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科学性错误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性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地理论文,错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对近来所听的50节地理公开课作了一次统计:出现科学性、知识性错误24处,专业术语运用不当、语言表达不准18处,读写错别字9处,涉及28节课,占所听公开课的56%。
一、错误的表现
1.地理概念混淆
例1.“由于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所以土地资源少。”这是将耕地与土地、相对数量与绝对数量混淆。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3,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都不算少。“土地资源少”应为“耕地比重小”。
例2.“岩溶地形就是石灰岩地形。”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大多形成在石灰岩分布区,但也可形成在其它可溶性岩石如白云岩、石膏、岩盐等分布区,并且也不是所有石灰岩分布区都有岩溶地形。
例3.“法国核能占能源消费构成70%以上。”法国能源消费仍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只是核能发电占本国发电总量的70%以上。
例4.“大洋洲由一块陆地、四大岛屿和三大群岛组成。”这是将陆地与大陆等同,不知岛屿、群岛也是陆地。
2.地理原理不清
例5.“地球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长40米,所以北极极昼日天数多于极夜日,南极正相反。”两极极昼、极夜日天数不等的真正原因是:公转轨道为一椭圆,地球绕日公转时,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使得北半球夏半年略长于冬半年,北极极昼日也就略长于极夜日。
例6.“四川盆地周围的高山和高原挡住了阳光,所以成都日照时间短。”地球是一巨大球体,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高原的高度同10万多平方千米的盆地面积相比,对阳光的影响微不足道。成都日照时间短是由于阴雨天多而造成的。
3.地理分布知识错误
例7.“太行山位于山西与山东两省边界。”教师教案这样写,上课也这样说,当一学生正确指出太行山位于山西与河北两省边界时,这位教师不知更正还说学生错了。
例8.“北冰洋沿岸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北冰洋沿岸地区基本属寒带苔原带而非亚寒带针叶林带。
例9.“冷杉只分布在我国东北山区。”实际我国西北阿尔泰山、西南横断山区也有冷杉分布。
4.专业术语运用不当和语言表达错误
例10.“尼罗河是世界第一大河。”河流大小除与长短有关外,还与径流量、流域面积等相关,尼罗河应为世界第一长河。
例11.“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旱、雨两季。”“旱雨”同“干湿”是有区别的,热带季风气候分为旱、雨两季,热带草原气候分为干、湿两季。
例12.“气压是大是小”,“气温是多是少”。气压与气温只能说高低,不能说大小、多少。
例13.地转偏向本应说向左、向右偏(具体说向东、南、西、北偏或向高纬、低纬偏皆可),教师却一面指图一面说“向上偏”“向下偏”。
例14.“大力开展保持水土流失工作”,意思完全表达反了。
5.板图任意性太大
例15.横断山本应在川滇两省西部,却被画在巴颜喀拉山位置。
例16.一面讲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产油国,一面将石油符号画在刚果北部。
6.读写错别字
如“地堑(qiàn)”读成“地堑(zàn)”,“侗(dòng)族”读成“侗(tòng)族”,“地壳(qiào)”读成“地壳(ké)”;“铁芒萁”写成“铁芒箕”,“蒸汽”写成“蒸气”,“北极熊”写成“白极熊”;或自造简体字,“西藏”写成“西”“韩国”写成“弇国”;更有张冠李戴“圣海伦斯火山”说成“圣劳伦斯火山”,“巴勒斯坦的死海”说成“巴基斯坦的死海”等。
二、失误的原因
1.教师自身的地理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不扎实,个别甚至很差。统计结果显示,非地理专业毕业教师、地理专科(或相当于此)毕业教师、地理本科毕业教师出现错误的比例分别为80%、62.5%、33%。这一方面说明错误率同教师所受的地理教育水准关系很大,另一方面说明就是接受过地理本科教育的教师错误率也不算低。
2.教师知识面太窄。中学地理同数理化生文史政等各科都有密切横向联系,地理的“理”常要运用其它相关学科知识解释。如为何气流上升气温下降,物理学的解释是:气流上升气压降低,气体因体积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致使气温下降(内因)。很多地理教师的解释都是说因上空气温低,气流上升遇冷空气而变冷(外因)。少数教师平时不看报、不看新闻联播,不能及时了解国事、天下事,也会造成课堂教学失误。如不久前一位教师介绍巫山和长江三峡,还说位于川鄂两省交界处,不知现已位于重庆直辖市与湖北省交界处。
3.备课不认真,上课信口开河。如一位教师说黄河源头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其实,原初中地理课本和现教参中均明确指出黄河源头水源为泉水。再如课本中“想一想”就有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非第二大河的思考题,有的教师如熟悉教材,也不至于将长河说成大河。统计结果还表明,近四分之一的失误是教师课堂信口开河,任意补充造成的。如一位教师介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时即兴发挥说“回族不吃肉”,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牛羊肉还是吃的。一位教师介绍南美亚马孙河热带雨林景观时说“大树上众多的猩猩在游戏,河流中成群的河马在洗澡”,岂不知猩猩与河马虽是热带雨林的典型动物,但南美热带雨林中就没有这两种动物。
三、减免失误的途径
一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学习,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建立系统的、扎实的地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除了脱产进修,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要自觉坚持自学。教师的一生用一著名的对联来形容应该是:“求学教学学学学边教边学学无止境,更新创新新新新越创越新新有前程。”
二是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地理教师要以地理专业为本,精通地理学科,掌握地理课本知识,了解地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减少教学中科学性和知识性错误的基本保证,但不是唯一保证。地理教师还要掌握与地理相关的中学各门学科的横向联系,否则,教地不懂理,教理不通文,教学中还是难免失误。天天读书看报收看收听电视广播也能不断充实完备自己的知识库。
三是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对课本中疑难问题,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不懂装懂,要将问题消化在备课中,坚决杜绝课堂上的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