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江湖文化研究概述_文化论文

现代江湖文化研究概述_文化论文

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代论文,江湖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4)02-0068-08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庙堂”与“江湖”实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揭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显性”与“隐 性”。对于江湖或游民社会,李慎之先生在为王学泰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所 作序言中称之为“另一个中国”。(注:参见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学苑出 版社1999年版,第1页。该书洋洋40万言,主要是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角度 对所谓“游民文学”进行阐发,而对游民社会、游民文化之主旨并未能深入挖掘,否则 ,本文或可就此打住。)确实,在传统农业社会的边缘,存在着一个江湖社会,以及由 江湖社会孕育出的江湖文化。进入近代,由于社会转型的原因,江湖社会更是扑朔迷离 ,江湖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复杂。近20年来,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对出版界的渗透、 侵蚀,出现了大量猎奇江湖的书籍;另一方面,由于江湖社会之波诡云谲,其人其事不 登大雅之堂,一般学者很少涉猎其中。

目前,社会史研究方兴未艾,若能对江湖文化深入发掘,开展系统研究,势必有助于 学术创新,并为人们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提供窗口。本文试图曲径探幽,以江湖文化的 产生与发展为线索,以近代江湖文化的基本内容为主要论述对象,以期有助于相关问题 的深入研究。

一、“江湖文化”诠释

“江湖”、“江湖社会”与“江湖文化”,这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历史上 和现代社会中流传许多涉及江湖的词语,如流落江湖、浪迹江湖、遁迹江湖、走江湖、 闯荡江湖、吃江湖饭、江湖义气、江湖好汉、江湖骗子、江湖生意、“人在江湖,身不 由己”、“人在江湖,心怀魏阙”,等等。要了解“江湖文化”,就得先从“江湖”说 起。

“江湖”本意指长江和洞庭湖,后泛指三江五湖,即自然界所有的江河湖海,这不难 理解,但从春秋以后,“江湖”一词逐渐抽象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名词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末,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就一番事业后,“乘扁舟 浮于江湖”。[1](P292)《南史·隐逸列传》云:“或遁迹江湖之上,或藏名岩石之下 ,斯并向时隐沦之徒欤?”又说:“故有入庙堂而不出,徇江湖而永归。”[2](P1067) 唐代杜牧《遣怀》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 青楼薄幸名。”[3](P350-351)清人卓子亭《新刻江湖切要》卷首有诗云:“我家田地 在江湖,不用耕兮不用锄;说话未完苗已秀,再谈几句便收租。”(注:[清]卓子亭: 《新刻江湖切要》,光绪十年苏州银杏山馆刊本。该书又名《江湖切要》、《江湖切》 。)

从上引数条记载来看,“江湖”一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具有多重含义。 范蠡携西施“浮于江湖”,此处的江湖一词既有江、湖本义,也含有范蠡主动退隐之意 。《南史》所云“遁迹江湖”,杜牧的“落魄江湖”,则是不容于官场、被迫在社会上 混迹之意。如此,江湖已从自然地理名词引申为一个具有文化内容的概念。当然,与退 隐官僚、落魄文人所寄生的江湖有所不同的是另一个江湖,即所有社会边缘人聚合的地 方,一般叫做“江湖社会”。

江湖社会具有独特的江湖文化内涵。曲彦斌说:“无论哪个民族或国家,或者实行的 是何种社会制度,都存在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伴依存的现象。而且,古往今为, 在各种非主流文化层面中,几乎都存在着同主流社会相谬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潜性文化 链结。在中国,这种潜性文化链结,我暂称之为‘江湖文化’。”[4](P254)“主流文 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划分有助于我们认识江湖社会,至于“潜性文化链结”一词,作者 当指“社会边缘或下层”的文化因素,前引王学泰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则将“游 民文化”的载体称为“隐性社会”。

