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体教育:时代的呼唤论文

新集体教育:时代的呼唤论文

新集体教育:时代的呼唤

唐西胜

(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 要] 集体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传统集体教育面临着个体与集体矛盾激化的时代困境,而蕴含民主、平等、包容、协商等意识品质的新集体教育可以有效化解集体教育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为了践行新集体教育,教育目的应由培养学生的同一化思维向批判性思维转变,管理方式应由单维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教育方式应由价值灌输向对话协商转变,教师角色应由非理性权威向理性权威转变。

[关键词] 传统集体教育;新集体教育;共在式共同体;多元治理

集体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协调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我国的集体教育有重视集体利益而弱化个体利益的传统。这种集体利益至上的理念,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稳定。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尊重个体的主体性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与集体利益至上的传统集体教育理念相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个体与集体间的矛盾激化。在此背景下,需要对传统集体教育理念进行优化,赋予其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品质,使其成为个体与集体共生、共在的新集体教育。

一、学校集体教育所面临的时代困境

(一)传统集体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忽视与压抑

考虑大局、先大“我”后小“我”、奉献集体与社会等精神是传统集体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如钱学森、王进喜、邓稼先、林俊德等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甘愿牺牲自我的先进事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集体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不容置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集体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传统集体教育弱化了平等、民主等现代精神要素,在班集体中,学生个体要无条件服从集体,服从集体的代理人,学生的个性往往不被承认,原因是学生的个性往往会被视为破坏集体的稳定与团结,导致集体成为一盘散沙的消极因素。为了营造集体统一的氛围,教师往往会采取灌输、自上而下的控制等手段进行集体教育。因此,在传统集体教育影响下的学生往往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即“受教育者作为既定道德规范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培养的是被动接受、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客体性的道德素质”[1]。改革开放以来,解放个性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但学校的集体教育依然采用道德灌输、自上而下的管理等传统集体教育的做法,使得集体教育受到传统集体教育的牵连,遭受社会舆论的批判,使得集体教育的合理性遭到怀疑。

(二)原子式个人主体的产生及其对集体教育的否定

在计划经济年代,传统集体教育在促进社会稳定、恢复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一段时间内,传统集体教育更多的表现出其消极的一面。“1978年以后,随着社会的解冻,个人被重新发现,再一次出现了‘人的解放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新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重建人的主体性。”[2]在此阶段,个体对人的理解,“既是一个理性的存在,又是情感的存在,充满了各种合理的自然欲望。……一方面,人的自然欲望和人的本性得到了解放,获得了其正当性价值,另一方面,这种正当性又不是完全自足的,小我之上依然有大我”[3]。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禁锢在个体上的思想枷锁被打开,人的主体意识及其创造力得到了解放。此后,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进入到一个相对和谐的阶段。

6.反复做错题也是有必要的,即便错题在老师讲解之后,自己貌似听懂了,但如果不加练习,下次可能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预警发布后加强大坝、溢洪道、输水洞、排水沟、滤水坝址等部位的巡视检查,库水位每上升2 m巡查一次,同时监测测压管水位,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当水位达到89.5 m即溢洪道底坎高程时,加强对溢洪道和闸门的检查,同时注意及时打捞闸门附近的大型漂浮物。

在当下,民主精神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确保学生有参与班级治理的机会。而传统集体教育的管理方式往往奉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官僚”化的管理方式,这种自上而下的班级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实现班集体的统一管理。然而,“官僚体系要求的却是绝对的服从,这会伤害人的自主性,从而迫使人们只有无奈地放弃公共生活,甚至到了最后已经把这种放弃视作理所当然”[7]。因此,这种自上而下的“官僚”化管理方式会消解学生的公共性,不利于学生成为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公民。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单一主体管理的局面,实现班集体的多元主体治理。

二、新集体教育可以有效化解时代困境

与传统集体教育相对,新集体教育则以批判性思维、独立精神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此外,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秉持民主、平等的精神,采用协商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协商的过程不是教师说服学生过程,而是“真理”显现,达成共识的过程。但批判、质疑不是基于自身利益的无限制否定。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如进行说理教育和逻辑思维教育,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思考和质疑。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来进行自己的质疑和批判。

