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结友 湖北省当阳市两河镇中心学校 44410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7-068-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色。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探索,语文教学正在逐步脱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朝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交互模式演变,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运用,能拓宽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可能,让教师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富于时代气息。同时,还能弥补传统语文教学在情感渗透、情景营造、意境品读等诸方面的不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帮助学生搭建起一个有着梦幻般意境的想象“城堡”,引领学生在比真实生活拥有更大时空的“城堡”中沉静下来,重塑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象,体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为此,本文结合具体课例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拼音教学、阅读教学、诗歌教学和朗读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1、信息技术与语文拼音教学有效融合,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与活力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低年级的拼音教学看似简单,但由于教学对象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单纯的老师教、学生读,效果可想而知。我们知道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受教育者。所以,教师比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手段和方法激起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学习,让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比如在教学拼音“a、o、e”时,一开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背景图,并且增加了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过一会儿,一只大公鸡飞到了栅栏上,“喔喔喔”地叫了起来,同时太阳公公升起来了。学生对这段动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特别是看到公鸡叫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起来,他们感到很新奇。这时教师提问,刚才大公鸡怎么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大公鸡在叫,我问大公鸡怎么叫的呀,学生不由自主地模仿“喔喔喔”地叫。有些学生还学起了公鸡扇动翅膀的样子,很是可爱。这时课件就出示单独的公鸡张大嘴巴,嘴里吐出“O”这个字母,同时发出“O”这个音,学生很高兴地和大公鸡一起学习“O”。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毫无紧张感。运用充满童趣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认知的快乐,促进他们学习深入、持久的进行。事实证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拼音教学有效融合,既可以使拼音教学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又让整个课堂教学散发出前所未有的神奇魅力!
2、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融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更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文本课文内容的理解、欣赏和评价往往需要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教《鸟的天堂》一课,教师就利用信息化手段再现课文情境:那茂盛的大榕树绿得发亮、绿得可爱,那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在这里,多媒体课件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为课堂阅读教学营造了浓浓氛围,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情随境生,阅读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整个课堂,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的学习内容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到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理解课文内容化难为易,教学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3、信息技术与语文诗歌教学有效融合,能帮助学生品味意境化难为易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歌,由于距离孩子生活过于久远,加之文言文字的障碍,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就成为了一大难点。可是有了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环境立马就会焕然一新。因为它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并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正好可以抓住此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小儿垂钓》第一、二句诗“蓬头稚子学垂纶,側坐莓苔草映身”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上一段曲调明朗、节奏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学生是这样描绘的:一阵风吹来,嫩绿的柳枝舞动着细细的腰枝;清清的湖面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瞧,小男孩的头发被风吹乱了,短褂也被风吹开了,露出了可爱的红肚兜呢!……教学第三四句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小男孩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有的说:小男孩不住地摆着小手,似乎在说:“呀,小声点,别过来!别吓跑了我们的鱼儿”!有的说:小男子向他招了招手,好像在说:“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这样,通过想象,诗情画意了然于胸。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能否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信息技术与语文朗读教学有效融合,能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等方面都很难调动学生入情入境,信息技术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色彩斑斓的秋的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硕果累累的秋天的原野,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教学《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教师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朗读教学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产生了共鸣,情感的体验无形之中得到了升华。
论文作者:李结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7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学生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课文论文; 情境论文; 拼音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7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