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农民不愿轻易放弃承包土地--关于农村热点问题的一系列调查报告(一)_农民论文

发达地区农民不愿轻易放弃承包土地--关于农村热点问题的一系列调查报告(一)_农民论文

发达地区农民不想轻易放弃承包地——农村热点问题调研系列报告(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问题论文,发达地区论文,农民论文,农村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意向的调查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大城市郊区和沿海发达地区,流转面越来越大。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农民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愿也不尽相同。为及时了解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对土地承包及使用权流转意向,探索和创新这类地区土地流转机制,以期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最近,上海市农调队在嘉定、青浦、奉贤、南汇四个区(县)的25个镇,就农民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既不愿意承包土地,也不想轻易放弃承包的土地是当前大多数农民的心态。在调查中,表示“愿意”承包土地的农民占50.3%;表示“不太愿意”和“很不愿意”承包土地的农民分别占39%和7%,两者合计为46%;表示“说不清”的占3.7%。在“不太愿意”和“很不愿意”承包土地的农民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61.6%,45岁以上的占38.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意承包土地,这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卖难问题突出、发展高效农业又普遍缺乏市场信息和技术有关。对“是否愿意放弃承包土地”的调查,表示“需要一定补偿才愿意放弃承包土地”的农民高达97.1%,而表示“愿意无条件放弃承包土地”的农民仅占2.9%。在表示“需要一定补偿才愿意放弃承包土地”的农民中,“愿意放弃责任田”的占88%,“愿意放弃口粮田”的占12%。这说明,当前既不愿意承包,也不想轻易放弃是大多数农民的心态。

2.45岁以下中青年农民愿意承包土地的现象增多。在表示“愿意承包土地”的农民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57.6%,45岁以上的占42.4%。45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愿意承包土地,这与近年来郊区就业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增多有关。此外,一些区位条件好的乡镇,土地存在巨大的增值潜力,这也是农民愿意承包土地的重要原因。对“愿意承包土地的主要原因”调查(可多选),31%的农民认为“是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39%的农民认为“是未来生活的保障”,11.3%的农民认为“对土地有特别的感情”。由此可见,能够增加收入和提供未来生活的保障是多数农民愿意承包土地的重要原因。

3.77%的农民赞同土地规模经营,但仅有11%的农民愿意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对“承包土地的合适规模”的调查,34.7%的农民认为“在51亩以上”,42.8%的农民认为“在21-50亩”,22.5%的农民认为“在20亩以下”。通常农民承包土地在20亩以上可视为规模经营。根据这一标准,上海市郊区已有77.5%的农民赞同土地规模经营,他们认为,这不仅可以实现农业规模效益,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是否有意扩大承包土地的规模”调查,11%的农民表示“愿意或很愿意”,这部分农民通常有一定的农业专业技术,文化水准相对高些,近年来从事规模经营后有较好的收益;48.7%的农民表示“维持原状”;另有40.3%的农民表示“不太愿意或很不愿意”。这表明,尽管大多数农民赞同土地规模经营,但实际的参与程度较低,这与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科技素养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有关。

4.农民承包土地最大的担心是经济效益下降。对“当前承包土地最大的担心是什么”的调查(可多选),担心“经济效益下降”的农民占81%,担心“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的占30%,担心“缺少营销服务”的占12.7%,担心“发展品牌、特色农业缺技术”的占12.3%。这表明,在鼓励农民自愿种植的基础上,加强宏观引导、组织农业适用技术下乡、帮助农民降低经营成本和提供更多的营销服务仍很重要。

5.农村土地使用权“转包”的现象增多。调查中,19.7%的农民反映自己所在的村土地使用权转包“比较普遍”,36%的农民反映“一般”,38.7%的农民反映“转包”很少,仅有5.6 %的农民反映本村没有发生“转包”现象。在反映“转包”现象“比较普遍”和“一般”的农民中,90%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在对土地使用权转包形式的调查中,25%的农民表示主要是私下分散转包给外地人经营,57.7%的农民表示是由村里统一组织转包给大户经营,9 %的农民表示主要由村里统一集中搞农场式经营,两者合计为66.7%;另有8.3%的农民表示以其它形式转包。 这表明,目前农村土地使用权转包以统一集中组织为主,但私下分散转包给外地人经营也占了1/4。

