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基础教育的新世界--论成功教育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_教育论文

走向基础教育的新世界--论成功教育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_教育论文

走向基础教育的新大陆——浅谈成功教育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大陆论文,基础教育论文,浅谈论文,走向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整体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成功教育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一种理论,成功教育有它的特质,其基本内核是如何通过教育途径帮助每个学生取得成功并建立起积极的成功心理。目前,在成功教育的探索中已普遍形成这样的认识:第一,在承认学生个体存在智能差异的前提下,确信每个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巨大的潜能;第二,优化学生心理状态,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发挥学生潜能的主要条件;第三,塑造学生成功心理,建立肯定的自我意象是成功教育的基本目标;第四,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成功心理发展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内部机制是成功教育的本质。[1]成功教育之“成功”固然是针对“失败”而言,当前关于成功教育的实践也主要在差校中进行,其理论也主要从这些差校的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然而,笔者认为,成功教育不仅仅对差校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对传统教育思想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在实践上也为整个基础教育面向素质和面向未来的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

传统教育思想具有某些顽固保守的片面性观念。一方面,认为人的智力与能力具有先天性和高度稳定性。从这个思想出发,相应的把学生的现实智能差异看作是定型的,难以改变的,并以此用“聪明”、“有前途”或“愚笨”、“无多大前途”、“不可救药”之类的词语来判别学生,并以此来对学生施加教育行为。在这种思想上形成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帮助那些被认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尽可能的获得发展。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思想假设学习成绩就是智能高低的唯一度衡,认为学习成绩就是智力,成绩好坏成了分级,分组和分班制的基础。这种假设的结果导致了激烈的考试,而考试又不考虑学生能力差异,划一整齐,按同一标准要求,其结果自然会产生出大批差生。这样,少数学生最终获得鼓励和更多帮助,而多数学生通过考试被证明“愚笨”“无多大发展前途”而加以排斥,教育上的“马太效应”也就难以避免。在我国教育实际中,大量的差校、差生的存在和难以扭转,正是这些传统教育观念的必然。成功教育正是针对这种片面的思想而产生,它以现当代科学研究成果为理论根源,以实践探索为事实,对根深蒂固的教育偏见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

第一,成功教育反对差生等于智能差的片面认识,认为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生之“差”的主要原因,转变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自我概念水平是帮助学生尤其是差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最早进行成功教育实验的上海闸北八中曾与有关部门联合对本校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其它中学相比,除了学习成绩明显差异外,非智力因素方面差异最大,而智力差异最小。他们调查的结论是:学生并非朽木不可雕,成功教育必须从转变非智力因素作为关键切入点。[2]这个结论与现代生理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象是决定人类个性和行为的关键。自我意象决定个人成就的界限,扩展自我意象其实际是扩展自己的“潜在领域”,发挥适当自我意象使个人富有新能量,新才华,并最终使失败转向成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数十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和非智力因素大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成就起决定作用。特尔曼还对800个男性被试中20%成就最大与20%成就最小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这两组人在智力方面没有明显区别,最显著差异是在非智力方面。[3]西方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最新资料也表明,学习困难学生的两个显著特点是自我概念消极,学习持久性差。

第二,成功教育理论反对在学生发展问题上的简单和片面理解,主张必须对学生持乐观的设想,因此,相信每个正常学生都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在性是成功教育理论出发点,也是成功教育与传统教育偏见的本质差别。成功教育理论认为,从学习成绩和现实能力出发,强调部分学生有大的发展前途而另外一部分学生无多大发展前途是简单粗暴的,这种教育压抑了多数人的潜力,因为任何健康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可教育性,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成功教育相信人人皆可成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本认识之上,而这种认识在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中也找到了依据。教育正是使人潜能外化的主要途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应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加以实现,人的内部灵性和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4]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不仅潜能更大,而且也需要教育帮助。因此,对所谓的差校和差生持消极悲观和冷落的态度是毫无道理,也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但是,相信人的潜力巨大并不等于说每一个人的现实能力是一样的,也不等于说人人都有相同的发展。成功教育也承认差异,承认学生发展有快有慢,有高有低,并且也有不同的方面,因此,在强调人人皆可以成功前提下,主张成功是具有多样性,主张根据个人的起点和特长去确立成功目标。如上海市建平中学提出“及格+特长=合格”的教改口号,鼓励学生在学好基本文化学科基础上充分发挥特长,对学生不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优差的决定因素,而是鼓励学生取得各方面成功,并以此来树立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水平。

