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与量——影响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效性论文,历史教学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三维目标,笔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靠过程与方法去体现。将教学目标置于什么样的维度关键看知识的深度、广度从而形成的难度和高度,另外就是以怎样的知识数量和课程容量来化解难度、提升高度。无疑对度(本文主要指知识的信度、高度、广度、深度、难度等)与量(本文主要指材料的数量、质量、课堂的容量等)的正确把握将会合理定位知识的维度,处理好了度与量的关系也就基本定位好了教学的维度,三维目标的实现就基本落到了实处。
一、围绕单元主题,适当控制度与量
新课程实施后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的冲突成为教师首先要面对的难题,这就特别需要在教学中处理好度与量的关系。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想将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总是把新课程和旧教材反复对比,总害怕学生掌握不了知识,教学进度总是上不去。在量上的过分恋战或者度上的过分深入耽搁了教学进度,所以总是感觉教学时间不够。究其深层原因就是没有充分理解新课程,“新课程首先改变的并不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而是我们对于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理解”(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3期)。以岳麓版必修Ⅰ第三单元“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确立”为例,其单元核心就是代议制在英、美、法、德四国确立的途径、方式,体现的是民主制度的来之不易,召唤的是学生对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精神的追求,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很明晰,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等历史细节展开要非常适度,要紧密围绕代议制展开教学,过多的资产阶级革命过程量的细化都会冲淡该单元的主题,特别是法国,如果一个老师还试图更多地讲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拿破仑帝国等知识,教学时间一定是不够的,教学主题和单元主题一定是没有高度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当一些一线老师在拼命增加法、德两国的相关历史细节时,岳麓版第三版(2008年版)在第一、二版的基础之上作了修改,其中动作幅度最大的就是将原来的28课压缩为27课,而且偏偏是将原来分两课讲述的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德国(《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压缩为一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和革命后政局的反复变革及德国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后续演变等知识再次大幅度简化,线条再次明晰。法国直奔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德国则主要集中在1871年宪法对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紧紧围绕代议制在这两个国家实施的单元主题。如果过去还有些教师拼命地在第三单元增加内容、扩充知识,那么岳麓版的这次修订,可以说就是对这种做法的最好的否定。适当控制知识拓展的数量和范围,紧密围绕单元主题教学,目的就是保证主题的明确,从而提升主题的高度。
二、围绕教学主题,适当扩大度与量
实施新课程以后,高中历史教材将通史变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由于受这种编排体系的影响,教材在讲述知识时总是围绕着模块主题讲述,在处理时,教师既要关注模块主题,同时还要适当地将相关的知识贯穿其中,使知识形成一个整体,比如,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教材在讲述苏联解体时,必修Ⅰ主要强调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显然,一个有着70余年历史与几千万党员的政权的解体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单纯的归结于戈氏改革失误是站不住脚的,教师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知识,比如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苏联经济的持续低迷下滑、苏共在人民心目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民族问题、外部威胁等等,尽可能地将知识讲透,而不是讲深。在这一方面,台湾学者张元先生的《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以材料与问题为主的教学演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一节50分钟的课堂上,谈30个问题,平均每个问题不到2分钟,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张元先生采用的办法就是用恰当贴切的材料来为自己的讲述服务。我们有些老师在授课时,材料内容庞杂、主次不分,有些材料甚至偏离了教学主题。我们应该学习张元先生的做法,能用一则材料说明问题的就不用两则材料,能用典型材料说明问题的就不用一般材料。材料选取第一要准确,材料来源要有明确的出处,特别是网上的资料,一定要进行甄别,消灭错别字,有条件的要进行文本文档的逐字逐句校对,以防断章取义、以讹传讹。第二,材料要用得恰到好处,切忌狂轰滥炸和材料堆砌,更不要在对同一问题的论述上出现自相矛盾的材料。材料的选取要适合学生阅读的能力,既不要太偏太难,也不要没有意义。第三,要处理好材料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要根据课程内容选取材料,材料要为课程内容服务而不能游离于课程内容之外,所以材料的选择一定要典型。第四,选取的材料要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三、根据教学实际,恰当整合度与量
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课程自主权,作为教材,在遵循课程标准时,还要遵循自己的编写体系,再好的教材都需要教师在授课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理顺相关逻辑体系,以利于自己高效优质地开展教学。教师首先要从纷繁的知识困扰中突围出采,用清晰冷静的思维来驾驭课堂。以岳麓版(2008年版)必修Ⅰ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为例,要清晰地讲好本单元的知识,教师就必须对本单元的知识作一次新的整合,可以将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调整到第六单元,将新中国的政治、外交、民族、国家统一等放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讲述,将第七单元的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和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三课知识再次整合,形成三个主题,即“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演变和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这样调整后线索很清楚,条理很明晰,使教材中原本混乱的知识体系重新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度与量的关系。
教师的认识有了高度,教学才会有高度,对课程和教材的理解有多深刻,教学才有多深刻。
四、根据学生实际,积极拓展度与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上述过程与方法最终都要体现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要体现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是课业水平上。从近年全国和各地高考题来看,很多题目都在大纲或课标之外,一些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考察的知识虽在书本之外,但却在情理之中。文史知识的结合、学科之间的结合更加明显,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从平时就注意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读书学习要成为教师的基本习惯,不断学习,不断进取,面对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没有任何的理由懈怠。在教学之余,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实际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书学习。古人早就强调因材施教,新课程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如果调动了学生读书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包括学生对历史教材挖掘的潜能,这种蕴藏在学生中的热情和潜能一旦被点燃和挖掘,就会极大地拓展知识的度与量,学生在学习上的革命反过来也会大大缓解老师的教学负担,也会促使教师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深化自己的教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使师生彼此受益。惟其如此,这样的历史教育才算是成功的,这样的工作、学习、生活才算是幸福的。
面对新课程,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度与量的关系,就要用心寻找每一课、每一单元的最佳突破口,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全面把握课程结构,仔细盘点知识细节,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办法,优质高效地开展教学。
标签:单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