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了2”的时制功能-从“NP了”的“推移性”谈起论文

论现代汉语“了2”的时制功能
——从“NP了”的“推移性”谈起

生 为,刘振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 现代汉语“NP了”句式、“形容词+了”句式和包含“形容词+了”的句子都具有“推移性”特征。三类句子的“推移性”在本质上虽然都是时间的推移,但所体现的时体功能却各有差异。“NP了”句式的“推移性”体现了句尾“了2”的相对过去时语义功能。对“了1”在“动词+了1+光杆名词+了2”结构中非强制显现现象的分析,为“了2”的相对过去时用法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从时制功能上看,“了1”和“了2”都能表达相对过去时语义,不同的是,后者还能表达将来时语义,该用法同样属于相对时制的范畴。

[关键词] “推移性”;“了2”;“了1”;相对时制

“NP了”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其中的“了”是“了2”,可以跟其他分句合成复句,有两种基本格式:“NP了,S”和“S,NP了”① “NP了”句式也可以独立成句,参看梁银峰(2006)。 。该句式有以下两个特征:从语义上看,能进入“NP了”句式的名词短语都具有“推移性”② 邢福义(1984)指出,能进入“NP了”句式的名词短语有三类: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时点的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时段的名词短语。 ,即名词短语无论指人、指物,还是指时点、时段,都必须与其他同类名词短语形成不同状态的彼此对照,从而产生相对的时间推移,如果对照关系缺失,该句式就不可接受;从结构上看,该句式具有“自足性”,不需要加主语(邢福义,1984:24-26)。实际上,对比下面五例可以发现,“NP了”句式所表达的“推移性”并非仅仅源自名词短语。下例中的名词短语本身并不具有“推移性”,“大姑娘”、“百把斤的猪”、“春天”同“张三”、“猪”并无本质区别,但是由它们构成的“NP了”句式的可接受度却大相径庭。

(1)大姑娘了。

(2)百把斤的猪了,哪能随便卖出去?

(3)春天了。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软件开发技术融合,多部门通力合作,自主研发了智能化物联网管理系统。系统包括全面覆盖病房、重症监护室、导管室的智能药柜;应用于手术室/介入导管室的智能收发衣设备;依托于信息系统的耗材物流系统以及无菌物品追溯系统。

(4)*张三了。

东方扬水站引闸位于任高公路南侧,孝义河右岸,距唐河南四门堤堤首不足百米。闸基高程4.3~5.3m主要为第②1层粉土,构成地基主要持力层,具中等压缩性,中等透水性,渗透稳定性较差。高程4.3~0.3m为第②层壤土,地基主要持力层,具中等压缩性,微透水性,强度较高。闸基础与地基土间摩擦系数:壤土0.25~0.3,粉土0.3~0.35。

(5)*猪了,哪能随便卖出去?

例(4)和例(5)不合法,是因为“张三”和“猪”这类名词短语并不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而“春天”一类名词短语,可与同类名词短语“冬天”、“秋天”或“夏天”形成对照,建立起时间上的相互关联,产生“推移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只有在名词短语与“了2”结合成句时,该特征才能够体现;如无“了2”,NP和S就构不成复句。然而,“了2”与该句式的“推移性”究竟有何联系,在之前的研究中并未涉及。此外,除了“NP了”句式,“形容词+了”句式和包含“形容词+了”的句子同样具有“推移性”特征。

2)通过延长零件放置时间,在标准实验室条件下可放置20天,也可以通过提高存储环境温度加快挥发或增加通风量加强空气流通的方式加快小分子物质的排出。

一、三类句子“推移性”的对比分析

现代汉语具有“推移性”的句子有三类:“NP了”句式、“形容词+了”句式和包含“形容词+了”的句子。本节从三类句子“了”的不同出发,探究三者“推移性”的本质及其所体现的时体功能差异,并对“了2”的相对时制功能做初步分析。