成功教育不仅在学生能力与发展的看法上冲破了传统的偏见,而且也拓宽了教育平等的本质内涵。教育平等源于近代社会的人权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要求给一切人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权,最初的教育平等是作为争取入学权利的机会均等而提出。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提出:“所有城镇乡村的男孩和女孩,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我国近代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也提出了教育平等和普及教育的思想。作为入学权机会均等的教育平等思想源远流长,到了近代工业社会,普及教育适应了政治经济的客观需要而出现。在今天,为消除地区之间,性别间存在教育不平等发展和由于政治、经济、种族及民族不平等而产生的教育不平等,各国都在作出各种努力。教育平等同时也就包含了区域间平等发展的内容。但是,教育平等并不能也不应该只反映了以这些方面内容。自从集体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以来,教育平等实际上包含了这样本质性的内涵:教育应平等地尊重每个学生,应该平等地给学生发展提供帮助。

长期以来,我国为争取普及基础教育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在逐年上升,为帮助贫困地区儿童入学问题,还兴起了“希望工程”活动,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受教育权利均等的要求。但是,教育的另一种平等却人为的遭到破坏。人们只是相信,保证每个适龄儿童入学就是教育平等的全部含义。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少数,忽视甚至牺牲大多数;以统一的考试标准来对待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利用各种考试来淘汰或划分出差生并加以排斥;教师利用高期望鼓励一些学生而又用低期望来对待另外一些学生,对这种扬此抑彼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我们的教育理论很少从教育平等的思想高度去分析,这也就反映了我们对教育平等的理解还停留在简单片面的认识上。而成功教育尽管不应只存在于差校中,但它的初衷却是出于帮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差生获得成功的需要。它把目光投向那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各种差生身上,实实在在地闪烁着长期以来被泯灭的另一种教育平等的思想光芒。

在分析我国当前教育实际中存在的弊端时,应试教育模式便成了众矢之的。当前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应试教育之所以偏离了基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方向,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存在这样两个面向,即面向少数人和面向少数学科,教育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考试结果是源源不断分流出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这样的失败者的“失败”包含一个本质性的内涵即心理素质差,自我概念水平低。从学校内存在的大批受冷落的“差生”到向社会输送的大批“差毕业生”,这就是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最大流弊。

从根本上说,要变基础教育的应试模式为素质模式,必须把教育的目光从少数人转向全体,把发展作为目的,考试只是发展的一个手段,要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而不是失败心理。成功教育的实践正是体现了这些精神,第一,成功教育在实践上重视优化学生心理,以培养成功心理为主要目标,抓住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第二,成功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大量的中差生,切中了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第三,成功教育针对学生的失败来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培养学生成功心理,有助于学生乐学,也有助于减少学生尤其是差生的中途流失。

成功教育的实践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且也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心理基础。高速发展和变化的现代社会需要人们不断提高和调整自身素质,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继续学习自然成了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基础教育只是为个体社会化提供最基本的素质。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社会,其实质在于:教育机会远远超出了大中小学等传统的学习机构,教育机会扩展到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发展成长的任何地方。因此,那种把人的一生分为上学、工作和退休的传统观念已过时。但是,如果要使人具备继续学习以及对于贯穿一生的继续学习的兴趣,其中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在自我发展方面必须取得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学习方面的成功体验。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姆曾指出:“如果被学校人看作是令人沮丧的,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无法胜任,那就很难在以后阶段真正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5]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在一篇《成功的习惯》演说中指出,很多学生功课不好,其原因在于他们开始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没有培养出“成功的习惯”,即从事新任务新学习时产生习惯性的自信[6]。如果遵从这些忠告,那我们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应注意把成功模式或感觉注入学生大脑皮质。基础教育,既要传授教学知识,发展智能,又更要加强非智力因素发展,心理素质是教育的关键。基础教育必须为今后发展建立丰厚的生长点,要培养出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习惯。因此,基础教育必须为继续学习创造出心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前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实施成功教育,大面积培养学生成功心理就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3]周舟《成功教育依据可能》,载《中国教育学刊》92年第3期,第21—20页。

[2]《国内著名教改实验评价》,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

[4]《什么是教育》[德]雅斯贝尔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第4页。

[5]《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美]布鲁姆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页。

[6]《你的潜能》[美],马克斯威尔·马尔兹著,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页。

标签:;  ;  

走向基础教育的新世界--论成功教育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