复杂,并可能与主流说法有抵牾,可能“敏感”在史实本身,可能“敏感”在后人的评价,也可能两者皆有。学生不提,教师不必提,因为它远超出学生能思考的程度,不仅没有探究的价值,而且反倒有引起“混乱”的危险。但是,学生提出来了,教师如何处理?一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也是一种教学,是以身作则的治史态度、学风的教育;二是告知确有不同的说法和问题的“敏感”所在。告知治史如断案,要学会重视与理解不同的观点,但不要盲从轻信。要大胆质疑,更要谨慎求证;三是告知史学问题多多,现在花很大功夫去探究“敏感”问题是否适时和符合学习策略——暂时放弃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高明的有效学习。如果还有极少数同学有条件并愿意探究,则可以告知他们去看哪些材料或从哪些方向寻找材料,独立思考后再行个别讨论。
现在有许多情况是,面对无法避免的总有滞后问题的教材,有些教师往往将已经不“敏感”的问题当作“敏感”问题,把可以“说清楚”的问题当成“说不清楚”的问题。时至去年,还有教师将农民起义的作用与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与作用,美国内战的原因、宗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助长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地位变化及其面临的发展与危机,联合国的性质与作用,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史实与评价,战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贸易逆差的原因,国家的职能,文学艺术的人性与阶级性,宗教的起源与作用等史学界甚至政界都早已明确的问题当作“敏感”或“说不清楚”的问题,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有坐井观天、作茧自缚之嫌了。史学领域是受极“左”思潮影响的重灾区,这不仅表现在对具体史实的理解、评价上,而且潜藏在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里。近几年,一方面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但另一方面,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成果也不断涌现。中学历史教师不能只凭教材、教参上课,应当时刻关心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及其新的进展。有研究型教师(至少是关心研究的学习型教师),才可能有务实的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进行课程的再开发,有效而可靠地培养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学生。
本课讨论的“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问题,其实质是如何认识鸦片战争的客观作用与影响的问题。讲“另一面”之所以会使人感到“敏感”,是因为极“左”思潮的长期干扰和教材,出于多种原因只分析了一个方面。在史学上,即使在政治上,鸦片战争的客观作用与影响原本不属“敏感”问题。这只要读一读马克思在当时写的评论就知道了。马克思说:“中国皇帝为了制止臣民的自杀行为,既禁止外国人输入这种毒品,又禁止中国人吸食这种毒品,而东印度公司却迅速地把在印度种植鸦片以及向中国私卖鸦片变成自己财政系统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发财的原则来对抗。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事,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鸦片贸易史》)显然,马克思是讲了两面的,如果用形而上学的逻辑去理解,几乎是不通的,只有用史实去检验,才能体会到这段话的真理性就在于其矛盾性——不仅准确地概述了鸦片战争双方的动机、性质、后果,评论了事件的正义性、道德性、进步性问题,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即在人类过去的文明史中,这些要素之间或原则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如今,承认马克思的这个评论,丝毫不会有损于我们炎黄子孙的民族自尊心,也不会存在过去曾经有过的政治问题。