1.1 三类句子中“了”的类型差异

如下面三例所示,从表面上看,“NP了”句式同“形容词+了”句式在构成上非常相似,仅包含名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和“了”两个成分。例(6)中的名词短语“春节”可以与其他节日形成状态对照,与“了”共现,产生“推移性”;例(7)和例(8)中的形容词“绿”和“亮”分别可与“不绿”和“不亮”形成状态对照,与“了”共现,同样产生“推移性”。然而,两种句式有本质的不同。

(6)春节了。

(2) 减压措施。当发生关阀水锤时,减压阀可以使进入支管的压力在管道的承压范围之内,本文在每条支管分水口处安装可调式减压阀,控制各支管分水口的压力,对5#与4#支管同时或依次关闭300 s工况下5#支管设计流量、最小流量两种情况的支管关闭工况进行进一步的水锤分析计算[14]。

(7)草绿了。

2.2 “了2”的相对将来时功能

(8)亮了。

首先,“NP了”句式在结构上有“自足性”,前面一般不需要加主语;若出现主语,可加入“是”,转变为主谓结构,如例(9)。而“形容词+了”句式中的形容词具有谓词性特征,前面往往隐含一个轻动词成分,如例(10)、(11)中的轻动词“变”,其主语既可以显现,也可以隐藏。

Klein观点的最大贡献是将“时”做了突破性的重新定义——语言的时制表达包括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两方面:主题时间和说话时间相关联,建立起绝对时制;主题时间和参考时间t0(预设情况下是说话时间)相关联,建立起相对时制①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Comrie(1985)所提出的相对时制实际上表达的是“体”的概念。相对时制的表达是通过主题时间和参考时间之间的关系确定的。 。在此基础上如例(15)所示② “о”表示前后两个时间重合,参看林若望(2017:5)。 ,时态的语义内涵可以通过以下结构树分三个不同的层次投射出来:首先,在动词短语层,动词短语中心语引介出事件时间(Tsit)③ 此处动词短语和动词短语中心语的表述并不十分准确,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谓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中心语。 ;其次,动词短语投射进入体貌短语(AspP)层后,体貌短语中心语引介出主题时间(TT)和事件时间(Tsit)的关系,“体”的意义得以表达;最后,体貌短语投射进入时制短语(TP)层,时制短语中心语又引介出参考时间t0及其和主题时间(TT)的时间关系,且参考时间t0在预设情况下是说话时间(TU),“时”的意义得以表达。

工业以太网是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以太网技术,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工业以太网接口主要是Profinet、Ethernet/IP、Modbus

(10)草(变)绿了。

(11)(变)亮了。

二者的另一重要区别是,“形容词+了”句式中的“了”并非“了2”,形容词所具有的谓词性特征决定了该句式中的“了”同时具有词尾“了1”和句尾“了2”双重特征,是二者的合音形式“了1+2”① 有关“了”的合音说,参看赵元任(1979)。此外,朱德熙(1982)将该合音形式的“了”称之为“了3”。 。囿于结构上的“自足性”,“NP了”句式本身并非主谓结构,所以此处只能是“了2”。

除了以上两种句式,包含“形容词+了”的句子,同样具有“推移性”。如下例(12)、(13)所示,两句中的形容词“红”均可以与“不红”形成状态对照,不同的是,例(12)中形容词后接的“了”是词尾“了1”,而例(13)中的“了”则是“了1+2”。

(12)花红了一个月了。

(13)(花)红了。

综上所述,“NP了”句式、“形容词+了”句式和包含“形容词+了”的句子都具有“推移性”特征,且一旦“了”缺失,该特征都无法表达。但三类句子中的“了”并不相同,依次是“了2”、“了1+2”和“了1”。为方便区分,下文分别将其称为“NP了2”句式、“形容词+了1+2”句式和“形容词+了1”句。

