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依据与展望_课程标准论文

化学课程标准修订:依据和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对义务教育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指出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这些具体要求,为我们修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在长达四年多的时间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抱着对国家认真负责的态度,以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各地对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建议,结合标准修订组成员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到的第一线教师的意见及建议,整合成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依据。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增减的工作。修订工作既要立足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实施十年的经验和问题,反复研究来自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又要分析社会发展对公民化学素养的需求和未来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从新的视角审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因此,修订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现实和我国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着力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基于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经验和问题的分析,重点阐述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实践依据和具体的分析视角。

一、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实践依据

对化学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从中肯定成绩、发现问题,为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根据第一线化学教师和有关专家的多次问卷、访谈所提供的信息反馈,大家充分肯定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内容,普遍认为十年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

1.充分肯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课改实验区广大教师认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强调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化学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他们在多个方面给出了正面评价。

(1)突出化学学科的重要价值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通过正面阐述化学的伟大贡献,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丰功伟绩”,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着力体现基础性和启蒙性

化学课程充分反映了义务教育的功能,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初步认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3)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更明确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不仅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也更为明确,尤其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阐述课程学习的要求,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和落实课程目标。

(4)科学探究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科学探究,突出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做出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有效地改革了“讲记背练”学化学的传统方式。

(5)建构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化学课程从多个方面构筑内容体系,如“理论知识+元素知识”、“定性知识+定量知识”、“宏观知识+微观知识”、“学科知识+社会应用知识”等。这些内容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主题统整在一起,形成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体系。

2.整体认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

从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中我们获知,实验区广大老师基于几年来成功的教学实践,充分肯定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施后带来的新变化: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科学探究”已经走进初中课堂;学生“讲记背练”的机械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有所增强;化学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初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整体上均有所提升。

调查数据也表明,通过实验区多年来大规模的实践,广大化学教师总体上赞同课程标准,对标准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是很满意的。表1是对化学课程标准各个部分的作用进行调查后得到的统计数据,“完全肯定(好)”或“基本肯定”(较好)所占比例很高;持否定意见(“不太认同”、“完全不认同”)的教师比例很低(见表1)。

对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内容主题的设计,表1给出的肯定比例高达95.9%,尚有3.6%的意见是“有些合理”,而认为“不太合理”的仅占0.5%,这充分说明了化学教师整体上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水平要求的高度认同。

当然,由于各内容主题功能不同,教学中具体实现的程度也有所差异。调查结果还发现,教师对“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等内容标准主题“难易适中”的评判比例分别是30.4%、67.6%、58.3%、70.6%。如果说“物质构成的奥秘”内容涉及“宏观—微观—符号”三者的对应及相互转化,可以理解这一主题是困惑学生化学学习多年的一大难点,那么“科学探究”则是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化学教与学的新挑战。如何减少学生在这两大部分内容上的分化,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3.高度重视科学探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广大教师在理念上认同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中深感科学探究是教学的难点。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内容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但要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仍有一定的困难(仅不到1/3的人认为“难易适中”)。这对标准的修订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对科学探究的实践要求是“坚持”,还是“撤退”?这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

依据对若干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的比较可以发现,科学探究已成为众多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它们以此将知识与学生的能力发展联系在一起。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目标和重要的学习内容已成国际共识。这充分说明了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表2(见下页)可知,英国、加拿大和中国的课程标准均将科学探究作为核心的学习主题,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课程标准虽没有专门设置科学探究主题,但在“研究与实验”及“技能”主题中均以科学探究为重点内容。我国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分别从“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及“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等方面展开细致的说明,显示了对于科学探究的高度重视。

因此,国际比较给我们修订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从科学探究的理念阐述到内容设计,国际科学教育界十分重视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科学探究中知识的自主建构,力求发挥科学探究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虽然,各国科学课程标准中阐述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所差异,有的并不严格区分科学探究的各个阶段,也不要求完全依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但“问题—假设—实验—证据—推理”往往贯穿其中,学习科学探究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基于上述研究,本次修订在定位上不仅没有降低科学探究的要求,而且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安排和组织学生完成的八类化学实验活动,并将“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作为教学的建议。在评价方面,更关注探究活动中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4.密切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已成为整合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重要线索。比较各国课程标准时发现,在筛选与组织学习内容时往往普遍重视知识的社会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围绕社会性主题选择学习内容