有人认为“江湖”在其演变中产生了两个引申义。一是指隐士隐居的场所。隐士指隐 居江湖的人,他们并不与正统的社会秩序截然对立,故称不上纯粹的江湖人。二是指一 种飘忽不定、浪迹四方的生活状态,今天所谓“江湖”的含义,通常都是指的这一点。 用“江湖”流动的、湍急的、神秘莫测的水比喻动荡的生活,二者相似之处有三个方面 :一是江河湖海遍布神州大地,江湖中人闯荡江湖,就是走江过湖,四处漂泊,像水一 样时时流动;二是江湖深浅莫测,比喻出外谋生吉凶难卜,充满艰险;三是江湖中人尝 尽辛酸,饱经风霜,正如江河穿山过滩,千回百折,有久经锻炼、阅历丰富的含义。[5 ](P1-2)闰泉认为,许多人不得不去闯荡的那个“江湖”指的是一个社会,一个江湖人 生息于其中的领域。江湖是与正统社会相对立的一个秘密社会。这个秘密社会不一定有 完全统一的组织形式、固定的法律规范,但它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团体、相 对稳定的规矩和道义原则、稀奇古怪的语言,它们共同构成了江湖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 奇异世界。(注:参见闰泉《江湖文化》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一般而言,“秘密社会”由秘密教门与秘密帮会构成,也属江湖范围。作者这里所说 的秘密社会显然是泛指整个江湖社会。可以比较下文讲到的江湖特征。另外要注意的是 ,上引《江湖社会习俗》与《江湖文化》,篇幅不大,对江湖文化现象只是作了初步的探讨。)

江湖社会脱胎于主流社会,又与主流社会(或曰正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 自身的演变过程中,在主流社会的影响下,形成了种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认为,一言 以蔽之,江湖文化就是指存在于江湖人、江湖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江湖文化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流动性。江湖中人的成分基本上是游民。游民两字包含至广,举凡一切身无恒业 之辈均可称为游民,其主体来源于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商贩和城市贫民,以及没落 的官绅文人及其子弟,也就是从传统的士农工商四业或曰正当职业中分离出来的分子。 因为“身无恒业”,又要谋生,不得不在社会上四处奔走,流动求生。但要注意,并不 是所有流动性的职业都属江湖行当,如行商。

二是欺骗性。一般走江湖的,“以江为眼,以湖为口”。所谓眼,要像江水一望无际 ,眼界要宽,眼光要亮,这样才可通行无阻,到处为家;所谓口,混江湖的凭嘴吃饭, 要有口才,要有口艺,而湖水泱泱,深广无穷,在混世门路中,以口艺最难。他们的口 号有:“学到老,难学好,一生一世学不巧。”又有“学会口艺,不想手艺”。所以切 忌口满,必须谦虚,方能一帆风顺,不至有翻船之虞。认为这是行规上首要的一条。但 是,揭开内幕,撕破外衣,他们也不讳言:所谓眼,要有贼眼、千里眼、夜行眼,看啥 人用啥货的眼;所谓口,要有说得天花乱坠的流利口齿,要有随时应变的锐利口锋,要 有不怕辱骂宗祖的昧心口技,要有天衣无缝的说谎口才,即要有海口、刀口、血口是也 ——这才是江湖上最本质的东西。[6](P572)所以,无论江湖人面对的是谁,目的都是 要获得(主要是骗得)钱财。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江湖行当都带有欺骗性,如大部分 江湖艺人;还有,社会上骗术流行,并不限于江湖行当,如官场。

三是秘密性。江湖位于社会的边缘,或者说,江湖是社会的变异。江湖中人被社会所 排挤、抛弃,生活于社会的边缘、下层,他们为了在江湖上立足,在社会上生存,往往 分门别类,形成一定的行当,或者依照所从事的行当结成一定的团体,其中往往多有江 湖规矩,外人难窥就里。其尤有甚者,是产生了种种名目的民间秘密结社,它们都有独 特的入会仪式、联络方法和严格的赏罚规章,在团体内部形成极大的凝聚力和保密性, 其特异的隐语暗号、活动及传会传教仪式,很难为外人识破,身上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 彩。但要注意,不是凡有秘密性的活动都属江湖行当,如很多政治、军事手段。