原始图像为RGB图像,后续识别与计算需要在灰度图像基础上完成,并且图像中必然存在噪声。在裂缝识别中,灰度值差异为重要基础,即在裂缝部位,其图像灰度值可能产生跳变,出现图像边缘。对于裂缝图像,它是对裂缝实际状态进行可视化表达,需要对其予以灰度转化和除噪,同时进行像素率求解,只有这样,才可以对裂缝实际状况进行定量描述。

1.2 词尾“了1”的时体功能

2004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宁夏引黄灌区农业供水管理体制及水价形成机制改革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全力抓好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各市县和各级水利部门主动采取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向乡村干部和农户宣传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目的意义,各县(市、区)水务局和国有水管单位切实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和管理,使之端正思想认识,能够满腔热情地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

上文提到,能够进入以上三类句子的名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都必须与说话时间之前的一个同类成分形成状态对照。我们推测,三类句子中的“了”对“推移性”的表达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时体语义很可能能够反映该特征的本质。

在大数据中数据的运算一般由云计算进行运算,能够利用集群的力量将信息数据进行高速的运算以及储存,形成一种全新的运算系统模式,能够提升数据的传输量从而使使用者在大数据使用过程中更加轻松方便,在寻找数据以及进行分析时会更加快捷,能够有效的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同时,在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深度分析,从而达到现阶段对于大数据信息运算的要求,在数据进行高速运算时,还能够提升信息资源的安全效率,因此云计算的应用成为大数据中的特点之一。

(9)我们是老朋友了,还客气啥啊?

据此,“了1”的时体意义可拆分为三部分:一是事件过程的完整貌;二是事件达成后结果状态的非完整貌;三是主题时间和参考时间的相对过去时意义(林若望,2017:11)。“了1”的语法意义不仅涉及事件的过程时间,同时也标明状态的时间,其语义表达式如下:

有关“形容词+了1”句的“推移性”特征,林若望(2003、2006、2017)已经从 Klein(1992、1994)的时体观出发做过相关的论述。Klein在Reichenbach(1947)的基础上提出时制所联系的时间不是事件时间(Situation time)和说话时间(Utterance time),而是主题时间(Topic time)和说话时间。主题时间和Reichenbach的参照时间相当接近,是说话者用来断言句子的时间(林若望,2017:4)。主题时间一方面与说话时间相联系,建立起时制概念;另一方面,与事件时间相关联,构成传统上所谓的语法体或外时体。Reichenbach的三时制和Klein的时制系统的对照,体现如下:

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三类句子“推移性”的本质是什么;二是如果说“推移性”以时间的推移为依托,是名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不同状态的对照,那么“推移性”究竟是现代汉语“时”或“体”的单一表达还是二者的共同体现;三是“了2”具有何种时制功能。下文首先将三类句子进行对比,讨论三者“推移性”的共性与差别,进而论证“了2”具有表达相对过去时的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动词+了1+光杆名词+了2”结构中“了1”非强制省略的原因,为“了2”的相对过去时用法提供更加充足的证据。最后,进一步指出“了2”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表达将来时语义,该用法同样属于相对时制的范畴。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90号),为提高农村危房改造的质量水平,规范工程建设与验收,我部制定了《农村危房改造最低建设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最低建设要求)。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Istage(t,P)⊆tTop 部分表达过程的完整性,tana o Rstate(t,P)部分表达结果状态的非完整性,而tTop<t0则表达相对时的功能。在“形容词+了1”句中,如例(12),形容词的语义从状态保持转变为状态的改变,因为“了1”的语义要求既要有过程也要有结果:红的状态转变必须在说话之前的隐性主题时间完成,而红的结果状态可能与说话时间重叠,所以说花现在是红的(林若望,2017:12)。完整貌与非完整貌部分表达了“了1”的体态意义,相对过去时部分则表达了“了1”的相对时制功能。林若望认为“了1”同时具有表达“时”和“体”的语义功能,是时体混合标记④ 相同观点参看雅洪托夫(1959)、李铁根(2002)。此外,通过对汉语“了1”结句现象的观察,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词尾“了1”正在演变为过去时的标志,在特定的句式中可以表达绝对时制的概念(参见郭锐,2015、2016)。 。该观点很可能能够为分析“形容词+了1”句的“推移性”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分析其他两种具有该特征的句式提供理论参考。