应当说,本次研究性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以商榷的话,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的具体性不足。“研究背景中”用“意想不到的效果”来统领目标,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是比用其他方式上这堂课有更好的效果;二是超出教师预想的效果。前者是可以课前具体设计的,后者需临场决策。目标的具体和策略性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如:“多渠道获取史料”,本课突出的是哪一种、什么特点的渠道?“灵活运用基本原理”,指哪一或几个基本原理?用在什么类型或复杂程度的问题中?用到什么程度?“辩证史观”,指哪一种辩证?辩证什么类型、何种情况的历史?“正确的价值观”,指认识什么问题、什么类型的价值观?“口语表达水平”指哪一类型?达到什么水平?根据实录中该班学生表现的水平,笔者不揣冒昧地列教学目标如下,供作者与读者参考。(打“*”者为预备目标,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临时决定是否选用。)
(一)知识目标
1.重温与升华已经掌握和刚学的鸦片战争的知识。(由于笔者手头没有该班使用的教材,也未见讨论前教师讲授的实录,从略。)
2.拓展与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另一面”的影响,并为深刻理解鸦片战争后列强进一步侵略的影响作铺垫。
(1)经济:凸显机器商品的张力,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2)政治:裂化封建制度的框架,加速清朝吏治的腐败;
(3)思想:打破天朝帝国的迷梦,激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文化:助长西洋文明的风雨,冲击顽固守旧的儒学。
3.掌握“感谢”一词在历史评论中的不同含义与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能从教师介绍的与鸦片战争的影响直接相关的书籍……和专门网站……中,收集和整理史料,知道这些史料所反映的史实,理解这些书籍、网站作者的基本观点。
2.能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影响这类重大的涉及民族、社会转型的历史事实的具体分析,感受下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涉及民族或社会转型的重大战争有双重意义。
(2)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是客观的,不可阻挡的。
(*)人类生产与生活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具有决定性。
(*)侵略民族与被侵略民族的同一化问题。
3.能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影响这类重大的涉及民族、社会转型的历史事实的具体分析,体验下列历史发展的辩证:
(1)道义原则与文明原则的相悖关系问题。
(2)历史演变条件的特定性和多质性问题。
(*)近代世界,文明水平对民族生存与进步极为重要
4.在课堂讨论中,学习和操练用口头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宏观并有多重性的较为复杂的史实。
(2)用归纳的方式说明自己的观点。
(3)理解不同(包括相反)的观点,提出针对论据的质疑或反驳。
(*)对比较含蓄的暗示有一定的敏感性,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
(三)情感目标
1.形成“鸦片战争之所以有‘另一面’影响,‘使中国开始觉醒,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的内因(即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魅力和救亡凝聚力”的思考方向。
2.强化“解脱民族‘败局’‘屈辱’的惟一途径是民族的理性觉醒与奋起抗争”的立场。
*.孕育“以史为镜,汲取教训,赞扬正义性、道德性与进步性相一致地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行为”的理性倾向。
二是指导的清晰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关键点上:
首先是提出问题时,如果能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讨一下作者用“感谢”一词的内在含义,一方面可能学生会较快地从情感的震荡转入“还能得到哪些认识”这个中心问题的探究;另一方面也自然地蕴含史学先搞清楚“是什么”,后探讨“为什么”,再讨论“何意义”,这一基本治学特征的滋润。
其次是第三次插话的最后说,“请同学们继续刚才的话题”尚不够明确。如果教师在肯定了生四的比较法后,及时概括生四实际上论述了鸦片战争双方的社会状况与世界背景,引导学生转向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与鸦片战争是怎样的关系的探究,以后的讨论就可能会务实,也更有历史味了。
其三是生五提到了“历史的辩证法”,生三提到了“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如果教师能请他们用史实“辩”一下,“双”一下,讨论就不会停留在现在这样的缺乏历史意义的、口号式的表态上了。如果时间不够,可将其作为课外思考或练习题,可既使问题得到深入,又将讨论的成果扩大到全班,且不是一举两得吗?
