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竞争力论文,外贸企业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涵义的解析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这年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C.K)和哈默(Hamel,Gary)在他们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概念,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机能和整合不同技术和技能。”形象地说,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核心产品是树干,业务单位是树枝,树叶、花朵、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而支持核心产品的核心能力就是树根。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藏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也有人把它称作核心专长,认为核心专长是对各种技术学习的心得和各种组织知识的总和。笔者认为这两种提法实质上并无区别。概括起来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提供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组合。核心竞争力被广泛看作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价值性。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通过其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产品,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在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处理器控制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使其成功地进入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成像扫描仪、传真机等20多个市场领域。2.稀缺性。它是本企业专有的,并不是由众多竞争企业所拥有控制的。如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所拥有的能力。3.独特性。如果它已普及或者极易为竞争对手模仿,就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如作为Internet浏览器的先驱网络公司的Netscape,轻易被微软公司的IE模仿并取代,网景公司在浏览器上就不具备核心竞争力。4.持久性。它是指核心竞争力提供利润的持久程度,而不是其物理持久性。与10年前相比,因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大部分资产的持久性大大降低。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并未因此受影响,它们可经历多代产品而长盛不衰,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目前成功的要素,更是未来维护竞争优势的保证。5.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据此,可以把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看作核心能力,而把其与经销商关系方面的专长看作是非核心能力。6.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集合体,不是单个的技能或技术。它尤如一幅织锦,是由不同的技术、技能、知识组成的。联邦快递公司在路线规划及运送方面的核心能力则结合了条码技术、无线通信网络管理和线性规划。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信息化和知识革命的浪潮,而出现的关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系列理论之一。它较科学地解释了企业长寿的原因,揭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之间的长期性较量,具备了强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性竞争优势,把握住长期性竞争主动权。当代西方许多大企业集团纷纷将其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来为未来竞争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在99财富上海论坛上,当分析我国大型企业与世界“500强”的差距时,专家指出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从企业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看,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历史演变的逻辑结果。发展是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同,管理的主题和重点也不同。在泰勒时期,市场是卖方市场,企业只要能够高效率地生产合格的产品就能赢利。企业管理的主题是生产管理,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随着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并获得经济效益,这是经营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顾客需求的变化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不断调整内部因素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强化企业战略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重视。
二、当前培养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支撑。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生存发展,而有的企业却很快销声匿迹,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管理。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同,决定不同的企业管理主题。当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发展,必然要求其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1988年以前,基本上是一种垄断经营环境,企业管理的重心就是完成国家计划任务,属于生产管理。1988年后,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企业经营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1994年后,我国经济体制进入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时期,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也进入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志的新阶段。1999年1月4日,20家私有生产企业首批获得进出口权,标志着我国外贸经营权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业已形成。这无疑是对过去享有外贸专营权的国有外贸企业一次巨大的冲击。另外,随着我国进入WTO成为现实,国有外贸企业将要面临更加严峻挑战。根据我国加入WTO议定书的有关条文,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登记制将从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推广到所有生产企业,不受所有制的限制;“入世”3年后外国企业将享受完全的贸易权利。同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国内所有外贸企业都应享有同等待遇,进出口经营权不再是某种特权,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因此,入世后国有外贸企业将面对所有生产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竞争。而就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现状来看,大部分外贸企业在体制灵活性、员工待遇等方面与国内生产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相比并无优势,而在国际知名度、国际贸易渠道、国际生产销售网络等方面又不如外资企业。国有外贸企业如不加强管理,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很难在如此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世纪之交,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全球化与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只有面对现实,再一次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才能争取主动,成为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赢家。李嘉成先生在谈到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冲击时说:“对于新经济对传统企业的冲击,企业必须有创造力。”马来西亚副总理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说“公司要在新世纪兴旺发达,必须抛弃工业时代久经考验的理念,建立一套全新的指导原则。”企业只有在全球化的大视野中,从企业概念、企业结构、企业关系到企业运作和企业管理等都应自觉主动地定位,这样才能把握全球化提供的机遇,规避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并获得全球化的丰硕成果。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西欧、日本的跨国公司为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和面对21世纪激烈的竞争,对经营战略、经营业务、管理结构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创新。在各国的管理实践中核心竞争力理论倍受重视和欢迎,产品和市场战略只被视为企业生命中相对短暂的表面现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企业的成功不再简单地被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或灵活机动的市场战略,而是被看作是沉淀于企业文化,不易模仿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许多企业纷纷采用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实施战略管理,为未来竞争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运用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开始成为产业领导者,不能培养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最高管理层则将企业引入歧途。强化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一项有效措施。