1.3 三类句子“推移性”的本质

本节从“了1”的时体混合标记观出发,依次分析“形容词+了1”句、“NP了2”句式和“形容词+了1+2”句式“推移性”的本质。并根据三类句子“了”的不同,进一步探究三者“推移性”所体现的时体功能差异。

1.3.1“形容词+了1”句“推移性”的本质。“了1”的时体混合标记观,能对“形容词+了1”句“推移性”的本质提供较为合理的诠释。形容词具有谓词性特征,可视为一元谓词,例(17)中的形容词“红”可与“不红”形成状态对照,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不红”的主题时间和“红”的事件时间形成完整体状态持续到非完整体状态改变之间的对照(Tsit⊆TT、TsitоTT),表达了“了1”的体貌语义;同时,“红”的说话时间与“不红”的主题时间也形成对照(TT<t0),表达了“了1”的相对过去时语义。前者体现了“推移性”在体貌层面的时间推移;后者体现了“推移性”在相对时制层面的时间推移。这表明,“形容词+了1”句具有两个层面的“推移性”:体貌的推移和相对时制的推移,二者表达的都是时间概念,与形容词本身无关。因此,“形容词+了1”句“推移性”的本质是时间的推移,是“了1”时体功能的双重体现。

1.3.2“NP了2”句式“推移性”的本质。与“形容词+了1”句不同,“NP了2”句式中的名词短语并不具有谓词性特征①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同样可以作谓语,此处特指在“NP了”这一特殊结构中,名词短语并不具有谓词性。 。因此,“NP了2”句式不存在体貌短语层,名词短语无法引介出事件时间,也就无法引介出主题时间和事件时间的关系。换言之,该句式中的“了2”并不表达体貌,其“推移性”特征与“体”这一时间概念无关。但是,名词短语“春天”仍可以和“冬天”等其他季节形成状态对照,建立起说话时间和主题时间的联系。如例(18)所示,名词短语“春天”是该句的参考时间,因句子不存在显性时间标志,参考 时间与说话时间重合。而该句的主题时间则是与“春天”形成状态对照的其他季节,例如“冬天”,即主题时间和说话时间的对照关系(TT<t0)。名词短语只能表达单一的时点或时段,却不能表达两个时间的关联,因此,这一时间对照关系很可能通过“了2”的语义表达。也就是说,该句式中的“了2”同样具有表达相对过去时的语义功能。上述分析表明,“NP了2”句式的“推移性”仅体现了说话时间与主题时间形成的相对时制层面的时间推移,该句式“推移性”的本质同样是时间的推移,是“了2”相对过去时功能的体现。

1.3.3“形容词+了1+2”句式“推移性”的本质。对“形容词+了1”和“NP了2”两种句式的分析表明,“推移性”本质上是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了1”时体功能的双重体现,而后者仅体现了“了2”的相对过去时功能。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形容词具有谓词性特征,而“NP了2”句式中的名词短语并不具有这一性质。

上文提到,“形容词+了1+2”句式中的“了1+2”是词尾“了1”和句尾“了2”的合音形式。也就是说,该句式的“推移性”本质上也是时间的推移,同“形容词+了1”句一样,同样包含两个层面的“推移性”:体貌的推移和相对时制的推移。不同的是,“形容词+了1+2”句式所体现的相对过去时制推移是“了1”和“了2”共同决定的。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三类句子的“推移性”在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是时间的推移;二是由于“了”的类型不同,三者“推移性”所体现的时体功能各有差异;三是句尾“了2”是时制标记,能够表达相对过去时语义。但是,囿于“NP了2”句式的结构特殊性,仅以此论证“了2”可以表“时”,在论据上略显不足,需要对其在更典型的句式中加以考量。此外,“了2”是否和“了1”一样,仅表达相对过去时语义,还是具有更广泛的时制表达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分析。

