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助产士;优质护理;常规护理;分娩;应用价值
前言:产妇分娩是人类自然生理过程中的一种,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随着当前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除自然分娩外,还可使用阴道助产、剖腹产等分娩方法。同时,产妇分娩过程中,会经受着极为剧烈的疼痛感,甚至会因心理、生理因素出现些许风险,影响胎儿及产妇的安全。当前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可采用助产士助产护理,更为专业的辅助产妇分娩,但据应用情况来看,该护理方式在产妇的心理疏导方面尚有不足。本次对照实验详细分析了对产妇实施助产士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对照实验的研究对象共64例,为我院妇产科于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收治,均需要接受助产护理。产妇均符合入组标准,且家属已在相关知情同意书中签字,入组后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配为了参照组和研究组,并使用不同的助产护理方式。参照组中,产妇年龄介于26~38岁,平均年龄(31.25±1.46)岁;研究组产妇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41岁,平均年龄(34.26±2.01)岁。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参照组产妇实施常规助产护理。护理前详细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并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来对产妇实施护理,嘱咐患者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在分娩时协助医护人员辅助分娩。
研究组在常规助产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助产士优质护理。第一,在产前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多数产妇为初产,其心理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可谓“又惧又喜”,且极易胡思乱想,甚至诱发产前抑郁。对此,护理人员要主动与产妇交流,向产妇讲解分娩时的注意事项及健康知识,让其可以深入了解分娩。同时,护理人员在与产妇沟通时可紧握其双手,让其感受到温暖,或者可播放比较舒缓的音乐来放松其心态[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生产过程中,由于宫颈扩张,产妇有着极为剧烈的疼痛,多数患者会伴随有较大的恐惧感,对此,助产士应当鼓励产妇,让其回想些许愤怒的事情,并通过言语来发泄心中情绪,或者通过不断与产妇交流来缓解其疼痛感。第三,分娩过程中,产妇会有着较大的出血量,且极易因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风险,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合理分工,密切关注产妇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等,在出现风险时针对性的进行处理,且在分娩完成后的2h内不可放松警惕,要关注产妇宫缩及新生儿情况。第四,产妇在分娩完毕后,其身体极为虚弱,需卧床休息,护理人员依然要主动与产妇交流,并主要以聆听为主;同时嘱咐其家属要注意产妇饮食的合理性,多饮水多休息,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监护力度。
1.3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以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第一产程时间、出血量为准。
1.4统计学处理
将SPSS22.0作为本次实验的统计学处理工具,观察指标分别使用(%)、(h)、(mL)表示,若数据间统计学意义明显,则可应用(P<0.05)表示。
2.结果
2.1自然分娩率对比
应用助产士优质护理的研究组,自然分娩20例,阴道助产11例,剖宫产1例,自然分娩率(62.5%);而使用常规助产护理的参照组,自然分娩15例,阴道助产7例,剖宫产10例,自然分娩率(46.87%),研究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且数据间差异显著,(P<0.05)。
2.2产妇分娩时间、出血量对比
研究组第一产程总时间(7.25±2.06)h,出血量(351.61±293.64)mL;而参照组第一产程总时间(9.17±2.35)h,出血量(407.69±279.14)mL,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因其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极有可能会影响产妇分娩过程的安全性。当前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产妇的助产护理,如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规范性的助产护理,但是据实际情况来看,常规助产护理模式下过于注重对患者产妇的生理护理,忽略了其心理状态疏导,因此效果相对较低[2]。而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增加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在该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在风险防范意识、工作态度等方面均有着较大程度的提高,使得产妇心理状态可逐步趋于缓和。
据实验结果来看,研究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产程用时、出血量等指标显著优于参照组,数据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对产妇使用助产士优质护理有极高的应用价值,适宜临床上加大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王聪. 全程陪伴式导乐对产妇分娩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8.
[2]刘淑丽. 助产护理对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4):255-256.
论文作者:陈昱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5
标签:产妇论文; 助产士论文; 自然论文; 常规论文; 过程中论文; 血量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