和美、日、欧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挑战方面,难度更大,困难更多。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处于工业化初期,又积极参与到信息化进程;经济市场化刚刚开始,又要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市场化和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严峻的双重压力。加入WTO加快了参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步伐。而企业目前较熟悉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大多还是适应于工业生产时期的传统理论和观念、方法。当世界经济发展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从一国经济走向全球经济时,我们的国有外贸企业如果仍然按照工业化时代和国别经济时代的思路参与国际竞争,就会偏离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削弱甚至失去竞争力。所以,国有外贸企业应该顺应世界潮流,善于吸取世界经济变革的新因素,大力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管理重心的转移。综上所述,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应对加入WTO的挑战的需要,必然要求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三、培育国有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由于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一般是企业的研发、产品和工艺等核心技术能力,因此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包括外贸公司在内的流通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对较为模糊和难以把握。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组织形态仍然是国内生产企业和国外客户两者之间的中间商,它们通常只有销售环节,而对生产(包括产品开发、组织生产、销售服务等)参与甚少,同时,又由于外贸公司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和经营商品的多样化,其核心竞争力及其转化形式的核心产品具有特殊性。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它的货源渠道和营销网络、产品的组织开发能力、企业管理效率、品牌价值上,但最终应集中体现在综合服务上。由于国有外贸企业的类型、规模、经营状况千差万别,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也会不同,但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结合目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实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革新观念,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这是培育国有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前提。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的灵魂,直接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要突破传统的对市场竞争实质的认识,认识到企业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长期性较量。突破传统的企业管理的理念,强化战略管理,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这一主线展开各项管理工作,把企业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战略性资源优化配置到有利于企业长期性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去。
革新观念的关键是国有外贸企业领导者。成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变革大多是由企业高层发动,自上而下,并且拥有一个推动变革的灵魂人物,如通用电器(GE)的韦尔奇、IBM的郭士纳、诺基亚的奥利拉等。核心竞争力观念进入企业领导者的意识以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企业行为的结果,其形成和成长的速度和强度与企业有意识的塑造和提升行为的影响相比,要慢得多,弱得多。与此相比,树立核心竞争力观念的企业领导者,往往能够在认准市场需求和产品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准确定位,建立相应的环境条件来塑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掌握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两种基本方式:整合与创新 国有外贸企业既要注重从无到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创造,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已有的部分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整合与创新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在空间上相互并存,共同承担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任务。整合的基础是识别。国有外贸企业在整合已有的核心竞争力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如把企业某一方面的能力、竞争优势、资产都视为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在进行整合时,由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心中无数,而把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整合”掉。
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种基本方式。创新并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具有丰富的内容。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包括5个方面: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熊彼特创新领域是非常宽泛的,基本上包含了企业创新的各个层面。而对于流通型的国有外贸企业来说,其经营内容和特点决定了旨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应该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等方面。当前国有外贸企业的创新特别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在产品创新中要处理好产品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关系。从理论上说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既能为企业进入广阔市场提供潜在机会。同时,多样化经营的基础是专业化经营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做出的选择,它不仅要求企业有相当高的品牌价值,更要求企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否则,“一个企业的多样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彼得·德鲁克)国有外贸企业要注重产品专业化,即使要扩大经营产品种类,也应紧紧围绕竞争优势产品,根据市场需要,实施相关产品多样化战略,维护自己的优势。二是市场创新中要注重在市场营销方式上,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电子商务发展将成为21世纪主流国际贸易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未来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总体说来在国内是处于领先的。但与国外大公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国有外贸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市场营销网络和渠道,在互联网上搭建和营造有一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吸引上、下游的相关企业愿意通过该平台达成交易并实现交易的履行。
(三)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 管理和改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紧密相关。加强企业管理,培育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来支撑和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国有外贸企业产权,是企业创新的基础。目前有不少国有外贸企业的资产产权关系仍不清晰。产权不清,必然破坏企业的自主权,影响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各级外贸主管部门一定要下决心彻底落实企业的自主权,企业自身更要积极行动起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营机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健全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等,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它是企业发展的无形动力。我国著名的海尔集团的创新能力是它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以及显示出来的竞争优势得益于海尔文化的完善。在海尔,创新能力与企业文化水乳交融。总裁张瑞敏的解释是“创新是海尔文化的价值观。”国有外贸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创建,建立起勇于创新的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标签:市场营销论文;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论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外贸电子商务论文; 外贸营销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产品竞争力论文; 外贸推广论文; 技术管理论文; 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