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疗服务新模式

急诊医疗服务新模式

一、急诊医疗服务的新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刘畅[2](2021)在《风险管理对门急诊医疗纠纷及投诉的防范效果》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门急诊医疗纠纷及投诉的防范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以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门急诊医疗纠纷与投诉的防范和管理情况为例,收集门急诊医疗纠纷与投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2018年1—12月为未实施风险管理时期,2019年1—12月为实施风险管理时期,观察比较两个时期医院门急诊医疗纠纷与投诉案例发生情况,以评价风险管理在医院门急诊医疗纠纷与投诉中的防范应用效果。结果 2018年1—12月门急诊医疗纠纷与投诉案例的发生率为0.012%,2019年1—12月门急诊医疗纠纷与投诉案例发生率为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医院门急诊医疗纠纷及投诉防范中,具有较好的作用和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医院医疗纠纷与投诉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鑫宇[3](2021)在《城郊区域医养结合模式研究 ——以辽南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农村及城郊地区医疗资源缺失的大背景下,农村及城郊地区的医疗资源和专业养老资源很难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行医养结合模式,一种适合城郊区域的医养结合模式有可能解决农村、城郊医疗养老的一部分问题。城郊区域区位特殊,向下连接远郊农村,向上连接中心城市,既能享受到城市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辐射,同时又存在为远郊农村提供服务的可能,所以在城郊建设医养结合设施能够同时顾及到城市、农村、以及城郊本身的医疗、养老需求,本文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经过对辽南地区进行调研和分析,运用多种理论,研究在城市边缘区域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并总结出该种模式下医养结合设施的模式特点、区位要求和空间特点。通过研究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国内现状,发现医养合作是我国在城郊区域建立医养结合模式的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同时对老年人日常医疗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以简单诊疗为主,对大型医院的专业诊疗使用频率较低,所以在该模式下医养结合设施内设置简单诊疗功能空间便足以满足绝大部分老年人的日常医疗需求,在医养合作的模式基础上,专业诊疗则通过与周边大型医院合作来完成。在此医养结合的基本框架下,通过调研、分析和参考相关案例,确定城郊区域医养结合模式的具体特征,确定城郊医养结合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具体功能需求,并结合对老年人的医养需求调研和分析结果确定该模式下医养结合设施的区位特征、服务类型、功能需求和空间特点,并对在该模式下的各个功能空间的需求和特点做具体说明。最后选取调研区域内某既有养老设施进行改造设计,进而直观地阐述城郊医养结合模式和该模式下的建筑需求及特点。

岳茂兴,夏锡仪,李瑛,卞晓星,郑琦涵[4](2014)在《灾害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文中认为目的为适应突发灾害事故、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及局部战争中伤员现场救护的需要,为整体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能力。探讨实施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的效果。方法在常州地区建成了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连接的现场救治新模式。①它由创建全覆盖的新型急诊救治服务体系的组织指挥系统;②加强乡镇卫生院、基层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及村民的急诊技能培训;③完善120急救调动指挥系统,集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卫星定位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集群通信系统;④创建"流动便携式ICU病房",研制"流动便携式ICU急救车";⑤采用适合农村的简便实用廉价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建立院内急救、手术、ICU一体化危重病急救模式五大部分组成。形成一个系统工程。结果其核心是大大缩短伤病员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极大提高现场伤病员抢救的成功率。经过对特重型多发伤死亡率和治愈率的统计,前25例严重多发伤伤员死亡15例占60%,治愈1例占4%,好转3例占12%,没愈6例占24%。新模式22例严重多发伤伤员死亡5例占22.6%,治愈5例占22.6%,好转11例占50%,没愈1例占4%.实施新模式死亡率比前下降了43.4%,治愈率上升了18.6%。结论这种伤病员的现场施救、信息网络告知、途中救护到院内抢救、手术住院治疗等连续性急救方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急救模式,赢得了抢救伤病员的黄金时间。构建起一条环环相扣、高效快捷的"现场伤员救治链"。能够降低突发灾害及局部战争中伤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李瑛[5](2014)在《建立全覆盖农村的新型急救网络新模式的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及急性中毒事故目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杀手之一,而农村心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也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在灾害、局部战争或意外发生时,第一时间内现场死亡人数是最多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就更高。据统计,创伤伤员第一死亡高峰在1小时之内,此时死亡的数量占创伤死亡的50%,多为严重的颅脑损伤、高位脊髓损伤、心脏、主动脉或其他大血管的破裂、呼吸道阻塞等。而

