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丽
(解放军第477医院门诊部 湖北 襄阳 441003)
【摘要】 目的:分析门诊候诊患者的情绪行为反应和实施心理护理的措施。方法:根据门诊候诊患者心理情绪的特点及原因及时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对他们进行的护理。结论:对门诊候诊患者进行心理情绪护理能减轻或避免因害怕恐惧引起的不良心理行为。以便能更好的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门诊;候诊患者;心理情绪;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229-02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已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医学证明,在影响健康与疾病的因素中,除了生物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从整体护理的观点出发,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等因素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认真分析患者的心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不良情绪,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医。
1.门诊候诊患者的心理特征
(1)门诊患者普遍存在着“早就诊、早明确、早治疗”的迫切心理,他们通常需要及时的获得病情信息,对自己所患病痛得到合理的诊治。
(2)门诊患者多,候诊时间相对较长,加之有些患者自尊心较强,平时性格就比较固执,生病后情绪极不稳定,还有些患者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医学知识,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往往心神不安,顾虑重重,情绪极差。
(3)部分患者在遭受疾病痛苦的同时,心理、精神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苦痛,比如精神状态不佳、心情烦闷、思维迟缓、自卑等,此时他们所迫切希望得到的不仅是精湛的医疗技术,更希望遇到满怀人文关爱情感的医生和护士,不仅能医治他们躯体上的疾病,更能抚慰他们的心理。
(4)现在患者对自身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患者期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都有详细的了解,能够自主选择并得到肯定,经观察发现患者参与感越多,满意度也会大大提升。
2.护理
2.1 改善门诊候诊区环境
患者来到医院,就希望有个良好的就诊环境,候诊区保持通风透气,每天进行空气消毒,候诊椅保持整洁干净,有条件的安装电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2.2 加强护士的仪表和责任心
在岗护士必须着装整洁,举止大方得体,态度亲切,表情温和,对候诊患者经常巡视,能够及时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随时处理在候诊过程中发生的病情变化。
2.3 关心、体贴、爱护患者
负责候诊区的护士应重视与患者的情感交流,对烦躁不安、情绪激动的患者,护士更应耐心、态度和蔼,使他们产生亲近感和依赖感,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交流。
2.4 对患者健康宣教
由于患者对医院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护士必须设法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还需要家人的理解并配合。护士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适时地进行疾病的健康宣教,反复耐心指导,让患者或家属正确对待疾病。
2.5 心理护理
及时准确从患者行为变化中判断不良心理反应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患者行为是内心世界的反映,经过与患者交谈及观察,从患者面部表情、动作、行为等变化,及时进行心理评估,就诊前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加舒适感。结果显示,患者经过护理后的不良反应显著降低。
综上 对候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既是我们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护士职业素质高低的具体表现,其目的在于使患者能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
论文作者:耿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门诊论文; 情绪论文; 疾病论文; 护士论文; 因素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