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体制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城市结构与功能日益复杂,城市管理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可以说,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城市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城市政府决策水平、领导艺术、执政能力的综合反映,是提高城市运营效率,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管理的核心是体制,关键是机制,重点是运作。
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建管分离,强化管理权威;理顺条块关系,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城市管理行政体系。
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实行管理权限下放,充分调动和发挥城区的积极性。做到责权一致、谁主管谁负责和“费随事转、事随责转、责随权转”,赋予权利的同时落实相关责任,明确城市管理系统内务机构的职能及责权关系。
积极稳妥的原则。既要把握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加大公用事业改革力度,又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现实可行性,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技术支撑的原则。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工作中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城市管理向现代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依法管治的原则。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快城市管理的立法进程,加大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依法行政水平。环境综合整治要坚持整体推进的原则。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基本构架
创新观念,为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城市管理现代化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城市管理体制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观念,必须领导者率先垂范,同时职能部门和广大市民群众也要牢固树立与现代城市相适应的管理理念。
明晰权责,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在于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发挥城市管理效能,强化城市管理服务功能,形成管理、监督、服务一体化的城市管理模式。
“两级政府”:形成两级政府管理的新格局。事关全局的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资源配置、政策法规规范和标准制定、监督检查的职能,集中在市一级政府;将市里相关职能下放到区一级政府,充分发挥区一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并赋予区一级政府建设涉及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和市政精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职能,在资金和政策上将相应权责利给予区一级政府。
“三级管理”:科学确定市、区、街三级管理职责与职权。形成管理重心下移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层级管理框架。形成三级管理体制的格局是:
市一级宏观决策、监督与协调。主要职责有: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拟定城市管理法规、条例;制定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建筑工地等管理标准,规划并制定户外广告、门面牌匾和各类占道的总体布局和标准,监督指导各区、街执行城市管理法规情况,协调有关专业部门和区、街道工作。
区一级全面实施,履行管理职责。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城市管理的法规、条例;开展城市具体管理市政、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物业管理、建筑工地等的管理、维修养护、清理、检查工作;辖区内建设项目的规划监督检查,协助规划部门做好违法建筑的检查、拆除、清理工作。
街道一级操作执行,管理服务。主要职责有:依据法律法规和区政府的授权,对辖区内的市容、环卫、绿化、道路保洁、占道费和卫生费收缴工作负全责;指导协调小区物业管理,将管理的延伸到基层。层级管理要强化属地管理意识:即一方面强化区一级政府的属地管理的责任意识,解决不愿管、管理缺位问题;另一方面强化市级部门和单位的属地管理意识,解决不配合、不服管的问题。
“四级网络”:将管理拓展到社区。强调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把社区管理与市场化物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把市、区、街三级管理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位,形成城市全面管理网络。
理顺关系,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系。理顺条条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理顺建设、管理之间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管理是城市正常运转的两个轮子,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建设与管理的辩证关系要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偏废任何一方。根据城市发展状况和设区城市成功做法,积极推进建管分列。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协调和处理城市管理的相关事宜。理顺“块块”之间的关系。要进一步理顺市和区管理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市政府统一领导,区政府全面负责,街道办事处具体落实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理顺区与街道相关管理关系,街道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区域管理职能。理顺“条”与“块”的关系,要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以“块块”管理为主,城市的“条条”管理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积极主动履行部门法定职责,支持、配合“块块”管理,充分发挥城市各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管罚相对分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集中执法与专业执法相结合的行政执法体系。改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是规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集中执法与专业执法相结合的行政执法体系,按照制定政策、审查审批职能与监督检查、实施处罚职能相对分开的原则,设置专门从事城市管理的集中行政执法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区为主,重心下移,强化服务”的管理体制。市行政执法局主要侧重政策研究、监督指导和重大执法活动的指挥调度,区行政执法局承担具体执法任务,同时接受市行政执法局的指导,执法重心下移到区,相应人、财、权、责全部下放到区。行政执法局主要在城市管理领域集中行使原由建委、城管、园林、规划、市容、环保、工商、公安交警等方面行使的执法监察部分行政处罚权,负责对授权领域的违法、违章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
完善机制,建立起强有力的城市管理支撑保障体系。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城市管理改变政府包揽,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市政公用事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市政、环卫和园林绿化三支队伍的“事转企”改革,实现其用人、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解决其医疗保险、养老与失业保险等问题。进一步向各区下放城建资金、人事和城市管理权限,强化区一级公共服务的权责利统一管理。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建管分开,市场运作”的思路,进一步转变“政府包揽、垄断经营”的城市管理模式,开放作业市场,走专业化、企业化经营路子,建立起政企分开、投资多元化的公用事业市场化的运转机制,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社会化服务。
建立起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公众与各种非政府组织是城市管理的基础细胞,只有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而自觉参与,城市管理机制才能从被动外推转化为内生参与,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的良性循环。城市管理要接受各级人大、政协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要推行阳光操作,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公开招投标制度,实行公用事业收费价格调整听证会制度等,让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的决策、执法、监督和公共设施建设等的过程之中,提高城市管理的透明度。要建立“政府花钱建机制,百姓花钱买服务”的管理机制,使城市管理形成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要发挥新闻媒体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舆论导向社会监督作用,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群众举报制度、特邀监督制度。
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保障机制。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城市管理部门和执法机构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确保城市管理工作责权一致,公平、公正执法和有效运行。要建立司法保障机制。完善管理的法规体系,用立法的形式将管理要素确定下来。
建立激励与人才培养机制。即建立完善全面、科学、公正的可操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制衡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制度化、科学化、长效化,并建立人才培养与竞争机制。
建立起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科学管理机制。北京市东城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的“万米单元网络”数字化城市管理,是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值得借鉴。
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与建议
·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始终将城市管理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决策,规范运作。
·要建立严格考核制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城市管理要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严格考核。
·建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建立个专业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联系会议制度,在城市管理中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形成整体,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筹协调。
·科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要着眼于发展和未来,善于预见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未雨绸缪,以前瞻性眼光,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设施产业的调整。
·加大投入力度。要把城市市政、园林、环卫、维修管护作为重点,经费要切实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城市管理工作需要。
·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广泛的宣传,促进全民的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法规意识。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快城市管理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明确各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权限的法律。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条例》。制定相应的城市管理地方性规章、实施细则和规范性文件。
·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切实转变政府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能,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强化街道办事处职能,充分发挥和提高社区管理效能。动员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城市管理,共同创建洁美小区、文明家园。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建立城建、环卫、市政、房管、公安、文化、工商等多个执法主体参加的、行使综合行政执法权的机构,纳入政府部门序列。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放开市政公用事业投资和经营领域的思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运营市场化。
·建立健全快速灵活的城市危机管理体系。要积极应对正处于多发期和高发期的城市公共危机,进一步完善城市危机管理体系,试行“城管110”,形成城市危机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城市管理中的各种突发事件。
·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体系。城市管理要实行政务公开、阳光操作,最大限度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完善市长公开电话和城管热线投诉制度、行政监督机关跟踪监督制度、人大代表定期视察制度、政协委员民主监督制度、新闻单位舆论监督制度,形成强有力的城市管理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摒弃单纯的经济指标绩效考评体系,制定和完善符合城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考评方法及指标体系,从管理机制和考核制度上防止城市管理中的形象工程和短期行为。
调整、完善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系等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