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文本的细读至关重要,它是成就有效课堂的前提。王崧舟说:“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在课程教学的语境下,文本细读则转移至服务阅读教学,是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并与之结伴同行。”可以说文本细读是我们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
一、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把握文本内容及主旨
1.复杂的文章“简单”读。拿《穷人》这篇文章来说,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翻译过来的,语言习惯和我们有所不同,而且文章篇幅较长,我们怎么细读呢?特级教师张祖庆只关注了一点:“穷人穷吗?”于是,第一篇章的题目为“穷人很穷”,第二篇章的题目便为“穷人不穷”。这样两个很简单的问题非常清晰地囊括了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2.简短的文章读“丰富”。我们来看另一类非常简短又很简单的文章——儿歌。如《做早操》一课,内容是“花鹿姐姐喊口令,大家一起做早操。排好,排好,小狗,小猫。小白兔别跳,小公鸡别跑。大家排好队,一起做早操。”如果我们不仔细研读,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描写小动物们做早操时的情景。我在解读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发现这是小动物们在做早操的准备工作。你看,儿歌中说得很清楚:“排好,排好”、“大家排好队,一起做早操。” 从这里我们知道儿歌要告诉我们的内容不是小动物在做早操,而是它们在准备做早操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二、关注作者“怎么写”,探寻文本表达方式
1.把自己当文章作者。如《火烧云》一课,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此类文章一般都要在文末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所以我想如果是我写,我会在写好变化多端的火烧云后写一写人物的活动和情感的抒发。可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萧红只是写“可是一转眼就变了,想要再看到那头大狮子,怎么也看不到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她的孩子。一会儿功夫,火烧云下去了。”作者没有抒发感情吗?我们读来,明明感受到了作家儿时对火烧云的那种痴痴的喜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者没有明说,“我是多么喜欢……”却把这些感受都融在了句子里,让人印象深刻,作家萧红语言凝练的特点可见一斑。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在上课时,先带领学生思考作家看到火烧云的美景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然后问学生:作家为什么没有这样写?我们从她写的文字中能体会这些情感吗?这样几个环节下来,学生也对作家的写作特点有了深刻的体会。
2.把自己当文中人物。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在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上,我们不妨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人物,进入其所处的环境,深入其内心,这样获得的感受将是最符合文章主题的,也是最真实的,最合理的。
3.把自己当学生。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读文章,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还记得学生在初读《半截蜡烛》一文后,一个学生小声地问我:“老师,这半截蜡烛到底有没有保住啊?”课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正当他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显然,他们成功保住了蜡烛。可是有的学生却读不出来。这些是否就是孩子理解上的所谓“盲点”?如果我能够在细读文本时想一想学生的理解,也许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带领他们读懂文章。于是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把自己当成学生,跟随学生的思路来理解这篇文章。我首先和学生们一起去查找资料,并且有了巨大的发现。原来课文只是这篇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原文内容是杰奎琳上楼之后,德国军官真的起了疑心,于是上楼去盘问杰奎琳,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又来了一个情报人员,用智慧帮助他们闯过了这一关,最终保住了情报。作者就是利用这样一个结尾突出了当时情况的紧迫性,进而凸显人物的机智勇敢。
三、研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体会文本表达效果
1.从品读词句入手。在研究《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时,我曾在不同的班级教学多次。而每一次的教学,都会发现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感悟,这样的过程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对文章的理解也随之深入。其中一次教学,学生基本能够抓住课文中的“镇定”“从容”等词语体会人物的临危不惧。当一个学生在理解文中儿子杰克的表现时,抓住了一个词“默默地”,认为“他当时非常的害怕、紧张,但是他告诉自己必须镇定”时,作为教师的我没有及时抓住这样一个很好的契机,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想象方面的练习,这使得坐在台下听课的同行们大呼“遗憾”、“可惜”。再一次的教学,我调整了教学策略,带领学生透过文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设计了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朗读和想象的练习,带领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学生也就对人物的特点以及文章的语言特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2.从把握结构入手。同样拿《半截蜡烛》这篇文章来说,它的内容很明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1、2节简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为故事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作了铺垫。第3-7节写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和德国军官机智斗争。很多老师把目光放在了3-7小节,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老师的板书上也是母子三人为保护半截蜡烛所作的努力。可是经过文本细读,我问自己,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两个部分的关系是什么?仔细思考就不难发现,第一部分其实是概括叙述了母子三人利用半截蜡烛传递情报,第二部分是选取的一个具体事例,叙述母子三人在危急的情况下是怎样保护情报的。这样,第一部分就不是孤立的了,它告诉我们其实母子三人每一天都是在这样危急的情况随时面临危险,一直要保护半截蜡烛中的情报的。课文为我们选取的,不过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我们这样解读出来的内容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运用的教学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建立“篇”的意识,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论文作者:宋吉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9
标签:早操论文; 蜡烛论文; 文章论文; 学生论文; 文本论文; 人物论文; 火烧云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