6.42%的农民有转让自己承包土地的意向。关于“是否有意转让自己承包的土地”的问题,42.3%的农民表示“愿意”或“很愿意”,表明上海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卖方市场已初步形成;37.3%的农民表示“不太愿意”,8.7%的农民“很不愿意”,另有11.7 %的农民表示“说不清”。表示“很不愿意”转让自己承包土地的农民,主要是规模经营户。他们认为经营土地可以增收,关键是要选好项目,形成规模经营。这在目前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多数农民反映经营农业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实属难得。同时也表明,实行规模经营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7.农民最希望以换取社会保障和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转让所承包的土地。对“希望以何种形式转让自己承包土地”的调查(可多选),希望“换取养老、医疗保障”和“土地入股分红”的农民均占53.4%,希望“提供就业机会”的农民占46.6%,而“希望一次性有偿转让”的农民占16.3%。这表明,以往征用土地实行一次性补偿,同时解决农民招工指标的方式,目前已不太受欢迎。对“实行土地使用权转让有些什么要求”的调查(可多选),87%的农民“希望自身长远利益得到保护”,33.7%的农民“希望交易合法化、规范化”,34.7%的农民“希望土地资源利用得到正确引导”,16.3%的农民希望“提高农业竞争力”。对“转包1亩土地的理想收入”的调查,90 %以上的农民希望“年收益在300-500元”。这表明,目前农民在土地使用权转包中,对自身的长远利益考虑得更具体。

8.70%的农民希望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对“希望政府做些什么”的调查(可多选),70.7%的农民希望政府尽快出台一些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措施,64.3%的农民希望能明确土地使用权益,55.7%的农民希望尽快出台一个适用的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办法和组建权威中介机构,23.7%的农民希望政府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监管,防止交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土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应稳定土地承包制度,流转不能刮风。中国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怎么说都不为过。目前,诸如上海这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多数农民已有稳定的农外就业和收入,他们虽然不愿意种地,但仍看重土地承包权。愿意无条件放弃承包土地的农民还不到3%, 愿意承包土地的农民仍占50%以上,这说明承包土地仍是大多数农民最基本的收入和社会保障。因此,稳定现行土地政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土地流转是一项复杂的、影响广泛、政策性极强、农民十分敏感的经济活动,必须遵循“条件、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决策和收益。现在,由于农民就业多元化、农产品市场不景气,一些地方包括中西部地区的商品粮棉基地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弃耕抛荒和粗放经营现象,一些地方因此认为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和依赖已经淡化,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不经农民同意,随意集中土地,随意调配使用的做法更是对农民权利的剥夺,是对农民利益的侵犯。

2.对农村土地流转需要分类指导。一是对条件具备和农民自愿的地方,要及时提出鼓励和保护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合法的流转关系和各方权益,为土地流转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目前上海郊区42%的农民有转包土地的意向,加之地区经济较发达,农民有比较稳定的农外就业和收入。对于这类地区应积极探索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政府应围绕承包土地流转,提供信息、中介、协调、组织等服务;还可探索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基金制度。通过置换、转让、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将农民愿意转让的承包土地集中起来,再以多种招投标形式转让或租赁给有专长、善经营的能人实施优势项目规模经营,真正实现农业用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集中,非农建设用地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二是在不具备流转条件的农村,对一些农户自愿进行的土地流转,在不违背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积极支持。三是根据农民要求,需要由村集体统一组织的流转,要明确流转主体,处理好分配关系。乡村两级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是中介服务,应该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加强同企业、专业大户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不应以管理者的名义去分享地租,更不应去经营土地租赁业务。

3.结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是农民生活、养老的重要保障。但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土地投入产出比下降。加上上海郊区人均承包耕地面积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使较多农民仅靠种地出现减收甚至亏损。在对“农民承包土地最大的担心是什么”的调查中,81%的农民担心经济效益下降。大多数农民“既不愿意种地,但又不想轻易放弃土地”的心态,实际反映了当前农民对土地保障的担忧和无奈。因此,如何创造性地结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鼓励更多的农民“离土又离乡”,这对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4.将土地流转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目前,上海有1/4的农民将承包耕地转包给外地农民,这仅仅解决了一个耕地抛荒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并没有提高生产效率,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因为转包后的土地多数仍以一家一户种植粮食、油料、蔬菜等传统作物为主,真正搞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不多。因此,在探索和创新土地流转制度的同时,要将土地流转与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结合起来,要将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联系起来。

5.营造环境、加强监管。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私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现象不少,如耕地转包后私挖渔塘、建仓储的现象较多。二是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小规模、分散转包给外地人经营的现象较多。由于转包的对象大部分是外地人,他们一般文化程度较低,掌握农业生产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的能力更弱,这些转包后的土地生产效率难有明显的提高,有的甚至下降。目前上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要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在低效率经营者之间的流动。因此,应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监管,防止交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标签:;  ;  ;  ;  

发达地区农民不愿轻易放弃承包土地--关于农村热点问题的一系列调查报告(一)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