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GDP核算实践: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GDP核算)是在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把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了核算体系,即从传统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以系统的核算数据描述资源、环境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能够更为科学地反映经济发展成果,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和效果衡量提供依据,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我国启动绿色GDP核算项目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止,我国一直采用了前苏联以及东欧国家的计划经济模式所采用的核算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转向国际通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到1992年基本完成这一转轨。1996年,国家统计局在国民经济核算司下增设资产与资源环境核算处,这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走向绿色GDP的一种制度方面的探索。在2002年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首次在附录表中增加了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这些核算绝大部分仅限于实物量,还未涉及价值量,但为进一步发展绿色核算奠定了初步的统计基础。此外,国家统计局还陆续在黑龙江、海南以及重庆等地,开展了森林、水等资源的核算试点。
2004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指出“要研究国民经济绿色核算方法”。3月17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召开“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绿色GDP)工作研讨会”,该会议决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启动《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GDP核算)研究》项目,并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顾问组,由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了项目技术组(后来,国家发改委和林业局相继加入该项目研究)。与此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争取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建立中国的绿色GDP体系框架的目标。
作为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一个环节,期初计划在东北、华北、西北、华南、东南、中南各选一个省做试点,但由于一些省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所以最终确定在北京、天津、重庆、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广东、海南、四川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试点,调查辖区内30%的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所有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以及3万个左右的家庭,调查还涉及除环保和统计部门以外的卫生、农业、水利、城建、交通等相关部门。试点从2005年1月开始,为期一年,各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核算出本地区绿色GDP。
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份有关环境污染经济核算的研究报告。
二、绿色GDP核算的内容和方法
2004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环境实物量核算;二是环境价值量核算;三是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
环境实物量核算是以环境统计为基础,以实物为单位建立实物量账户,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处理量)、排放量等,具体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实物量核算。
环境价值量核算是在环境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核算出用货币价值表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价值量,最后得出了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结果。环境价值量核算采用治理成本法和污染损失法,分别计算污染物虚拟治理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
治理成本法是环境价值量核算的方法之一,用来核算虚拟治理成本。虚拟治理成本是指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价格水平下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在SEEA框架中,治理成本法主要是指基于成本的估价方法,计算为避免环境污染所支付的成本。这一核算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如果所有污染物都得到治理,当年就不会发生环境退化。因此,已经发生的环境退化的经济价值应当看作治理所有污染物所需的成本。污染治理成本法的特点在于其价值核算过程的简洁、容易理解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性。污染治理成本法核算的环境价值包括两部分,一是环境污染实际治理成本,二是环境污染虚拟治理成本。
污染损失法亦是环境价值量核算的方法之一,用来核算环境退化成本。通过污染损失法核算出的结果称为环境退化成本,它是指在目前的治理技术和价格水平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生态功能、人体健康、农作物产量等造成的种种损害。在SEEA框架中,污染损失法是指基于损害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这些损害需采用一定的定价技术,进行污染经济损失评估。与治理成本法相比,污染损失法更能体现污染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又被称为污染损失成本。
三、绿色GDP核算数据分析
绿色GDP课题组对2004年度全国各地区和三大产业部门以及39个工业行业的环境污染实物量、虚拟治理成本、环境退化成本进行了核算分析。
数据表明,2004年全国行业合计GDP为159878亿元,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4亿元,GDP污染扣减指数为1.8%,即虚拟治理成本占整个GDP的比例为1.8%。2004年,利用污染损失法核算的总环境污染退化成本为5118.2亿元,占地方合计GDP的3.05%。如果按照严格意义上“绿色GDP”加以核算,则2004年GDP扣减比重将要大大增加。
2004年度绿色GDP核算数据表明,东部地区实际治理成本为545.1亿元,占该区域总治理成本的32.2%;中部地区实际治理成本为256亿元,占该区域总治理成本的23%;西部地区实际治理成本为204亿元,占该区域总治理成本的18.6%。仅从以上数据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尤其中西部地区的污染治理缺口较大,虚拟治理成本分别占该区域总治理成本的77%和81.4%。