二、“了2”的时制功能

关于“了2”的时体功能,学界有多种不同观点,主要包括:体标记说(金立鑫,2002;陈前瑞、胡亚,2016、2017);过去时标记说(Sze-wing Tang&Thomas Hun-tak Lee,2000;刘勋宁,2002);时体混合标记说(史有为,2017);最近将来时标记说(陈前瑞,2005;陈前瑞、王继红,2012);非时体说(彭利贞,2009)。很多学者还认为应将“了 2”视为语气助词(陈贤纯,1979;史锡尧,1990;齐沪扬,2003;徐晶凝,2008;高晓红,2010;何文彬,2013)。本节主要探讨“了2”的时制功能,为论证“了2”具有相对过去时语义提供更充分的证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其还具有表达相对将来的语义,且该用法同样属于相对时制的范畴。

2.1 “了2”的相对过去时功能

如上所述,“NP了2”句式中的“了2”具有表达相对过去时的语义功能。本节以更为典型的“动词+了1+光杆名词+了2”结构为例,对“了2”的这一功能进行分析,用更加充分的证据论证“了2”可以表达相对过去时语义。

现代汉语的“动词+了1+光杆名词”结构(下文简称为“V+了1+O”结构)有以下特征:仅在短语层面合法,但不能独立成句,成句需加入修饰成分、改造成相同并列结构或加入句尾“了2”(孔令达,1994;沈家煊,1995;石定栩、胡建华,2004)① 词尾“了1”的“过程-结果”说从语义上对该结构的不完整性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参看林若望(2017)。 。若选择加入“了2”来满足“V+了1+O”结构成句的合法化要求,词尾“了1”可以非强制省略。如例(19)、(20)所示,两者在表义上并无差别,唯一的不同是“了1”是否显现。但是,若通过加入修饰性成分或构成并列结构来满足该结构的构句条件,“了1”必须显现,一般不省略。如例(22)、(24)所示,省略“了1”会使句子语义发生变化或导致句子不合法。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是为何只有在加入“了2”的句子中,“了1”可以非强制省略;二是“了1”省略后,句子原有的相对过去时语义如何表达。

随着会计环境和各机构之间的重大变革,以及相关理论和实践工作的不断发展,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会计制度改革导致了一系列内部社会效应的产生,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处理这些影响,并利用制度改革促进下一阶段研究项目的实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通过全面分析当前会计制度的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会计改革的积极影响,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化的改革。只有经过积极调整,才能使事业单位在改革中获得实际效果。

(19)他吃了晚饭了。

(20)他吃晚饭了。

(21)他唱了一整天的歌。

(22)*他唱一整天的歌。

(23)他吃了晚饭,洗了澡,便睡下了。

(24)*他吃晚饭,洗澡,便睡下了。

关于第一个问题,郭锐(2015)认为,根据Comrie(1985)的绝对时间参照和相对时间参照观,现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有内部参照和外部参照两种:前者以句中的后续动作发生的时间为参照,后者则以外部世界的自然时间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为参照(郭锐,2015:1)。“V+了1+O”结构不能结句,是因为缺乏外部时间参照,而“了2”的外部时间参照需求会抑制内层成分“了1”的内部时间参照需求,因此“了1”可以隐现。但是,根据Klein(1992、1994)的观点,Comrie所谓的相对时制实际上表达的是“体”的概念。也就是说,郭锐仅从语法体的角度对“V+了1+O+了2”结构中“了1”的非强制省略做了分析,但对其隐现时该成分具有的相对过去时语义如何表达,并未做出解释。

全面放开船长尺度,船舶调头势必十分困难,必然影响其他船舶正常航行,引起航道堵塞。航道标准尚未完全到位,并由于拆迁、资金等原因,沿线仍有少数桥梁未达标,局部水域水下存在一些浅点。诸多航道码头按照45 m设计,岸线资源有限,靠泊困难,影响通航效率,甚至堵航。