四是一定的反社会性。江湖中人多为破产农民、市民、手工业者、商贩、运夫、水手 ,乃至僧道医卜、散兵游勇,即所谓游民,他们从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中游离出来 ,“既无室家之好,又无生人之乐”(陶成章语),为生活所迫,只能从事种种为一般人 所轻视、不齿甚至无法容忍的卖艺、乞讨、卖身、欺骗、暴力等活动。这类人良莠杂处 ,不少人欺骗讹诈,流氓成性,桀骜不驯,呼朋引类,劫掠窝赃,欺行霸市,直至行凶 滋事,杀人越货,带有很大的社会破坏性。民间秘密结社乃其典型,其异端思想和非法 活动,尤其是经常发动反政府的起事起义,对社会秩序和统治阶级构成很大威胁。所以 江湖中人与社会、政府有着程度不等的对立。但要注意,之所以说“一定”,是指很多 江湖行当与社会需要是相适应的,如江湖艺人、江湖术士,他们的大量存在,甚至是城 镇码头、农村庙会“繁荣”的标志;而且,不是所有反社会、反政府的活动都属江湖行 当。

二、“江湖文化”的产生与演变

近代江湖是一个发育完备的地下社会,或曰“隐性社会”。由于江湖的“发育”是一 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人们对这一过程尚未进行系统的发掘,所以,这里有必要做一番 追源溯流的工作。

从历史上来看,江湖现象最早出现在社会急剧变革而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新旧秩 序、制度的转型过程中,众多文人武士怀着各种才能和技艺,闯荡江湖,周游列国,如 孔子、苏秦、毛遂、蔺相如等文人,以及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侠客。

在汉以前,不管是行侠仗义之士,还是鸡鸣狗盗之徒,大都形单影只,独闯江湖,在 历史上留下的是其个人的活动和事迹,而未形成江湖团体、江湖社会。最早的江湖团体 当属产生于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它们是后世“三教九流”中之道 教的原始形态。从那以后,江湖团体层出不穷,江湖中人滋生蔓延,及至近世,无时不 有,无处不在。

江湖的产生、演变与中国社会进程是同步的。每当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灾荒连年, 民不聊生,大量人口被迫背井离乡,流入市井,步入江湖。作为个体的江湖人,其力量 弱小,生存能力单薄。因此,他们便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形成江湖团体。由江湖人、 江湖团体以至江湖社会、江湖文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可以说,江湖文化产生的 土壤是传统农业社会,其发展演变都离不开这一层背景。

所谓“江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与正统社会相对的另一个“社会”;狭 义是指传统的“巾皮李挂”即以星相、医药、杂技、武术等技艺为手段谋生于各地的江 湖人。对广义与狭义的江湖,我认为都有必要展开研究。下面先从“巾皮李挂”四行源 流说起。

巾行即算命相面之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封闭的农业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生 产为基础。小农生产具有分散性和脆弱性两个特征,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乞 灵于自然与神灵。在整个社会的信仰领域,都笼罩着一层厚厚的巫术与宗教迷雾,巫卜 星相始终是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在殷周时期,国家设有巫卜职官,后来, 巫卜职业下移,与民间巫风混为一体。迨至当代,习俗相沿,这类迷信职业者仍然相当 活跃。

皮行即行医卖药之流。殷周时代,巫、医一体,所以在汉字中,医的繁体字有两个, 即“毉”和“醫”。前一个字的下面从“巫”,是巫医一体的明证;后一个字的下面从“酉”即“酒”,弃医改用“酒”来麻醉受伤病人。这个繁体“医”字的变 化,反映出医脱离巫术,结束了医巫合一的原始性,进入了科学阶段。[7](P423)当然 ,在江湖上及落后地区,巫与医一直处于亦分亦合的状态。古代宫廷流向民间的巫医, 实为后世“江湖郎中”的始祖。而且,传统社会中,除了宫廷太医院外,民间医药放任 自流,这就为江湖郎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李、瓜二行属文武二艺,“李行”是变戏法,“瓜行”为耍把式,实际上这二行内容 远不止于此,所以古代有“百戏”之称,一般又统称之为“走马卖解”。

