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妇幼保健院
【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骨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饮食护理、清洁护理、体位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骨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与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减轻其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015-01
下肢静脉血栓是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的发生是由于血液高凝、血管壁损伤及血流滞缓等共同作用所致,它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患肢肿胀、局部疼痛,行走时加重,轻者局部仅感沉重,重者可导致患肢坏死[1]。所以,对骨科术后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格外重要。为了寻找一种骨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本研收集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骨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60例进行研究探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15年6月~2016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骨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2.2±2.2)岁;13例股骨干骨折术后,10例胫骨骨折术后,4例粗隆间骨折术后,3例胫腓骨骨折术后。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1.2±1.7)岁;11例股骨干骨折术后,8例胫骨骨折术后,7例粗隆间骨折术后,4例胫腓骨骨折术后。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护理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饮食护理、清洁护理、体位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
1.2.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讲解自身疾病的发病原因、具体病情及治疗措施,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更深的认识,告知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术前鼓励患者进行适当肌肉收缩锻炼,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护,对自身病情进行密切观察[2]。
1.2.2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伤口未完全愈合,存在明显疼痛感,加上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易产生害怕、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及时关心患者,耐心倾听其主诉,并以温和的态度向其讲解此类疾病的成功案例,增强其信心,同时告知患者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对疾病的恢复会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其治疗与护理配合度。
1.2.3 用药护理在对患者使用溶栓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要对其有无出血倾向进行密切观察,检查其切口处、注射点、牙龈及尿液等易发生出血的部位有无出血现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其进行处理,有效控制出血。
1.2.4 运动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向其讲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其积极配合,监督并指导其做下肢主动肌肉锻炼,包括下肢各关节的主动伸屈,对其进行被动肌肉按摩,对无法主动活动者,可由医生或家属辅助其做被动肢体运动,以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3]。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溃疡愈合,肿胀完全消退,超声显示血流正常,细小光点完全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溃疡基本愈合,肿胀明显消退,超声显示血流基本正常,细小光点基本消失;有效:症状缓解,溃疡出现愈合,肿胀有所消退,超声显示细小光点减少;无效:超声无变化,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分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描述,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骨科病人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少见,但后果严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叶利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对骨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发现,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唐文平的研究结果相符,提示对骨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与护理工作的配合。
通过本研究的护理总结,我们体会到对易患因素的病例如:肥胖、长期卧床缺乏锻炼血管疾病等,护理中要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细心观察其患肢及全身情况。术后3~4h即协助病人更换体位,定肘在床上做被动按摩,指导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总而言之,对骨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与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减轻其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叶利华,楼一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干预[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9):115
[2]柯绍兴,李爱国.高频彩色超声在外伤患者隐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437-1438.
[3]张爱东.股骨骨折患者80例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12):1353-1354
论文作者:李梓宁,于洪波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
标签: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骨科论文; 对照组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满意度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