实际上,“V+了1+O+了2”结构中“了1”的省略很可能表明,“了2”同样具有表达相对过去时的功能。如例(25)、(26)所示,两句话的参考时间均为说话时间,主题时间是断言“去北京”这一事件为真的时间,说话时间和主题时间形成对照关系(TT<t0)。也就是说,二者同时表达了相对过去时语义,省略“了1”并不会影响例(26)的时制表达。由此可见,这两句话时体语义的表达并无差别。

(25)他去了北京了。

(26)他去北京了。

可以从以上两个方面对“了1”非强制省略做出较全面的解释:外部时间参照“了2”会抑制内部时间参 照“了1”的体貌表达,并且“了2”同“了1”一样,具有表达相对过去时的功能,因此句子的语义并不会因为“了1”的省略发生改变。这说明,“了2”的相对过去时功能并不局限于“NP了2”这一特殊句式,在更为典型的现代汉语句子中,其同样具有此功能。

“我们的策略就是熬,有风险的产品不敢碰,高投入的行业都不做。”张华说,公司处于半停半开的状态,有了流动资金才敢考虑开工投入下一批项目。

“了1”和“了2”都有相对过去时语义,但如下面三例所示,二者对不同时间副词的接受度却存在一定的差异。

(27)昨天他去(了)北京了。

(28)*明天他去了北京了。

(29)他明天要去北京了。

在出现时间副词“昨天”的例(27)中,“了1”可以非强制省略,因为“了1”、“昨天”和“了2”三者均表达过去语义。如例(28)所示,若将时间副词换成表将来的“明天”,“了1”的出现会导致句子不合法,因为“明天”与“了1”表达不同的时体语义。从句子结构上看,例(27)后接“V+了1+O+了2”结构小句,例(28)的后接小句则并不包含此结构。也就是说,时间副词“明天”不能与“V+了1+O+了2”结构共现。但是,“了2”却可以与“明天”在一定条件下共现:如例(29)所示,二者共现时,句中往往存在表将来的助动词“要”。“了1”和“了2”与不同时间副词的共现差异很可能表明二者的时制功能并不完全一样。

有人提出句尾“了2”有最近将来时用法(陈前瑞,2005;陈前瑞、王继红,2012)。如例(30)-(32)所示,“了2”能表达最近将来时,且这一语义表达有较高的局限性。具体体现为:该成分将来时的表达与祈使句存在一种从完全不能理解为祈使句,到只能理解为祈使句的渐变关系,最近将来时在演变过程中与祈使句逐渐兼容,以至于例(33)这类句子只能理解为祈使句(陈前瑞、王继红,2012:11)。此外,句尾“了2”的最近将来时用法由完成体用法发展而来,但是本质上与将来时不同,表达的是已然事件(陈前瑞、王继红,2012:72)。

(30)开车了!开车了!大家快上车。

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予盐酸奥昔布宁片(规格为5 mg/片)治疗,初始剂量为5 mg,年龄较大者可给予10 mg,每晚睡前口服。共治疗3个月。

(31)上课了,上课了!

(32)吃饭了,吃饭了!

(33)起床了!

(陈前瑞、王继红,2012:11)

实际上,通过下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了2”的该用法很可能仍属于相对时制范畴,在语义上表达相对将来。其语义局限性是由“了2”的边缘语气词特征所决定的,可归因于现代汉语的时间指示系统和情态系统间存在的双向渗透(徐晶凝,2008:28)。

如下面四例所示,在没有时间副词的例(34)中,句子的主题时间既可能先于说话时间,也可能在说话时间之后,甚至还可以和说话时间重叠。因此,在没有显性时间标志的情况下,句子本身的主题时间有多种选择,所表达的时制不固定,仅体现出一种相对关系。只有句中出现表示将来的助词“要”或副词“快”时,如例(36)、(37),“了2”表达的将来语义才得以凸显。