魔术、幻术、变戏法、障眼法之类,自古有之,《旧唐书·音乐志》云:“大抵散乐 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汉武帝通西域,始以善幻人至中国。”[8](P7 7)汉武帝时的宫廷百戏,名目繁多,技艺高超。据《晋书·江统传》记载,在晋朝,有 女巫章丹、陈珠二人,“并有国色,庄服甚丽,善歌舞,又能隐形匿影……拔刀破舌, 吞刀吐火,云雾杳冥,流光电发”。[2](P97)在明代,幻术已演至相当水平,据谢肇淛《五杂俎》记载:“幻戏……有开顷刻花者,以莲子投温汤中,食顷即生芽舒 叶,又食顷生莲花如酒盅大。又有燃釜沸油,投生鱼其中,拔刺游泳,良久如故。又有 剖小儿腹种瓜,顷刻结小瓜,剖之即可食。又有以利刃二尺许插入口,复抽出,至于舞 杆走绳,特其平平者耳。”[9](卷8)百戏走向民间,平添了众多跑马卖解之辈。

与“巾皮李挂”平行的是“平团调柳”(说唱类),也是源远流长,当今研究曲艺历史 ,都少不了从民间说唱的“平团调柳”着手,故此处从略。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行业分工日趋专业化和复杂化,诸般江湖行当兼容 并蓄,与时俱进,呈现出“五花八门”、争奇斗艳的局面。“五花八门”本指古代兵法 中的“五花阵”和“八门阵”。“五花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阵势,用于江湖上,五花 指金菊花(卖花女),木棉花(江湖郎中),水仙花(歌妓),火棘花(杂耍艺人),土牛花( 脚夫)。一说江湖上以“五花”指称车船店脚牙五种行当。

“八门阵”指术数家的八门阵势,即奇门遁甲中的“休、生、伤、杜、死、景、惊、 开”,配以九宫。以开休生三门为吉,余门为凶。江湖上的“八门”指各种艺人行当, 即“巾皮李挂”和“平团调柳”两大类组成的八大门户。八门即巾门(星相、测字、风 水),皮门(行医卖药),彩门(戏法魔术,即上述“李门”),挂门(即瓜门,耍枪弄棒、 打把式卖艺),平门(评书、大鼓、相声、说唱),团门(走街卖唱、行乞),调门(扎彩、 鼓吹、杠房),聊门(即柳门,梨园戏班)。(注:参见曹俊山《黑白人生》,华夏出版社 1990年版,第56-57页。“巾皮李挂”又叫“巾皮彩卦”、“金批李瓜”。按,江湖行 话又叫“春典”,只训读,不训形。也就是说,很多江湖语言带有注音性质,字型不一 。加上时空差别,更有多种称呼、写法。)一说平门指说北方评书的民间艺人;团门指 相声艺人;调门指盛行于各地的北方戏曲,也叫草台班或江湖班;柳门指以唱为主的各 种地方曲艺。

当然,无论是“巾皮李挂”还是“五花八门”,均未能囊括全部江湖行当,例如匪寇 、窃贼、骗子、人贩子、赌徒、娼妓、毒贩、镖师、武侠和民间秘密结社等类。有关江 湖内容、门类,我们将在下文具体分析。