那么,虚拟治理成本如此巨大的原因何在呢?表1比较了东中西部GDP、财政收支额占全国的比例与各区域的实际治理成本占该区域总治理成本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GDP和财政收支占全国的比例高出中西部地区26~44个百分点,但实际治理成本占该区域总治理成本的比例却仅比中部地区高出9.6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高出14个百分点。这一差距,就表现在东中西部的实际治理成本占该区域GDP的比例上,越是GDP产值高的地区,用于实际污染治理的比例越低,东中西部各为0.55%、0.65%、0.71%。东部地区GDP中用于实际污染治理的比例最少,表明东部地区的污染累积速度最快,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东部地区污染问题日渐严重的倾向。2006年上半年单位GDP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增的事实,是这一倾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图一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全国的GDP产值、财政收支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一弱势直接决定了中西部地区在实际污染治理方面的低投入。
图一 2004年度东中西部GDP与实际污染治理成本对比图
由此可以看出:东中西部的污染状况是在2004年度水平上向着更为严重的路径演进着,污染治理缺口依然较大。
四、绿色GDP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
绿色GDP核算试点所面临的困难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一)基础数据不完整
一个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应当包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退化成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中的资源包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5大项内容;环境退化成本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两大项内容。
但实际上,受基础数据和技术条件所限,2004年度核算数据中未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而且,环境污染损失也是不完全的。从环境污染损失成本的计算项目来看,有些成本项目在核算中依然处于空白状态,即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应当包括20项,而2004年度只核算了其中的10项,即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体废物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没有涉及。
仅靠环境污染损失计算数据来调整传统GDP而获得的数据,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它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绿色GDP,它并不能够全面地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基础数据不完整影响了总指标数据的权威性。
(二)面临的技术问题
绿色GDP核算面临了两个根本性的技术难题。其一,是实物量如何确定的问题。不管是采用治理成本法,还是采用污染损失法,绿色GDP是以价值量表示的指标,任何价值量指标都是以实物量指标为基础计算。绿色GDP核算的前提是实物量指标必须准确核定。在计算绿色GDP时,需要两类实物量指标,即资源耗减量和环境破坏所付出代价的实物量。但是,这两项指标在统计中相当困难。例如,臭氧层的破坏、各种有害物质的遗弃对人类的损害等实物量也很难确定。其二,是实物的价值量如何确定的问题。在传统GDP核算中,所有价值量都是参考交易中已经实现的价格计算的。但是,很多资源与环境不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甚至连相关的市场也没有形成,市场价格无从形成。比如,虚拟治污行为的价格如何衡量。
(三)有利于环境相关数据的生成与收集的社会机制没有形成
环境保护应是全民参与其中的事情,而从事经济活动的工商企业是最活跃和产生外部性的参与者。在全社会重视环境保护的形势下,企业也积极投入环保行列,开展环保活动,进行环境投资。相应的,作为对企业环保活动的认同与鼓励,企业应获得来自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消费者方面的利益回报。这种利益包括绿色消费、绿色购买、税收优惠以及金融机构的优先贷款等。企业在这些正向鼓励下,将进一步努力搞好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把企业的环境相关的情况向消费者、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作报告。作为这个报告的一部分,企业的各项环保数据将由企业自觉记录与汇总。大部分企业形成环境相关数据的记录与报告时,一个区域或省份的数据就比较容易汇总而获得。但是在我国,这样的环境相关数据的生成与收集汇总的社会机制还没形成。
(四)缺乏绿色GDP核算理论的研究
在我国目前的绿色GDP核算方法的开发阶段,不能把所有资源与环境因素纳入核算范围。应该包括哪些范围,不包括哪些范围,应根据我国各地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但是,在我国,国土辽阔,尤其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源头的生态系统对两个水系中下游的影响非常显著。源头和上游的生态系统对中下游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是否将这样的生态服务的功能纳入核算的范围,在具体问题上,决不应该盲目地照搬国外经验。应加强对绿色GDP核算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扩大绿色GDP核算范围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的方法。
五、当前实施绿色GDP的主要对策
我国当前实施绿色GDP的主要对策包括:
第一,目前的绿色GDP核算的覆盖面不应过大,要量力而行。
作为初期的尝试,绿色GDP核算的覆盖面不应该面面俱到。适度缩小核算范围,可以提高绿色GDP核算的可行性。从最简单的部分着手,比如先计算节能降耗量和污染减排量。而较难获得数据和方法支持的工作,可先搁置起来,比如生态破坏损失、室内空气污染和臭氧造成的健康损失等内容就没有纳入2004年度绿色GDP核算。
第二,在企业中推广以ISO14000系列认证为主的环境管理体系,推进企业年度环境报告书制度,普及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为绿色GDP核算打造微观基础。
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07)负责起草的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它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是一个完整的、操作性很强的体系标准,旨在规范企业乃至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以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绿色消费等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企业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成为一个环境友好型企业是势在必行的。为此,企业需要向投资者、消费者、金融机构和政府管理机构公开企业环境报告书,上海大众在2000年12月公布了1999/2000年度环境报告书,是我国第一家向社会公布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的汽车制造厂家,获得了联合国环境委员会大奖。在企业公开环境报告书方面,日本公司堪称典范,据KPMG在2002年对19个国家的前100名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发布环境报告书的企业达到企业总数的72%、英国达到49%、美国36%、荷兰35%,芬兰32%,德国32%。日本企业的环境报告书包括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书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等,很多公司把环境会计信息作为环境报告书的一部分,包括环保投资和环保活动效率等内容。
环境会计,也叫绿色会计,是根据企业其规范化、全球化发展的战略而推行环境管理体系和对外公布企业环境报告书的需要而作为进行定量指标核算的结果的形式产生。
由环境会计产生的数据,经过一级一级上报和汇总而形成区域和全国的绿色GDP。因此,普及环境会计是绿色GDP核算的基础工程,是构筑绿色GDP这一宏伟大厦的微观基础。
标签:环境污染论文; 绿色gdp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