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论文_孙倩雯1,郭增军2(通讯作者)

(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陕西 西安 710061)

(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对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患者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进行解热镇痛治疗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NSAIDs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类型分布、药品分布。结果:50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31例,发生率为26.2%;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以26~60岁人群最高,其次为≥61岁,≤10岁、11~25岁发生率较少;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反应(恶心、腹痛、轻微出血)发生率最高,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皮肤变态反应及皮疹、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损伤等发生率较低;药物分布中,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接着依次为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阿司匹林、布洛芬。结论:NSAIDs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警惕26~60岁年龄段人群用药,尽量减少乙酰氨基酚的使用,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4-0111-02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抗炎、镇痛、退热等效果。NSAIDs在临床应用广泛,药物品种和制剂类型也较为丰富,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罗非昔布、对乙酰氨基酚等,主要应用于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发热、疼痛等治疗。但临床实践显示,NSAIDs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产生一定威胁[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NSAIDs致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使用NSAIDs进行解热镇痛治疗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2例,女238例,年龄7~83岁,平均年龄(47.8±11.2)岁;其中,≤10岁37例、11~25岁84例、26~60岁235例、≥61岁14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NSAIDs进行治疗,其中,使用乙酰氨基酚86例、塞来昔布98例、双氯芬酸84例、阿司匹林136例、布洛芬92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NSAIDs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年龄及性别分布、类型分布、药品分布。采用Excel统计表格,各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

2.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50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31例,发生率为26.2%。

2.2 不良反应年龄及性别分布

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以26~60岁人群最高,其次为≥61岁,≤10岁、11~25岁发生率较少,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年龄及性别分布(例)

3.讨论

NSAIDs是临床使用十分广泛的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抗炎、预防肿瘤等效果。目前,临床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疾病、各类关节或肌肉疼痛、肿瘤、术后发热、局部或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等[2]。NSAIDs是风湿性关节炎首选用药,通过抗炎、抗风湿、镇痛等作用,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对于腰肌劳损、肩周炎等关节及肌肉组织疼痛也有良好缓解效果。而在术后发热、局部或全身性感染性患者中,可到良好解热、抗炎作用。NSAIDs还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如阿司匹林,长期小剂量服用可预防和降低心肌梗死几率,缓解心绞痛,改善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长期服用NSAIDs对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有一定效果。

尽管NSAIDs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确切,但长期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在不良反应分布中,消化道不良反应最为常见,这是由于NSAIDs经口服进入消化道内,可刺激胃肠道黏膜,极易引起胃肠黏膜损伤,导致恶心呕吐、轻微出血、腹痛等症状较为高发,严重时可发生消化道溃疡、出血、甚至穿孔[3]。其他皮肤、肝肾及心血管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也应引起重视。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药物使用不合理甚至滥用,特别的肝功能的损伤,多与用药后导致肝功能代谢异常有关,直接或间接引起肝脏毒性[4]。肾损伤也是严重的NSAIDs不良反应之一,以急性肾衰竭多见,这与用药后水钠潴留有关,进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影响肾脏血流,产生尿量减少、肾乳头坏死等症状。但大多NSAIDs所致不良反应的预后较好,轻者停药后可自行缓解,重者经治疗后也可缓解。临床在用药时,应仔细询问患者对药物过敏史及不良反应史,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证,给药剂量由少到多逐渐增加,饭后用药,减少对胃肠道刺激性,以提升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5]。对于合并消化道溃疡、高血钾、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尽量不使用NSAIDs,而长期使用NSAIDs的患者,需定期检查血尿常规、大便隐血及肝肾功能,以将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降至最低[6]。

在年龄分布中,26~60岁人群是主要的不良反应人群,而60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也较高。临床对这两个年段患者用药需加强监控,从小剂量开始应用,若发生不适需及时停药,以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具体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塞来昔布和双氯芬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乙酰氨基酚属于非处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大剂量以及长时间使用有关,可消耗具体谷胱甘肽,引发肝细胞损伤及坏死,肝毒性与药量呈正相关,因此乙酰氨基酚使用应严格按照有效剂量及使用时间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NSAIDs药物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以消化道轻度不良反应最为常见,26~60岁为高发年龄段,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临床应加强NSAIDs药物的合理使用,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光.60例非甾体抗炎药物临床使用患者致不良反应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8,15(7):1194-1195.

[2]唐培仙.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表现及预防[J].北方药学,2015,12(7):128-129.

[3]陈东海.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及预防对策[J].海峡药学,2012,24(2):181-182.

[4]何丽芳,陈成辉.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临床使用及其所致不良反应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7,14(9):1730-1732.

[5]李维业.非甾体抗炎药不合理使用导致53例不良反应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7(S2):298-300.

[6]苏甦,李晓玲.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患者的胃肠道和心血管不良反应防治策略[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7,15(2):7-11.

论文作者:孙倩雯1,郭增军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6

标签:;  ;  ;  ;  ;  ;  ;  ;  

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论文_孙倩雯1,郭增军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