三是小结的针对性不强。教师的最后小结重在鼓励学生参与,这是好的,但效果如何可以探讨。经验表明,对大多数处于较高水平的学生来说,并不在乎教师说几句“通用”的表彰之词,他们的“情节”在于他们的意见是否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充分注意与高度重视。某些情况下,中肯而策略的“揭短”,比表扬更有效果。因此,如果教师的最后小结能有意识地渗透教学目标,概括地指出讨论所取得的成果和发言学生的贡献,以及尚需探究的问题,甚至留下问题、悬念或“包袱”,其效果又将如何呢?另外,小结中教师说到“正如刚才一位同学所说的,到底该不该感谢鸦片战争的讨论能否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可能是出自生四:“我们所要讨论的不是‘该不该感谢鸦片战争’,而是我们该如何面对那段历史,如何面对那场战争……”的那段发言。虽然生四的用词有不准确之处,但出在特定的你来我往的发言中,意思还是明确的,即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应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应当深入下去才有价值,并无否定其重要性之意。然而,教师的复述却不仅没有纠正其用词的不准确,反而将错就错地做了肯定和发挥,说成了“不是最重要的”。教师紧接着说“重要的是,经过讨论,同学们……”,这已经是教师的话,但与前面的复述连着讲,听起来却还像是复述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做实录时的疏忽,如果确是这样讲的,就有点强加给学生了。从鼓励学生的效果上看,这句具体的失误,可能会抵消许多抽象的鼓励。
学生在学习(特别在积极参与的研究性学习)中表现的优点与暴露的不足是一种可贵的动态性教学资源,它可以具体、深入地帮助教师反思该课的教学目标、问题或课题的难易、方法的设计是否适度和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应当充分注意并积累,使以后的课程开发与教学选择更加自觉和符合学生的实际。然而,在各案例的“教师说课”中,始终未见讨论。既然研究性学习应当重视学生的研究过程,就不能不说这是个遗憾。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对有些比较典型的案例,特别是辩论、讨论式的案例,笔者做了较详细的思维逻辑分析。目的是与教师一起积累学生的思维特征和探讨教学目标或策略。可能有“旁观者清”的情况,而绝无指责或苛求之意,万望作者与读者不要误解。以下,笔者分析本班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如前所述,生一的最大失误是没有全面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文中的“感谢”与生活中常用的“感谢”之区别。所以首先声明“不敢苟同”。(从这一失误可以看到,理解是研究的前提,培养研究能力应从培养理解能力做起)。而后,生一企图用“如果没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近代化也许会更快”(如果没有A,也许B更快)来反驳对鸦片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的肯定(有A才有B),从逻辑上看,是有道理的,只要肯定了前者,就自然动摇了后者。然而,生一所举的史实至多能证明可能“逐步”,而无法得出“也许会更快”,更无法否定“很难走出封建专制”。为了弥补自己论证的不足,生一又加了一个“古老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类比,反而错上加错。此一时,彼一时也,以前“没有遭受外族的侵略”的先进怎能证明以后如果“没有遭受外族的侵略”也必然先进呢?
生二的失误在于没有首先抓住生一对文章观点的不当理解。不看这一点,生二是很聪明的。他放弃对生一不堪一击的不当类比的反驳,直指其主要立论“也许会更快”,指出即使是商业发达的封建经济,要进入资本主义也“必须具备一些重要的条件”,而明清时期的中国并不“具备”这些“重要的条件”。尽管,究竟需要哪些条件本身是一个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然而,对反驳生一的观点来说,只要有一个非此不行的条件(逻辑学上称必要条件)能站住脚就够了。生二列举了三条,还用中世纪的意大利作了旁证。理性而滴水不漏。
生三“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猝然一击,中国将会怎样呢?中国封建社会还会‘延年益寿’,中国人还会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进一步阐发了生二的观点,接得非常紧凑,有强化生二观点之效果。但在论证上稍有欠缺,一是如果不仅说“康乾盛世”“只不过是腐朽中华帝国的落日辉煌”,而且正面指出从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条件来看,“康乾盛世”与中世纪的意大利还远不能相提并论,会更有历史和逻辑的力量。二是最后一段论说用意是好的,但在说明的逻辑和用词上过于简单化,会惹来“真的感谢鸦片战争”之嫌。
生四比较清醒,且有较强的理解力,迅速接受了教师的暗示,指出既要毋忘国耻,又要汲取教训,“避免中华民族悲剧的重演”。提议以史为镜,探讨为什么会落后。精彩之极!接着,又根据教师的要求,概要地摆出中外史实,说明自己提出的我国从“明初开始却逐渐落伍”的观点。尤其是能从文化传统的层面来看问题,洞察之深刻,超过一般大学历史系学生!
生五有相当的理论修养,用“不自觉的工具”举侵略者之纲,用“历史的辩证法”为中华民族张目,很有水平。但由于少了对具体教训的讨论及从教训到理性结论的说明与过渡,显得有点过于急躁,在讨论上有些不自然,感觉上有点“玄乎”。
生三择机完善自己刚才关于侵略者评价的发言,并将其上升到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这一理论的高度。很好!
生六有点像“夫子”,说了一段充满感情而富有文采的“废话”,不仅没有任何新意,而且又把话头拉回到生四提出的动议上去了。当然,就他个人来看,说比不说好,因为毕竟参与了,相信他以后会有更上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