进入近代,传统农业社会发生裂变,商品经济畸形发展,大量人口被迫走入江湖。新 的江湖行当开始出现,如烟毒、西式赌博、外国魔术等,一些传统江湖行当也在畸形发 展,如娼妓、乞丐、匪盗、秘密帮会等。农村破产,城市兴起,出现了许多水陆码头, 江湖人麇集于其间,造成了近代城市的畸形繁荣。而且,江湖人作为社会上的特殊人群 ,尤其是江湖组织,往往形成相当势力,与社会生活、政治变革发生了密切关系。1949 年新中国成立,江湖文化进入一个蛰伏期(并没有消失),待到改革开放,种种江湖文化 现象又一一涌现——尽管其内容、表现有些变形。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出,江湖文化伴随传统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古代的巫、医、 百戏实为江湖文化的源头,明清以来,传统江湖社会逐渐成型,演至近代,虽然国门大 开,江湖文化有所增益变化,但基本内容没有改变。这种“稳定性”与中国社会所谓的 “超稳定结构”是一致的。

如果说“超稳定结构”的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维系纽带的话,那么,江湖社会的 信仰基础就是江湖道义。

江湖是社会边缘人即游民的家园,他们四处流浪,孤弱无依,为了与命运抗争,不得 不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谋生。但在动荡险恶的江湖上,他们也在模拟传统的家庭结构, 结成种种团体,将人与人之间原有的陌生疏远对立关系变成亲近、熟悉的父子兄弟、朋 友、同行关系,从中找到家庭的温暖。江湖诸行以及秘密结社中“虚拟血缘制”的一个 共同特征,就是以纵向的师徒—父子关系、横向的同门—兄弟姐妹关系为基础。不仅如 此,他们还把这种关系扩展到整个江湖社会。由“家庭”而“社会”,一种信仰,一种 基本的道德准则开始生成,这就是“义气”二字。“四海一家”,“盗亦有道”,“四 海之内皆兄弟”,“忠义堂前无大小”,“士为知己者死”,等等,都是这种信仰的体 现。

由于成分复杂,行当繁多,江湖中人及其团体,具有多种活动与多重性格,亦正亦邪 、亦善亦恶、亦盗亦侠、亦白亦黑。他们的道义主要通行于其群体或团体的内部。他们 无身家之累、生死之虞,游荡成性,无所不为,不安本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他们不 问亲疏,有财均分,患难与共,义胆侠骨,甚至渴求平等,不分贵贱,八方共域,异姓 一家。《水浒传》就以一种形象的方式表达了“义气”这一江湖精神。江湖义气是维系 江湖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支柱,道德规范,是非准则,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种种江湖规 矩。

一个具有信仰的组织,其力量是强大的,历代政府都不喜欢江湖社会,甚至对某些江 湖团体加以武力镇压,但盘根错节、触角四张的江湖,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

三、“江湖文化”的研究范围

江湖文化以一般社会为背景,以江湖社会为载体,内容包罗万象,至为复杂。而江湖 中的人员构成,除破产农民、市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失去生产生活依靠的劳动者外 ,还有散兵游勇、流氓光棍等游手好闲之辈以及娼优隶卒等操“贱业”之人,他们都是 游离于正常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之外的下层人物。

江湖行当光怪陆离,可谓“五花八门”,江湖人物形形色色,总名之曰“三教九流” 。拿近世郑州老坟岗一地存在过的江湖行当来说,就有8大类、10小股、128个捻子、25 6个分支和360个杂巴地(不入流的小寡门)。这些门类,包括了中原地区的全部技艺。[6 ](P553)在旧时开封相国寺三百六十行中,走江湖的行业,总的系统分为四类,行语称 为寸点,即金点(卜筮星相)、汗点(医药)、俐点(幻术、武术)、谈点(卖东西之前先说 一套故事或诨话来吸引观众,稳住观众,再招揽生意的均属这一类)。其中又分九金、 十八汗、七十二寡门的派系,九流三溜的支别。九流中按职业的贵贱和手段的高低,又 区别为上中下三级,下九流中并有杂巴地的分支,另外还有一些不入流的半江湖和江湖 腿,这就不只三百六十行了。[6](P573)南方及沿海地区、东北及口外的江湖技艺与中 原有所区别,另当别论。