(34)放学了。

(35)放学啦。

(36)要开会了。

(37)这件衣服快穿破了。

对比例(34)、(35)可以发现,前句的“了”可以被“啦”替代,而不改变句子的语义① 关于“了”和“啦”的同源观点,参看高晓红(2010)。 。这表明“了2”很可能有表达语气的功能。徐晶凝(2008)认为,语气词并不参与句子的命题结构,其作为情态标记和话语标记有三个特征:一是语法上,不是语法结构的必需成分,语气词的有无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二是语义上,没有实在的意义;三是语用上,是必须成分。“了2”虽然不总能满足前两个标准,但具有话语功能(徐晶凝,2008:29)。汉语的时间指示系统和情态指示系统是双向的,语气助词作为汉语情态的表达方式之一,既有从时体向情态表达的渗透,也有相反的过程。“了2”的使用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是说话人如何看待情状的反应,因此具有向情态表达渗透的潜能。例如:

(38)你放学以后过来吧。

(39)他是你的小学同学吗?

(40)上课了。

(41)你回家了吗?

(42)这是大家都早已经知道的了,你用不着多说。

例(38)、(39)中的“吧”和“吗”为典型的语气助词。而例(40)为祈使句,其中的“了2”应兼具语气助词和时体意义的双重功能。例(41)中,“了2”位于典型语气助词“吗”之前,说明该句中的“了2”并非语气助词,仅表达时体意义。例(42)中的“了2”基本不含有时体意义,表明说话人对命题真值的认识情态,具备话语标记的三大特点,可归为语气助词(徐晶凝,2008:31)。徐晶凝认为,“了2”的这种用法较少,并不能成为其原型意义,因此应将其看成边缘语气词。上述例句说明,“了2”正处于从客观性到主观性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其边缘语气词特征反映出说话人对句子表达事件的主观性判定,而时体意义则表达了时态变化的客观性。“了2”语气义的主观性表达会不同程度地抑制时体语义的客观性表达,从而导致例(41)这类句子在语用功能上更多地表达出说话人对事件的主观看法。

因此,“了2”将来时语义的表达既要求以表将来的时间副词或助词为依托,又不能受自身边缘语气词特征的干扰,此即上文所谓的局限性。“要”和“快”的作用在于将主题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固定,即说话时间先于主题时间(TT>t0),这表明“了2”的最近将来时用法同样属于相对(将来)时制范畴。

2.3 “了2”的时制功能小结

综上所述,同“了1”一样,现代汉语“了2”也具有时制功能,可以表达相对过去时和相对将来时。“了2”只有在特殊的句式结构或与时间副词共现时,才能表达明确的相对(过去/将来)时制。该成分之所以在没有时间副词等广义形态标记的句子中有多种相对时制语义,是因为现代汉语的时制主要通过分析形式和零形式来体现(黄自然,2007:15)。现代汉语没有表达时制的语法成分,但具有表达相对时制的语义成分“了”。因缺乏形态变化,现代汉语的时制系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有关“了1”和“了2”的多重语义特征,从历时上看,是因为“了”的功能与形式分化不同步,正处于功能分化而形式未分化的阶段(高晓红,2010:184)。“了”的语法化过程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汉语历时演化的特殊性,有关这一点,仍有待更深入的探讨。