岳茂兴,夏锡仪,卞晓星,李瑛[6](2013)在《灾害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文中提出目的为适应突发灾害事故、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及局部战争中伤员现场救护的需要,为整体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能力。探讨实施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的效果。方法在常州地区建成了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连接的现场救治新模式。①它由创建全覆盖的新型急诊救治服务体系的组织指挥系统;②加强乡镇卫生院、基层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及村民的急诊技能培训;③完善120急救调动指挥系统,集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卫星定位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集群通信系统;④创建"流动便携式ICU病房",研制"流动便携式ICU急救车";⑤采用适合农村的简便实用廉价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建立院内急救、手术、ICU一体化危重病急救模式五大部分组成。形成一个系统工程。结果其核心是大大缩短伤病员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极大提高现场伤病员抢救的成功率。经过对特重型多发伤死亡率和治愈率的统计,前25例严重多发伤伤员死亡15例占60%,治愈1例占4%,好转3例占12%,没愈6例占24%。新模式22例严重多发伤伤员死亡5例占22.6%,治愈5例占22.6%,好转11例占50%,没愈1例占4%.实施新模式死亡率比前下降了43.4%,治愈率上升了18.6%。结论这种伤病员的现场施救、信息网络告知、途中救护到院内抢救、手术住院治疗等连续性急救方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急救模式,赢得了抢救伤病员的黄金时间。构建起一条环环相扣、高效快捷的"现场伤员救治链"。能够降低突发灾害及局部战争中伤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陈昊[7](2012)在《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刻不容缓。心血管病的急救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从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领域入手,探索依据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以人为中心,高效,易推广的心血管病急救模式。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对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及防治现状、区域医疗协同、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综合分析、提炼创新,提出了心血管病“时空救治”概念,并明确了其基本概念和特点,即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通过区域医疗协同,为心血管病病人提供适时、适地、无边界的连续性医疗服务,使心血管病急救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高度统一,最终获得最好的救治效果,促进心血管病病人健康的恢复。积极探索以时空救治理论为中心的心血管病急救模式。以区域医疗协同为基本途径,通过物联网、云计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信息技术与心血管病急救流程管理的综合集成运用,实现对象的感知、急救流程的标准化处置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将院内信息系统的集成与整合扩展到了院前,并提供远程专家会诊与诊疗指导,使院内急救向院前延伸。以远程急救与健康管理云平台为支撑,构建了“高危预警→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闭环管理,以及监控的数据链和标准化业务流程,形成区域性技术纽带和优势。通过中心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联合,打造“移动ICU”和“远程ICU”,使其运行机制与急救机构合作机制、服务衔接机制和信息畅通机制有机结合,形成了以社区医疗服务为网底、以大型医院专科救治力量为中心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网络。围绕上述理论探索,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一是对8084例心血管病病人资料进行危险因素综合危险分层分析。研究发现:危险因素常规分级与综合危险分层不一致、常用正常值与个体化治疗目标的不一致、不同指南建议的治疗目标不一致,显示在临床实践中多指南综合分析、指南的个体化执行的重要性,这对于心血管病急救预警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以某军区总医院胸痛中心和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军地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建设运营为研究对象,将实施“新模式”后收治的609例胸痛病人作为研究组,实施“新模式”前收治的528例胸痛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效果评价分析,结果显示:①缩短了救治时间:研究组82.5%病人D2B时间低于90min、最短时间24min,中位D2B时间仅为69min;对照组26.0%病人D2B时间低于90min、最短时间72min,中位D2B时间为121min,结果显示“新模式”的实施显着缩短了D2B时间(P<0.001),优于国际标准(中位D2B时间90min,D2B时间低于90min的不少于75%)。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位D2B时间为55min147min,D2B达到指南目标值的4.2%80%,国内最近研究报道中位D2B时间为92min135min,D2B达到指南目标值90min的仅有18.1%58.4%。同时发现,“新模式”实施后绕行急诊科直接进心内科导管室和院前实时传输ECG是D2B时间<90min的独立预测因素(OR1.973,95%CI:1.0403.788,P=0.028和OR1.876,95%CI:1.0303.465,P=0.021)。②提高了救治成功率:PCI、主动脉夹层和其他急诊手术院内死亡率研究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6%vs.2.4%,11.1%vs.22.7%,0vs.2.3%,P>0.0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成功率97.4%(150/154),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率88.9%(24/27),而国内平均水平分别为90%和10%。③缩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住院费用:研究组中引起胸痛的三大重症(ST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的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其中平均住院日缩短了30.3%42.3%,人均住院费用下降了8.0%14.5%,而国内心血管病出院人次数年平均增长速度8.28%,急性心肌梗死人均住院费用增长速度为9.68%。实证研究中通过在急救第一时间采集病人生命体征数据、生化检测指标等关键诊疗信息,并准确有效的传递,与专家远程指导的实时同步,为快速诊断、危险分层和不同救治策略的实施赢得最佳时间提供了技术保障。打造了高效的专业化急救团队,建立了快速急救反应机制和绕行急诊的绿色通道,提高了急救医疗服务传递系统中合作和沟通的效率。建立多机构、跨学科、多部门的分级救治机制、协同救治机制和科研合作机制,并在区域内形成网络化布局,中心医院参与基层医院急救,实现了信息共享、服务协同和管理协同,在不改变现有医疗资源格局前提下,充分利用大医院的资源优势带动基层医院全面发展和技术提升,创新了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帮带模式。实证启示:在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中一是要提高对胸痛中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规范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方向;三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最新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为胸痛中心建设提供借鉴和支撑。心血管病急救模式建设需要审慎、有计划的组织,探索定性和定量的评定和分析方法。需要详细和充分地确定医疗系统各种真正的医疗需要,探讨针对现有的医疗急救体系的优化改进方案,逐步建立起心血管病急救医疗服务及其相应的标准,对急救机构、急救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对急救医疗服务产生影响的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规范和培训。