江湖文化记叙、研究的对象就是这些复杂的人与事。“三教九流”中的“三教”,原 指儒教、佛教、道教,但也可能另有所指者。“九流”的具体内容,众说纷纭。最早是 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西汉刘歆撰《七略·诸子略》,总括诸子百家而分为儒、 墨、道、阴阳、名、法、纵横、杂、农、小说10家,他认为10家中其可观者9家而已, 小说家不在此数。后世遂有“九流”之称。在元代,民间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 ,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的传说。无论“九流”还是“十家”,实际 上是当时社会等级或社会群体的折射,与江湖上的“三教九流”是有区别的。

那么,本文所论述的江湖文化的载体——江湖中人及其行当到底在什么范围以内呢?下 面对构成江湖主体的“三教九流”做些直观记叙,以窥本文所述“江湖”的范围。(注 :按,此处及下文有些地方未注明出处,系资料来源过于庞杂,不便注明。)

(一)民间所指的“三教九流”,“九流”中包含“三教”。

上九流是:一流皇王二流圣,三流隐士四流仙,五流文官六流武,七公八卿九庄农;

中九流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是:一流门皂二流巫,三流牙行四流尼,五流花婆六杂用,七窝八贼九娼妇。

(二)江湖上的“三教九流”也各有所指。

其一:

上九流:一流帝王二圣贤,三流隐逸四童仙,五流文士六流武,七工八商九种田;

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相四金五流皮,丹青僧道九琴棋;

下九流:皂隶、衙役、升秤、女尼、媒婆、杂用、窝家、窃贼、娼鸨。

其二:

上九流:一流佛主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员外六流客,七烧八当九庄田;

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画,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一修脚,二剃头,三班四把五抹油,六从七娼八戏九吹手。[10](P227)

(三)在洪门(或称洪帮、红帮)中,“三教”“九流”各有所指。

上三教,指孔教,即儒教,讲的仁义礼智信;佛教,讲的生老病死苦;道教,讲的金 木水火土。

中三教,指文教(道情歌曲);武教(踢脚打拳);匠教(匠业工人)。

下三教,指须教(花头画相);绰教(摆场盘猴);敝教(叉鸡收晒)。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斗兮六流秤,七工八商九庄田。其 中“斗”指牙行,“秤”指摊贩。还有一说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地理四流推,五 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中九流:一流药草二流戏,三流地藏四流推,五流外裸六流勺,七拳八命九长随。其 中“二戏”为耍把戏,“地藏”为测字占卦,“推”指推车拉货,“外裸”指拆梢剪绺 ,即诈骗、劫盗之流,“勺”指上门行骗,“长随”指牵骆驼赶马的脚夫。

下九流:一流王八二流龟,三流戏子四流吹,五流抬轿六抹杠,七修八摸九吹灭。其 中“吹”是吹鼓手,“修”指修脚,“摸”指剃头,“吹灰”指卖水烟者。[11](P112)

(四)其他关于“三教九流”的分类。

1、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星四卜五堪舆,惟有相家排第六,七书八画九琴棋。[12](P25 9)

2、下九流又称“贱民”,一说即优、娼、皂、卒、批(修脚)、捶(骨)、奴(包括门房) 、蛋(艇户)、剃(理发),与上九流之医、卜、星、相等有别。下九流在封建社会里不能 参加科举考试,上九流则可应科举。

3、晚清江南乞丐门中的下九流,指“一乱把(设赌摊者),二黑老(贩烟土者),三条子 (人口贩子),四哀戳(告地状和假丧家),五硬扒(拦劫者),六软取(街头求讨者),七走 江海(流浪乞丐),八装洋(欺骗顾客者),九小窃”。

4、民国时期的四川綦江,其“九流”是指“士农工商”以外的九种人,即举子(落魄 文人)、乡医、武艺、星相、堪舆、游僧、巫、道、琴棋等9类人物。[6](P602)

