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特征和方法论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总体论文,特征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求实精神,时代性、革命性和探索性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特征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方式与纯粹的理论不同。作为一个政治家,邓小平的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政治的形式、决策的形式和制定政策的形式,以及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分析与看法等方式表达的。简洁、明快,包容性大,针对性强,内涵丰富是其表达方式的特点。这与邓小平的政治风格是一致的。如果我们通过这种表述方式透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特征,可以用求实精神、时代性、革命性和探索性来加以概括。
求实精神。这是贯穿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条主线。不唯书,不唯上,不照搬照抄,只求实、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求实精神的具体体现。当1977年和1978年人们的思想还被禁锢的时候,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求实精神,率先提出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反对“两个凡是”,并且在“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展开时,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邓小平求实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10多年来他对“实事求是”作了大量的深刻的阐发,他认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邓小平特别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他说,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路线。因此,可以说,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生产力标准,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一国两制,邓小平这1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始终渗透着现实主义和求实精神。在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在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在建设、改革、开放到特区的开拓中,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代性。邓小平指出,世界形势,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用新的思想观点来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用新的思想、观点来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它时代性的最突出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逝世100多年后,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毛泽东后的中国也在迅速地变化之中。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立足于当代,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吸收了当代世界文明的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观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满了时代感,是指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革命性。思想来源于实践,思想又能动地指导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中国大变革的时代,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才成为现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指导和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这些新的见解、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显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富有革命性的宝贵特质。在一些重大战略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提出了以“一国两制”方式统一祖国的战略思想。这些战略思想,在我国发展战略中和毛泽东战略思想体系中,以至在当代世界各国发展战略中,都是独创性的,具有革命意义。
探索性。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宏伟大业,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因而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邓小平讲“走自己的路”,这本身就意味着探索性。他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就需要探索,需要试验。改革就是一场试验,是“一个大胆的试验”,“一个重大的试验”,“一场伟大的试验”;从世界的角度讲,也是一个“大试验”,是“探索一条新的路”。试验探索,这是贯穿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改革开放思想的一条主要线索。如何在探索中前进呢?邓小平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开拓社会主义事业的革命胆略和探索精神。
实践性、系统性和多样性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特色
方法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提供给我们的最大财富。邓小平同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最新成就,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方法论。
实践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主要渊源于它所直接继承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性。实践性是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于一切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非常重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可以说,实践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和灵魂。同时,实践即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它作为一种伟大的革命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无坚不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够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任何新的历史时代永葆鲜明、浓郁的时代精神。邓小平特别注重和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性特征。它面对当代世界一系列现实的重大问题,面对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现实的重大问题,不囿于书本上、经典著作上某些具体结论的束缚,不拘泥于我国原有的某些具体经验的限制,又不迷信于其他国家贴着形形色色标签的这种或那种模式,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标准衡量一切,一切以世界和中国的客观实际为转移。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是必然的。
系统性。现代系统理论指出了系统及系统联系的普遍性。系统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多种要素依一定目的和规则建构起来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系统观就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整体观,而系统理论的出现则反映了人类认识从分析到综合、从部分到整体的发展趋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优秀成果。邓小平同志是借鉴和运用现代系统思想的一个光辉典范。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整体综合性、结构层次性、动态开放性、进化发展性和功能目的性的高度统一。该理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等各个领域,全面地论述了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加强民主和健全法制,改革、发展、稳定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整体联系。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领导主体和依靠力量等一整套相互关联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在具体理论上,邓小平同志的系统思想亦体现得十分充分。例如,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个整体结构,由三个相互关联的不同层次构成:一是核心层次,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中间层次,亦即政策和制度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三是目的层次,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开始时强调“四个现代化”,发展到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他把现代化看作一个涉及整个社会系统的深刻变革,一场革命。就改革本身而论,邓小平强调,改革不是局部的某个要素和方面的变革,而是一个从观念到社会体制和政策体系,从经济体制到科技、教育和政治体制等的系统变革;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精心领导。至于邓小平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则是一个系统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纲。它规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基本目标(富强、民主、文明)、中心(经济建设)、动力(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保障(四项基本原则)等一系列根本原则。按照这条路线的要求,邓小平又提出了“综合抓”的具体施政原则。总之,系统性是邓小平方法论的重要特色。
多样性。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是如此,社会亦是如此。要客观地认识事物,必须坚持多样性的思维模式。多样性的思想方法,贯穿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涵之中。尽管邓小平同志没有使用“一分为多”或“合多而一”的概念,但在对一系列重大现实政治和理论问题的论述中,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他始终遵循和贯彻多样性方法论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与竞争合作论。这一理论强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要和平竞争,协作共进,反对你吃掉我、我吃掉你,只顾自己不顾他国的强硬观念。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多种模式论。社会主义有其共同的本质,但依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社会主义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着多种模式,各个国家完全拥有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三是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层次结构,不能把“主体”变成“一体”,排斥其他系统要素。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的存在,在整体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