(一)以民主、平等理念超越传统集体教育的专断性

强调占有、排斥他人是原子式个人主体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占有意识和排他意识的影响下,个体与他人、集体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并且集体教育遭到了个体激烈的反对,甚至出现了集体虚无主义。而新集体教育更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协商与宽容品质,从而实现不同利益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间的和谐相处,避免原子式个人主体对他人以及集体利益随意的侵占。当师生间、生生间在利益、价值观方面出现冲突与分化时,新集体教育鼓励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协商。在对话协商的过程中,新集体教育强调广开言路,保障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无法通过对话协商达成共识时,新集体教育主张以相互宽容来化解矛盾。“宽容指的是在公共领域中保持克制,而在私人领域中不放弃价值坚持……我之所以自我克制是因为公共生活的约定原则要求我这么做。”[5]为此,新集体教育十分强调通过民主的方式制定班级公约。此外,新集体教育也强调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增进师生间与生生间的情谊,以促进个体宽容品质的养成。

(二)以协商、宽容品质超越传统原子式个人主体的占有性与排他性

传统集体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其试图采用强制的方式来实现集体的标准化、同一化。新集体教育倡导在班集体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以匡正传统集体教育的弊端。一方面,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以合理正当的方式参与到班级中建设中来,从而避免由于教师专断导致的对学生个性的压制。另一方面,教师重视在班集体中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尊重每位学生的合法权益,公正地处理师生间、生生之间的纠纷与冲突。因此,新集体教育可以有效化解传统集体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过于压抑学生个性的弊端。

(三)以共在式共同体超越个体与集体的分离与对立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老年肺炎患者血清PCT、hs-CRP及D-Dimer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几个人里面只有黄磊家里有钱,所以是他奔走筹款,租房子,借车子,借行头。只有他会开车,因此由他充当司机。

三、新集体教育的实施路径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育的实施路径。在新集体教育的理念中,民主、平等、和谐等是新集体教育的价值追求,因此,新集体教育的实施路径必然予以体现新集体教育的价值追求。从教育目标上看,新集体教育要由培养学生的同一化思维向批判性思维转变。从班集体的管理方式来看,新集体教育要放弃以往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向尊重个体差异的多元治理转变。从新集体教育的教育方式来看,新集体教育需要规避以往片面灌输的教育方式,向强调促成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协商的教育方式转变。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来看,教师依然是集体的权威,但必须实现教师角色从非理性权威向理性权威转变。

共同体是集体教育的载体,共同体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学校集体教育的性质。由上文的论述可知,在传统集体教育中,教师作为班集体利益的代理人,往往成为集体的绝对权威。也就意味着,传统集体教育的载体是一种家长式的共同体。同一化、专断是家长式共同体的主要特征,其弊端已不用重复赘述。而新集体教育是指一种共在式共同体。共在式共同体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怀的共同体存在状态。这种共在状态建立在个体对“他者”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即“他者”的存在不是对“我”的主体性的损害,而是进一步彰显“我”的主体性,进而与他人建立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总的来说,包容、平等是共在式共同体的核心精神。因此,这种共在的状态既可以避免传统集体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又可以避免原子式个人主体对集体价值的消解。

(一)教育目标:由同一化思维向批判性思维转变

新集体强调集体成员的共在状态,也就意味着,新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每个个体不仅仅是新集体的成员,更是新集体的主人。在进行新集体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教师的个人意志成为集体的公共意志,造成教师对集体的压制。因此,教师要为新集体的建设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并善于激发集体成员的主人翁精神,鼓励集体成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到新集体的建设中来。就具体操作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与优点,设置不同的班级岗位,以实现班级的多元治理。

新集体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民主、平等等思想的指引下,通过班级共治、民主协商等手段而形成集体所有成员共在的共同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新集体教育可以有效化解当下集体教育所面临的时代困境。

(二)管理方式:由单维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个体与集体相对和谐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个体的主体意识开始膨胀并异化,即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在社会上盛行,使个体成为一种“单向度的人”或“原子式个人主体”。这种“孤立的原子式个人,把主体的自我封闭在自我的意识之中,以个人为中心,排除他人、社会的关系,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无视社会的公共性,把社会当作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而且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4]。占有、竞争以及排他是原子式个人主体的主要生存方式,其缺乏必要的合作、宽容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原子式个人主体可以脱离他人,甚至可以摆脱集体的束缚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这种个人主义必然带来对集体教育的否定。