表3列举了不同国家课程标准中体现化学与社会关系的内容主题。分析可知,各国课程标准中均设置了一个或多个内容主题以阐明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我国的内容标准也专设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以此改变传统化学课程过于注重化学学科知识、弱化化学社会应用的倾向,顺应了STSE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内容的时代性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涉及“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以及“保护好我们的环境”,重点关注能源、资源、材料、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修订时值得借鉴的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高度强调科学学习应有助于对个人和社会事务做出见解(决策),以及科学本身的历史发展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进一步凸显科学的人文内涵。

(2)重视学科内容与社会应用的整合

香港地区的《科学课程纲要(中一至中三)》不专设体现科学与社会融合的内容主题,但在介绍核心知识的同时说明其相关的社会应用。我国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某些主题上也做了类似的处理,这使得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应用的关系得以更好地融合。

考察以上两种处理方式,其共同特点是强化化学科学的社会价值,而其差异在于集中与分散编排上,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集中处理可保证对社会问题认识的系统性,但若学科知识缺乏,则会影响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分散处理则强化了学科内容与社会应用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应用学科内容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但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系统。

我国《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试图整合以上两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点,适当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但也要防止可能带来某些社会内容重复出现的问题。在内容点的分布上,社会性知识大致控制在20%之内,以免影响化学学科核心知识的建构。

5.力求减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学习负担

我国将化学课程安排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开设,教学一方面要面对高中升学考试的现实,不少学校增加课时、提高内容要求、加大习题难度,新课教学往往挤在半年多时间内完成,这无疑会造成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高中化学必修、选修课程对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离不开初中阶段奠定的扎实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基础。

为有效地解决上述矛盾,我们研究了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及近年来的中考化学试题,充分肯定了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及化学实验等知识重整为“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大一级主题构成的知识系统,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社会生活实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学科的发展来选取和建构最基础的、学生发展最需要的化学知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兼顾了知识的广度、核心知识的应用,较好地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为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载体,也为建构高中化学新课程奠定了合理的基础。

通过对若干国家教材内容“学习难度”的国际比较可知,我国目前的初中化学教材“学习难度”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初三一年化学学习的时间短,教材内容比较集中,化学用语的抽象性和定量计算的复杂性要求偏高。相比较而言,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课程标准对这类内容的要求都比较低,在初中阶段较少涉及化学计算,对于溶解度、化合物组成等内容,一般不要求定量说明,更无需进行综合性计算;对于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要求熟练应用,也无需从定量、微观的角度去描述其本质。虽然与原“大纲”相比,我国《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知识要求已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仍然存在进一步降低的空间与可能。

在修订内容标准时,我们把握“不扩充内容、不提高要求”的原则梳理各地的建议,适当降低某些条目的要求(如从“了解”降为“知道”),对开放性较大的某些内容加以一定的限制,并修改了有关的“活动与探究”条目,化学用语和定量计算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的要求上,并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阐明内容组织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保证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之间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路

为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科学性,修订工作严格遵循如下思路。

(1)从未来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出发,进一步审视学生发展所需的化学核心知识、过程方法和实践能力,立足课程目标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2)修订应坚持突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的价值。

(3)高度重视我国的国情和地区差异,认真对待各地提出的对《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充分研讨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修改意见和建议形成一致认同的处理意见。

(4)针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提炼指导性意见或问题解决策略,增强课程标准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5)在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实际,完善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

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分析视角

根据来自全国各地调查汇总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并从化学学科发展的特征、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等方面综合论证,经多次讨论和征询有关专家意见,最终完成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经统计,在对实验稿的修订中,各地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改所提具体意见和建议中被采纳或基本采纳的达到60%。

关于化学课程标准文本内容的修订,本文从六个方面概括说明具体修订的分析视角。

1.弘扬化学课程的基本价值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着眼于从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化学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学科价值和课程理念,不仅观点阐述力求更严谨,更符合中国的教育实际,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文字组织上也凸显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指导意义。

(1)在“导言”部分,修订时明确阐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化学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阐述了化学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2)在“课程性质”部分,修订时更清晰地突出了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即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增加“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理念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念4),“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理念5)。

(4)在课程总目标中增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5)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增加“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敢于质疑”等重要观点。

