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生活的享受。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城市的发展逐渐趋于系统化,大量的高层建筑占用了土地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原本高质量的生存环境逐渐被破坏,污染环境的举动屡屡发生,这对人的健康状况和城市化进程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规划城市中应采取现代生态城市规划的新构想。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研究
1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问题
1.1 生态要素的调查
生态要素的调查是确保生态城市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据。因为一个城市是否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城市内生态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生态要素主要包括动物、植物、河流、阳光、大气、水分等天然物质要素,以及一些建筑等人工物质要素。对以上这些要素的调查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的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分析其发展潜力。同时为城市化建设的策划提供有力的依据。
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规划目标
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另外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1.3 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1.4 人口适宜度规划
因为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是取决于城市人口的流通和工作量。如今,由于我国人口相当密集,在进行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时,人口的适宜度是我们城市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对城市人口分布、增长率、人口组成和男女比例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从而确定在社会长期发展中,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这对提高人口素质、维护环境资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2.1 调查生态要素
该工作主要是通过实地取证、测试与遥感技术应用等方法调查规划区域内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等方面的资料,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便于以后的规划与设计工作。
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会指导城市规划方向的发展。因为,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统称,通过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等,在参考和借鉴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具体城市的生态系统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长期目标与近远期目标,同时,要使相应的年限同城市总体规划的近、远期目标相一致,这样可以将形成一个协调、同步、互补的规划体系与方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将整个城市划分许多为不同类型的小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及其承载能力等情况,进而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依据。区划的方法一般采用数值聚类法等,操作过程中,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综合分析与功能分区。
生态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将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都必须结合当地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的布局。同时,还要对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并按照城市的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2.4 进行与人口相适应的规划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分析探究,在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只有分析人口分布、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以及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进而确定近、远期的与人口状况相适应的生态城市规划,才能科学地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措施与提高人口素质方法和把握生态人口规划的方向。
2.5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出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例如对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等,并通过数学模型来定位生态城市环境的发展趋势,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2.6 规划生态资源利用与保护
从调查分析可知,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随处可见,同时,掠夺式的开发将会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所以,生态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具体城市社会的发展趋势与环境现状,制定出相应对大气、水、土地资源、动植物物种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措施,进而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2.7 规划生态城市的绿化带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城市绿化必须放在重要的地位,将治理污染与绿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城市中的生态区域,并根据城市的地质特征、气候、河湖等情况,科学地规划城市绿地,给城市各类绿地制定出相应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体系的布局形式,还要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合理布置物种结构,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进而形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3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学原则
作为一个复杂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城市具有波动性大和依赖性大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所以,在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我们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去探究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开发传统城市中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使得城市居民处于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中,同时,有利于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3.1 整体性原则:①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不仅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还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而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土地容量、绿化容量以及人口容量等。同时,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合理规划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布局;②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就是要强调区域性,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某一特定的区域,所以,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进程中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
3.2 再生与节能原则: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交换,两者息息相关,同时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而另一方面则是旧物资的不断被分解为其他可利用的资源,这样反复地循环进行,进而构成了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促使生态城市的发展。
论文作者:孔祥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7
标签:城市论文; 生态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环境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人口论文; 总体规划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