三、结语

本文从“NP了2”这一特殊句式入手,分析指出:现代汉语“NP了2”句式、“形容词+了1+2”句式和“形容词+了1”句的“推移性”在本质上都是时间的推移。其中,“形容词+了1”句的“推移性”体现了“了1”的相对过去时语义功能;“NP了2”句式的“推移性”体现了“了2”的相对过去时语义功能;“形容词+了1+2”句式的“推移性”则是“了1”和“了2”二者表达相对过去时语义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对“V+了1+O+了2”结构中“了1”非强制省略的分析,能为论证“了2”具有相对过去时语义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此外,在一定条件下,“了2”还具有表达相对将来的功能。“了2”的时制功能包括表达过去和相对将来两个方面,二者都属于相对时制的范畴。但是,“了2”相对时制功能的表达具有较高的局限性,需要特殊的句法环境或以其他句子成分为依托(如加入时间副词)方能凸显。这表明,尽管“了1”和“了2”都具有表“时”的功能,但与英语等语言不同,现代汉语并非具有真正语法化时制系统的语言,语言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仅具有表达相对时制的语义功能。探究“了2”的时制功能,能为现代汉语的时体功能做出更加详实的理论论证,从而有助于更深入地诠释现代汉语的时间表达系统。

[参 考 文 献]

[1]梁银峰.“V+了+O”格式来源的再探讨——兼论事态助词“了”的来源[J].语言研究集刊:第三辑,2006.

[2]李铁根.“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J].语言研究,2002,(3).

[3]林若望.再论词尾“了”的时体意义[J].中国语文,2017,(1).

[4]郭锐.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及其句法后果[J].世界汉语教学,2015,(4).

[5]郭锐.汉语叙事方式的改变和“了1”结句现象[J].中国语学,2016,(263).

[6]孔令达.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J].中国语文,1994,(6).

[7]史锡尧.语气词“了”、“呢”的表意作用[J].汉语学习,1990,(2).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齐沪扬.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及历时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

[11]彭利贞.论一种对情态敏感的“了2”[J].中国语文,2009,(6).

[12]陈贤纯.句末“了”是语气助词吗?[J].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1).

[13]高晓虹.助词“了”在山东方言中的对应形式及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2010,(2).

[14]徐晶凝.情态表达与时体表达的互相渗透——兼谈语气助词的范围确定[J].汉语学习,2008,(1).

[15]何文彬.论语气助词“了”的主观性[J].语言研究,2013,(1).

[16]邢福义.说“NP 了”句式[J].语文研究,1984,(3).

[17]陈前瑞.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1).

[18]陈前瑞,王继红.从完成体到最近将来时——类型学的罕见现象与汉语的常见现象[J].世界汉语教学,2012,(2).

[19]陈前瑞,胡亚.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4).

[20]胡亚,陈前瑞.“了”的完成体与完整体功能的量化分析及其理论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2017,(3).

[21]金立鑫.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2002,(1).

[22]黄自然.汉语时制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5).

[23]石定栩,胡建华.“了2”的句法语义地位[C].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24]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2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6]洪雅托夫.汉语的动词范畴[M].陈孔伦,译.罗时豫,校.北京:中华书局,1958.

[27]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28]史有为.汉语“时体”的再认识——以“了”为中心[J].语言科学,2017,(2).

[29]Jo-wang Lin.Temporal reference in Mandarin Chinese[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2003,(3).

[30]Jo-wang Lin.Selectional restrictions of tenses and temporal reference of Chinese bare sentences[J].Lingua,2003,(3).

[31]Jo-wang Lin.Time in a language without tense:the case of Chinese[J].Journal of Semantics,2006,(1).

[32]Wolfgang Klein.The present perfect puzzle[J].Language,1992,(3).

[33]Wolfgang Klein.Time in Language[M].London:Routledge,1994.

[34]Hans Reichenbach.Elements of Symbolic Logic[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47.

[35]Bernard Comrie.Ten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36]Sze-wing Tang,Thomas Hun-tak Lee.Focus as an anchoring condition[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opic and Focus in Chinses.Hong Kong: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0.

[中图分类号] H0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99(2019)06-0127-08

[收稿日期] 2018-10-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BYY001

[作者简介] 生为(1987-),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刘振前(1964-),男,山东莱州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句法学研究。

[责任编辑:熊显长]

标签:;  ;  ;  ;  ;  

论现代汉语“了2”的时制功能-从“NP了”的“推移性”谈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