2.调整“科学探究”的内容要求

在积极倡导科学探究的同时,根据化学课程改革实践和各地对“科学探究”的建议,我们对标准中涉及科学探究的内容进行了仔细的梳理,不仅从化学学科角度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而且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调整活动水平,修改“探究与活动建议”,使科学探究的教学要求更合理,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1)“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

为保证科学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具体内容进一步细化,由三方面扩展到四方面。增加了“(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实验活动”。八类实验见表4。

(2)强化“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与课程目标相呼应,在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之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修订时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增强科学探究学习实例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对于科学探究学习实例的修订,不仅在文字上进行了仔细的审订,而且删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例3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会改变吗?”;修改了“例2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发生变化吗?”,提出“①变化,大于;②变化,小于;③不变,等于”三种假设,并对三种实验方案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使探究活动的指向更为明确,要求更为合理。

(4)删去“活动与探究建议”中部分内容,或降低其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虽不要求硬性执行,但作为一种导向,也直接影响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本次修订,力求降低实验探究活动的难度,使之更适合初中教学实际。删去了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如“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氯化铜溶液用石墨电极通电分解;在加热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等),降低了一些实验活动的要求(如将“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改为“常用铵态氮肥的检验”;“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或碱式碳酸铜)分解的产物”改为“设计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成”等),从而起到合理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但不弱化探究要求的效果。

(5)增加活动与探究建议,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增加了主题四(二):①实验:镁条燃烧、高锰酸钾加热分解;②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3.降低内容标准的学习水平要求

内容标准涉及初中化学的全部知识,在修订时严格控制内容的深广度:微观知识主要限于对分子、原子的认识,对离子、电子的具体作用不作要求;元素化学以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物质为主,不要求建立复杂的知识系统;化学定量要求只涉及有关公式含义的理解和最简单的计算。在修订时,降低了一些核心知识对应标准条目的水平要求(如将“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改为“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改为“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等)。

4.进一步明确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

在内容标准中,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做了更为准确、具体的描述:有的将综合的内容分条目具体阐述,有的对学习内容做了一定的限制(如“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使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5.更新主题(单元)的“学习情景素材”

根据化学学科的发展和教师建议,本次修订从四个视角考虑学习情景素材的更新,即化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元素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情景。每个主题(单元)增加的学习情景素材不仅与时俱进地体现了化学的发展和应用,而且更贴近了实际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同时,删去某些针对性不强的情景素材。如“红墨水的纸上层析”、“服装干洗”[二(二)]、“制造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二(三)]、“照相底片的感光”[四(一)]、“光化学烟雾”[五(四)]等。

6.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具体指导

(1)教学建议

根据课程实施的经验和问题重写“教学建议”,确立新的框架结构,充实有关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教学过程优化等方面的内容,更贴近现实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教学要求;针对教学实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从实践中选择典型实例(例4、例5)并辅以扼要的说明,使教学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在修订后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的观点有:“全面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规划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等。

(2)评价建议

根据课程评价指导的过程性要求重写“评价建议”,确立“评价建议”新的框架结构,包括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设计和使用、评价工作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等方面,增加了具体的实例(例6、例10、例11、例12),进一步完善了例7、例8、例9,更好地突出了评价过程的实践操作性。

(3)教材编写建议

对原有的建议和要求进行重新审核,特别是结合了近几年来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使用和资源利用的特点,调整“建议”的框架结构,提出新的更具有针对性的要求。如增加“(一)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六)采用生动多样的教材呈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等。在修订时吸取了实验区教材使用的经验,调整了有关实例,如删去原(四)中的两个实验活动等。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根据现实教学中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修改,调整了“建议”的框架结构,突出了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使用、实验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组织、教与学经验的总结等。增加了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完整的实例“山中之宝——石灰石”,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实施十年后重新审视和修订课程标准,不仅仅是为了对文本做文字改动,也不是要求简单地回归到教学实践经验,而是在充分考虑化学学科发展、学生化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和化学教学过程的基础上,从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上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估,提炼经验,发现不足,以此进行发展性设计。因此,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面向广大的中学化学教师,提出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课程实施的一系列新课题,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更新课程观念,深刻领会修订后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和内容要求,在化学学科素养、课堂教学能力诸方面缩小与课程标准的距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课程实施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一如既往地将实施课程的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切结合,从而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奠定扎实的基础。

标签:;  ;  ;  ;  ;  ;  ;  ;  ;  

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依据与展望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