郑进[8](2011)在《建立我国院前急救新模式的构想与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建立我国院前急救新模式。方法分析我国院前急救存在的一些问题,回顾国外发达国家院前急救的特点,强调医疗救护员在院前急救中的必要性。结果院前急救新模式可以解决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解决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结论建立我国院前急救新模式,其主要包括由2名医疗救护员完成的首次急诊反应和由急诊医师完成的二次急诊反应。

岳茂兴[9](2010)在《严重创伤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适应突发灾害事故、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及局部战争中伤员现场救护的需要,为整体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能力。探讨实施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的效果。方法在常州地区建成了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连接的现场救治新模式。①它由创建全覆盖的新型急诊救治服务体系的组织指挥系统;②加强乡镇卫生院、基层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及村民的急诊技能培训;③完善120急救调动指挥系统,集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卫星定位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集群通信系统;④创建"流动便携式ICU病房",研制"流动便携式ICU急救车";⑤采用适合农村的简便实用廉价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建立院内急救、手术、ICU一体化危重病急救模式五大部分组成。形成一个系统工程。结果其核心是大大缩短伤病员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极大提高现场伤病员抢救的成功率。经过对特重型多发伤死亡率和治愈率的统计,前25例严重多发伤伤员死亡15例占60%,治愈1例占4%,好转3例占12%,没愈6例占24%。新模式22例严重多发伤伤员死亡5例占22.6%,治愈5例占22.6%,好转11例占50%,没愈1例占4%.实施新模式死亡率比前下降了43.4%,治愈率上升了18.6%。结论这种伤病员的现场施救、信息网络告知、途中救护到院内抢救、手术住院治疗等连续性急救方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急救模式,赢得了抢救伤病员的黄金时间。构建起一条环环相扣、高效快捷的"现场伤员救治链"。能够降低突发灾害及局部战争中伤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岳茂兴[10](2010)在《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世界上各类突发事故不断发生,这使得突发事故伤害已成为"世界的第一公害",全球每年伤死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众所周知,在灾害、局部战争或意外发生时,第一时间内现场死亡人数是最多的。所以对于现场创伤急救来说,