(五)“三教九流”以外的分类。

1、唐再丰《鹅幻汇编》云:“江湖诸技,总分四行,曰巾、皮、李、瓜,行此者名曰 相夫。凡做相夫者,不曰做而曰当,故自称当相者。算命、相面、拆字等类,总称曰巾 行;医病、卖药、膏药等类,总称曰皮行;戏法四类总称曰李子;打拳头、跑解马,总 称曰瓜子。”[13](卷12)

2、南北江湖之区别:北方江湖黑帮分为八大将,都称做“将”和“相”,但南方江湖 黑帮只分“将”和“相”,同时把“拆白”和“拐子”这两行排出江湖黑帮之外。因为 “拆白”骗财又骗色,“拐子”离人骨肉,有坏江湖义气和规矩,所以不把他们列入。 但“放白鸽”(即女拆白)不包括在内,因为受骗者贪色而被骗,咎由自取。绿林好汉、 捞家把头等大哥,在洪门会内称“将”,江相派人物却称为“相”,取“将相和”的意 思,也用此来划清文武行。[14](P544)

3、南方江湖有所谓“十二相”:京、皮、朵、目、柴、马、离、降、风、火、随、谣 ,每一行“相”中,又各有几种支流。十二相干些什么呢?有口诀为证:“京”背长庚 算八字,“皮”为膏丹妙药医,“朵”磨浓墨写大字,“目”为相法看麻衣,“柴”走 天涯和海角,“马”是营生共坚持,“离”相彩门更秘密,“降”桌常常珠泪垂,“风 ”相无情生枝节,“火”现黄金把衬欺,“随”相做敲称底子,“谣”为湿身假借衣。 [11](P442)

4、江湖除“金皮利挂”和“平团调柳”八大类外,还有下四门或野四门之说,也称四 大海湖,指的是风、火、池、妖。风门指拐卖人口,火门指用巫术骗钱财,池门也称雀 门,指开设赌局,妖门指用色相设局诈骗。

5、从前的江湖有“风”、“马”、“燕”、“雀”四大门,“金”、“皮”、“彩” 、“挂”、“平”、“团”、“调”、“柳”八小门。

6、社会上有“三大帮”,即:有钱的财主为一帮,抢钱的绿林为一帮,乞讨者为一帮 (即“丐帮”)。[15](P331)

从上面所引资料中不难看出,“江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结合前文所述,江湖人 及其行当大致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狭义的“巾皮李挂”与“平团调柳”,从事者基本 上是“合法”的;二是上引资料所述之种种“三教九流”,但其中的“皇帝”、文武官 吏、庄田(农民)等不应包含于江湖范围之内;三是由一般三教九流发展而来的、与中国 社会演进有密切关系的各种江湖团体,如秘密社会、匪股、丐帮等。如果下个定义,江 湖中人就是由于种种原因脱离了生产行列、在城乡之间以不正当、不合法或至少是不被 社会主流认可的手段谋生的人群,所谓江湖,就是这样一个人群构成的社会层面。

江湖上的“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诸行民间技艺职事。其中 既包括许多工商行业,也包括了大部分市井行当。当然,不难看出,“江湖社会”确实 有其独特的文化内容。曲彦斌说,江湖社会涉及的行(门)分类不一,叫法也有分歧。但 大体的划分原则均以所操技艺职业为本。几乎各行(门)即为一个跨地域的行业团体,或 由多种团体构成。[16](P149)江湖人来源不一,成分复杂,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他们 浪迹天涯,居无定所。但是他们也是人,也得穿衣吃饭、养儿育女。所以,他们大多有 自己独特的谋生技艺。复杂的分子造就了复杂的行当。由个人而及行业、团体,构成了 江湖社会复杂的网络体系。

不仅如此,在江湖人、江湖社会中,还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因子,如宗教信仰、仪式仪 规、禁忌、习俗、隐语暗号,构成了江湖社会多姿多彩的文化内容。江湖中人的行为, 又时时处处与主流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是根本性的对抗,如历朝不绝如 缕的流民起义,如近代秘密会社自觉与不自觉地卷入民主革命,等等。所以,乍看之下 ,江湖文化五彩斑斓,若要仔细探究,实非易易。

