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并发症控制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_张娟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并发症控制及肢体功能康复情况。方法:搜集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此次护理方案划分为对照组(传统护理干预)及实验组(针对性护理干预),每组等分为25例,对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采取不同护理方式的并发症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与比对,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实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经护理干预后的肢体功能评分情况,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则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与可比性,(t=4.625,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0)%,显著低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术后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10(40.00)%,差异有可比性,(χ2=9.239,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不仅将患者的肢体功能得以改善,同时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急性脑梗死;并发症;肢体功能;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236-02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疾病,且发病率及致残率极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临床主要依赖于溶栓治疗来将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为目的,获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由于溶栓术后患者极易出现脑出血及血肿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预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不佳。为此,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临床学者的高度重视,已成为目前需要面临解决的首要问题[1]。本文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收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传统护理干预及针对性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于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此次研究的有关资料,对以上患者和家属双方沟通后,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及获得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均经临床有关检查明确后,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及取栓术治疗标准;排除标准:均排除近期有过手术及存在多脏器损伤者;结合护理计划分配成对照组25例(传统护理干预)和实验组25例(针对性护理干预),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7岁;实验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42~90岁,平均年龄66岁;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言语智力障碍等表现。以上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比对,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式

1.2.1对照组:对本组患者术后均采取传统护理干预,如术后对患者控进行病情观察,若发生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提供药物指导及出院宣教等干预。

1.2.2实验组:对本组患者术后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1)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带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倾听患者内心感受,并进行对应的心理疏导。(2)术后护理人员应首先采取约束带将患者固定于床栏上,并注意拔鞘管前禁止采用沙袋给予压迫,应派专人进行看护,确保患者术肢保持伸直外展,此外,还需对患者的腰背、骶尾等极易受压部位给予适当按摩[2]。(3)将鞘管拔出后,护理人员通过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采取沙袋进行压迫,直至6h后方可将沙袋解除,且于30min后对术口进行观察是否有无渗血,若无出现渗血可调整至60min观察一次即可。(4)针对术后偏瘫患者,应通过患肢上举位,给予适当的运动,以有效改善患肢的活动能力。此外,还可以进行手指握拳及松拳动作、抓木棒及拧毛巾等较易实施且运动量适宜的训练项目。(5)实施体位转换训练,可对患者平衡功能恢复起到积极作用。(6)实施小于正常活动度10°的重复被动运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逐渐增加主动参与成分,变动动运动为助力运动训练。(7)术后24h后护理人员遵医嘱将绷带进行拆除,并对伤口进行严密观察,是否又出现血肿、皮肤破损等现象,若出现异常情况,并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急性脑梗死手术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肢体功能情况进行评估与比对;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并发症(出血、血肿、皮肤破损)总发生率情况。

1.4 疗效判断

两组急性脑梗死术后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是以FMA运动量表,并以百分制作为评估标准: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肢体恢复效果越好,且肢体障碍越轻。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获取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用SPSS9.0软件进行分析,并以百分比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均数±标准差)为计量资料,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结果发现,实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经护理干预后的肢体功能评分情况,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则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干预前/后的肢体功能评分情况(x-±s)

3.讨论

急性脑梗死亦被称之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好发于中老年,每年患病率成不断上升趋势,临床上通过采用溶栓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基于溶栓术的基础上联合采取一套带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修整与更新,促使人们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过去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于患者及家属的所有需求。针对性护理干预是目前临床上最为新型的一种护理结构,具有人性化、全面化、规范化为一体的护理模式,全面以“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核心内容,尽全力为急性脑梗死术后患者提供一个优质、舒适的护理服务水平,从中凸显出护理人员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4]。本文通过对患者术后采取心理干预、伤口护理、饮食护理及康复护理等干预,从中体现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与职业素养。通过建立护患友好关系,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整个治疗,可利于患者预后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梗死术后患者,采取一套带有目的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佳,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国芝.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5,13(27):2735-2737.

[2]吴小云.人文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23):177-179.

[3]高海荣.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并发症控制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2):24-25.

[4]钱宇英.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并发症控制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6):102+120.

论文作者:张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1

标签:;  ;  ;  ;  ;  ;  ;  ;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并发症控制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_张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