二、急诊医疗服务的新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诊医疗服务的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风险管理对门急诊医疗纠纷及投诉的防范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建立医院门急诊风险管理小组
        1.2.2 优化医院门急诊的诊疗服务流程
        1.2.3 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1.2.4 加强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1.2.5不断完善和提升医院医疗技术与服务质量
        1.2.6加强对医院医疗服务开展的各项人力和物资等资源投入支持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城郊区域医养结合模式研究 ——以辽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归纳法
        1.4.3 实地调研法
        1.4.4 学科交叉法
    1.5 研究框架
2.国内外基础理论与相关研究
    2.1 相关概念阐述
    2.2 基本理论
        2.2.1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2 建筑计划学理论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医养结合模式研究现状
        2.3.1 国外医养结合模式研究现状
        2.3.2 国内医养结合模式研究现状
    2.4 城郊养老设施发展研究现状
    2.5 相关研究总结
3.辽南区域实地调研与案例研究
    3.1 辽南地区调研案例
        3.1.1 调研概要
        3.1.2 调研对象选取
        3.1.3 调研思路
        3.1.4 调研区域分布
    3.2 医养设施分布调研
        3.2.1 调研对象一
        3.2.2 调研对象二
        3.2.3 调研对象三
        3.2.4 辽南地区城郊区域医养设施汇总
    3.3 辽南区域老年人医养需求调研
        3.3.1 调研区域人群主体情况
        3.3.2 调研区域养老服务选择
        3.3.3 调研区域老年人服务需求
    3.4 案例研究
        3.4.1 案例研究一——“新宿榉园”综合福祉设施
        3.4.2 案例研究二——吉林省伊通民族医院附属养老中心
        3.4.3 医养结合建筑案例总结
    3.5 城郊区域医养结合可实施性分析
        3.5.1 辽南城郊区域医养现状分析
        3.5.2 辽南城郊区域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分析
4.城郊区域医养结合设施设计策略研究
    4.1 城郊区域医养结合模式特点
        4.1.1 医养结合模式的选择
        4.1.2 服务对象及功能需求
        4.1.3 具体模式总结
        4.1.4 快速医疗通道和服务半径
    4.2 区位特征及功能关系
        4.2.1 设施区位特征
        4.2.2 设施功能关系
        4.2.3 空间组合关系
    4.3 建筑空间特点
        4.3.1 养老居住空间
        4.3.2 诊疗功能空间
        4.3.3 护理服务空间
        4.3.4 康复功能空间
        4.3.5 休闲娱乐空间
        4.3.6 快速医疗通道
5.城郊医养结合设施改造设计
    5.1 改造案例简介
        5.1.1 机构概况
        5.1.2 区位特点
        5.1.3 功能平面
    5.2 改造设计
        5.2.1 总体空间布局
        5.2.2 各空间组团分析
    5.3 改造设计总结
6.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辽南区域老年人医养需求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Abstract
摘要
绪论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前言
    一、国内外心血管病急救研究现状
    二、区域协同医疗
    三、信息协同技术
    四、时空救治
    五、小结
第二部分 模式构建
    一、引言
    二、构建规则
    三、组织框架
    四、运行机制
    五、保障机制
    六、小结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一、心血管病人群综合风险评估
    二、某地区胸痛急救现况调查
    三、胸痛急救模式的建立
    四、运行效果评价
    五、小结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创新点
    三、建议
    四、研究不足
    五、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体域网和云平台的远程健康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8)建立我国院前急救新模式的构想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现阶段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
    1.1 急诊反应时间过长
    1.2 救护车放空率偏高
    1.3 急诊医师出车率过高
2 国外发达国家院前急救模式的特点
3 我国医疗救护员职业发展进程
4 建立我国院前急救新模式的构想
5 建立我国院前急救新模式的意义
    5.1 首次急救半电动车代步的意义
    5.2 电动车环保
    5.3 首次急救有救护员出诊
    5.4 二次急诊救护员的组成
    5.5 首次救护员的组成

(10)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多种急诊救治模式
2 新世纪急诊救治最新的发展趋势
3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急救适宜技术及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4 实施和推广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势在必行
    4.1 现场急救新理念
    4.2 “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连接的现场救治”新模式
        4.2.1 创建全覆盖的农村新型急诊救治服务体系的组织指挥系统
        4.2.2 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基层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及村民的急诊技能培训
        4.2.3 完善120急救调动指挥系统
        4.2.4 创建“流动便携式ICU病房”, 研制“流动便携式ICU急救车”
        4.2.5 采用适合农村的新疗法
        4.2.6 将以上5个关键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紧密的系统工程
5 讨论
    5.1 创建“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连接的现场救治”新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5.2 新模式大大缩短了伤员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
    5.3 新模式能整体提高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能力

四、急诊医疗服务的新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风险管理对门急诊医疗纠纷及投诉的防范效果[J]. 刘畅.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06)
  • [3]城郊区域医养结合模式研究 ——以辽南地区为例[D]. 王鑫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灾害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A]. 岳茂兴,夏锡仪,李瑛,卞晓星,郑琦涵. 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健康产业成果展示洽谈会学术论文集, 2014
  • [5]建立全覆盖农村的新型急救网络新模式的体会[A]. 李瑛. 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健康产业成果展示洽谈会学术论文集, 2014
  • [6]灾害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A]. 岳茂兴,夏锡仪,卞晓星,李瑛.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会论文汇编, 2013
  • [7]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D]. 陈昊. 第三军医大学, 2012(12)
  • [8]建立我国院前急救新模式的构想与探讨[J]. 郑进.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03)
  • [9]严重创伤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A]. 岳茂兴. 急、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专题系列研讨会之灾难性成批伤早期救治与创面修复论坛论文汇编, 2010
  • [10]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J]. 岳茂兴. 临床急诊杂志, 2010(04)

标签:;  ;  ;  ;  ;  

急诊医疗服务新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