由前文可知,标准化、同一化是传统集体教育最鲜明的特征。因此,在教育目标上,传统集体教育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同一的思维方式。而当下,正是我们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渐完善。“中国社会的当代转型,既孕育了个人的主体性,也孕育了公民的公共性,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个人的主体性和共同体的‘公共善’相统一的当代公民正在出现。可以说公民是当代社会的人之转型。”[6]而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因此,传统集体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当下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

(三)教育方式:由价值灌输向对话协商转变

增强学生对集体价值观的认同是集体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一个崇尚民主、平等的社会里,教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价值中立尊重学生的私人价值追求,避免价值灌输。但保持价值中立,并不意味着对集体共有价值的否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成员对集体共有价值的认同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了保证差异性个体对集体共有价值的认同,教师在进行集体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摒弃以往价值灌输的方式,通过与学生间的对话协商,促成学生对集体价值观的认同。

与传统集体教育不同的是,新集体教育更多采取一种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达成集体价值共识。平等与民主是师生间对话协商的基础。在传统集体教育中,师生之间也存在对话,但其是建立在一种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传统集体教育中的对话必然是一种价值灌输。达成共识是协商的根本目的,但“这种共识不仅仅是一种妥协,而且是在诉诸交互理性和视域融合的基础上,各方都乐意接受的价值认同”[8],因此,采用协商的方式,并不意味着让教师放弃对学生价值观的干预。由于学生在年龄、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往往导致学生面对问题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合乎理性、正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干预,避免学生走向歧途。

(四)教师角色:由非理性权威向理性权威转变

因为教师是班集体的代理人,所以,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冲突与矛盾,集中表现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新集体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反对教师绝对权威对学生的压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权威合法性地位的否定。原因是“教师权威不同于教师权力,更不同于教育中的强力与暴力,它维护并促进着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理智自由,它非但不是一种限制性力量,反而保护与促进了学生的道德与知识发展”[9]。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权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10]。因此,对于教师权威的反思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权威的去留问题。在当下,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权威,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由发展。由前文的论述可知,由传统集体教育向新集体教育转变的核心特征是一种理性的转变,相应地,教师的定位也应该由非理性权威向权威理性转变。

教师的非理性权威是指将权威等同于权力,教师权威的生成基础则是学生的畏惧感。因此,在班级管理以及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借助强制性的指令、惩罚等手段来实现班集体的稳定与统一。在这样压抑的班级中,学生往往会畏惧教师的批评、惩罚而屈从于教师的权威,从而导致学生趋向于沉默、麻木,缺乏必要的批判精神与独立精神。教师的理性权威是教师个人能力、修养等素质的综合,教师权威的生成基础是学生的信任,因此,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能力,在管理的过程中贯彻爱与正义的理念,用教师的爱教化与感召学生,公平、公正地处理师生、生生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实现学生对教师权威由衷的尊重与信服。此外,教师的非理性权威将学生视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教师为了获取利益的最大化,压缩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往往是最佳途径,因此,在传统集体教育之中,教师往往会采取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而教师的理性权威将自身的发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的利益一致,教师如果成功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他会感到十分满意。如果学生失败了,这种失败将是师生共同的失败”。总之,教师走出“自我”,避免教师个人主义对学生的压制,是实现教师理性权威的前提。

难治性癫痫患者应尽早进行抗癫痫治疗,丙戊酸钠、奥卡西平单药治疗难治性癫痫取得满意疗效[15]。丙戊酸钠是一种常用的丙戊酸制剂,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运用于临床。有研究表明丙戊酸钠可以与GABA的合成酶和降解酶产生反应,参与三羧酸循环与钠离子通道,可以增强GABA的活性,可以增加GABA的水平,从而发挥抗癫痫作用[16]。奥氮平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工作记忆功能,促进前额叶皮质多巴胺的释放,从而发挥治疗效果[1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8.9%(94/95)高于对照组88.4%(84/95)(P<0.05)。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06.

[2] 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379.

[3] 冯建军.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6.

[4] 徐贲.通往有尊严的公共生活[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272.

[5] 冯建军.教育的转型·人的转型·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2(4):9-15.

[6] 章乐.公共人培育的双重困境及其出路[M].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53-56.

[7] 严从根.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的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07.

[8] 张桂.教师权威与学生发展:一种哲学的辩护[J].教育发展研究,2016(12):73-79.

[9]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80.

[10]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77.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14-0029-04

[作者简介] 唐西胜,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中学高级教师。

[收稿日期] 2019-04-20

标签:;  ;  ;  ;  ;  

新集体教育:时代的呼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