四、“江湖文化”研究的意义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会发现,江湖作为社会的伴生物,实为万花筒一般的社会折射 。显性的中国与隐性的中国在矛盾中共存、发展。以“江湖文化”为对象展开研究,具 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是扩展历史学研究领域。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分为庙堂政治文化和江湖社会文化的 话,江湖文化研究的缺失,无疑会遮蔽人们对历史全貌的认识。1980年代初,在历史学 领域,社会史研究勃兴,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农民战争、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等一些机 械圈子中移开,开始关注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历史,也就是“全面地再现过去”,提出 了“历史社会学”、“历史人类学”等概念。在社会史研究领域,有许多内容与江湖文 化有关。“江湖文化史”本身就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江湖人产生的社会土壤与 社会发展、变迁有着直接关系,江湖中的许多现象与历史研究有关,如人口流动、城市 化、秘密社会、社会反抗,等等。

二是扩展社会学研究领域。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 及其互相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17](P5)社 会学的特点在于,它是从总体上来研究社会的,但有时它也会专注于某一种特殊的社会 现象,并且总是力图从这一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上去把握。近年,社会学研究领 域不断拓宽,将以往人们忽略的社会问题纳入研究范围,如卖淫、毒品、乞丐、邪教、 黑社会等。尽管社会学更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但它也不排除历史上的社会问题。实际上 ,近世社会学家对江湖问题也作过不少探讨。所以,社会学面临的一个任务是对江湖文 化(包括历史上的和现实生活中的)加以整理和研究。而且,由于江湖社会混杂而游离不 定,其种种行为、隐语、规矩等,使人感到神秘莫测,如果借助社会学研究方法,应该 更加方便一些。社会学与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有着血缘关系,相应地,研究江湖文化 有助于推动这些学科研究的深化。

三是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人认为,江湖文化作为次生态的文化,主要汲取 了儒家文化与墨家文化的营养,此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阴阳术数文化等都对江湖 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在江湖中的某些领域或者是某一类江湖人物身上都有所 表现。但是儒家文化之忠义、墨家文化之侠义对于江湖文化性格的塑造,起到了根本性 的决定作用。[18](P76)实际上,文化具有多样性,这是人所共知的。现在,我们需要 进一步思考的是,江湖文化同样充满了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多样性的江湖文化 ,则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与显性的中国。

四是为当今社会的人们提供借鉴。“以史为鉴”并非一句空话,从近代江湖文化的内 涵中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东西至今仍然在顽强地生存蔓延,如“封建迷信”、“卖淫 嫖娼”、“流氓团伙”、“黑社会”等。拿巫术这种特殊的江湖文化现象来说,由于这 些文化内容似是而非、亦真亦假,很容易迷惑文化水平低下的人们(从布衣百姓以至王 公贵族),千百年来流传于社会,不绝如缕,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伦理观念、婚丧 嫁娶等活动,形成种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但是,“江湖”本身并非一盆污水,不可触摸,江湖文化中也不乏一些优秀成分,如 杂技、武术、相声、评书等,已转化为高雅的表演艺术,成为社会文化财富。江湖上的 侠义、互助、反抗强权等内容,是可以批判吸收的。如何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尤其是 如何铲除危害社会的种种丑恶事物,净化社会空气,是每个有良知的学者的责任。另外 ,历史上对待江湖的态度与处理方法,也值得借鉴。民间有诗为证:“地理先生惯说空 ,指南指北指西东;山中若有王侯地,何不搜寻葬乃翁?”这对于那些财迷心窍、上当 受骗者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今天看来,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江湖与江湖文 化仍然会顽强地存在下去。所谓“天不灭相”(“相”是从前江湖人的自称,意思是江 湖人与江湖行当与天共存),根本原因在于总有人买账。如何研究既往,总结经验,启 迪智慧,为当今社会提供借鉴,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所以,研究江湖文 化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有着现实意义。

标签:;  ;  ;  ;  

现代江湖文化研究概述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