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诊断与治疗的发展论文_刘宇辉

益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目的:探究神经介入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总结神经介入治疗的发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4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以及患者家属意愿,将符合神经介入治疗的51例患者安排进行神经介入治疗,此为A组。对于未进行神经介入治疗的患者给予开颅手术治疗,此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有2例手术13小时死亡,有2例重度残疾,有2例指着为植物状态,B组患者有2例手术13小时死亡,有4例重度残疾,有3例患者植物状态,数据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损害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后,根据患者颅脑血管出血量以及出血部位,选择不同的微导管进行神经介入治疗,能有效减少手术对患者正常脑细胞、脑组织的伤害,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神经介入;诊断;治疗

脑血管损伤多见于脑梗塞、脑出血、脑动脉瘤等疾病,主要是由于血脂沉降率增加、脑动脉血管畸形、脑部异常占位等因素导致脑动脉血管阻塞,脑供血不足,患者出现瞳孔异常、意识障碍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手术治疗后致残率、致死率均明显高出其他外科疾病。由于脑血管结构复杂,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治疗是常用的临床治疗方式[1,2]。本次实验通过对我院神经外科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4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进行神经介入治疗以及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探究神经介入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总结神经介入治疗的发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A组51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6例,年龄在38~72岁,平均年龄在(48.9±3.6)岁,病程最短为2小时,病程最长16小时,平均病程在(8.9±1.6)小时,其中有29例患者为自发性颅内出血,有9例患者为脑外伤,有13例患者为脑动脉瘤破裂。B组33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在35~76岁,平均年龄在(47.9±3.5)岁,病程最短为1小时,病程最长16小时,平均病程在(8.9±1.6)小时,其中有19例患者为自发性颅内出血,有7例患者为脑外伤,有7例患者为脑动脉瘤破裂。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任何明显的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病例选择标准

随机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4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A组患者手术诊断标准:①患者颅内外血管出现出血性、闭塞性病变。②原因不明性自发性颅内出血。③采用血管造影检查后充分了解脑血管瘤、颅内占位周围血供、邻近血管病变情况。④排除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⑤排除患有血凝障碍的患者。⑥排除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⑥排除脑疝及脑干晚期的患者[3]。B组患者手术诊断标准:①能采用手术切除幕上肿瘤以及异常颅内占位治疗方式的患者。②颅内出现局限性炎症、感染的患者。③患有先天性脑积水、脑脊液漏、等先天性颅脑疾病的患者。④排除严重休克、严重高血压、全身或局部感染急性期的患者[4]。⑤排除严重贫血、凝血障碍的患者。所有患者或患者直系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3方法

1.3.1 A组患者给予神经介入治疗,具体步骤如下:①术前对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②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肝素化后,采用Seldinger穿刺法在患者颈动脉C2水平导入导管,微导管应置于患者脑动脉瘤或者异常占位处,通过微导管向患者脑部机械填塞可脱弹簧圈,从而达到止血,彻底清除脑部血肿,脑部异常占位的情况。

1.3.2 B组患者给予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具体步骤如下:①术前对患者进行脑CT、MRI、DSA检查,了解患者脑血管病病变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工具,制定手术方案。②患者取仰卧位,患者取仰卧位,根据患者术前检查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位置对患者进行幕上颅骨切开术,沿切口线将患者皮肤、帽状腱膜切开,用止血钳或者电凝进行止血,切开患者骨膜接触脑部肿瘤、异常占位后关闭手术切口。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具体情况(见表1)。A组患者致死率为,致残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

3讨论

颅脑疾病患者多发病快、病势急、病情重,大部分患者入院时存在意识障碍,针对颅脑疾病患者发病特点,尽快进行鉴别诊断,制定手术治疗方法,对缓解患者病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临床研究发现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多因脑血管疾病导致脑内出现异常占位、脑血管破裂导致的。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神经介入治疗充分运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技术,明确病变部位,并能清晰反应病变部位邻近血管的变化情况,在患者皮肤切开数毫米的切口,引入导管后,即可通过可脱微弹簧圈对患者脑部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清除异常占位,达到了微创治疗的目的[6]。神经介入的发展伴随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出现而来,脑血管造影技术出现于上世纪20年代,是由Egaamonia发现,近些年发展迅速。神经介入疗法实现从颈动脉狭窄处引入微导管。本次实验A组患者术后13小时致死率、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尽快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安排神经介入治疗,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资料:

[1]刘建峰,李辉,张峰等.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伴脑疝形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9):939-943.

[2]刘帆,马玉恒,李永旺等.羟考酮对神经介入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6,37(3):241-244.

[3]陈阳,马玉恒,刘帆等.右美托咪定输注对神经介入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苏醒质量影响[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6,22(1):50-51.

[4]Yu-Wen Chen,Chong-Chi Chiu,Pei-Ling Hsieh et al.Treadmill Training Combined with Insulin Suppresses Diabetic Nerve Pain and Cytokines in Rat Sciatic Nerve[J].Anesthesia and Analgesia: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nesthesia Research Society,2015,121(1):239-246.

[5]王大明,陆军.神经介入新进展略览:希望与问题并存[J].中华外科杂志,2016,54(5):328-331.

[6]邓丽敏.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4(10):70-71.

论文作者:刘宇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3

标签:;  ;  ;  ;  ;  ;  ;  ;  

神经介入诊断与治疗的发展论文_刘宇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