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的精神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刘彦伯1,2
(1.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2.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13)
摘 要 :马克思在其青年时代就已经展现出了其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他年少立志,拥有远大而崇高的目标;他精力充沛,兴趣广泛而且长于思考;他择善而交,收获了不朽的伟大友谊。这些精神特质对当代青年具有十分积极的引领作用,能够引领当代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能够引领当代青年确立有担当的择业观;能够引领当代青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能够引领当代青年正确认识友谊的价值。因此,要以适当的方式拉近当代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距离”;同时,要以提供扎实的学理支撑,防止各种“非马”思想对当代青年思想的侵蚀,以引领当代青年更加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精神特质;当代青年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和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且十分独特的环节。马克思青年时代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太成熟”的马克思,和一个“日臻完善”的世界观体系。同时,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已经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这些精神特质对今天,尤其是青年人,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1 马克思青年时代的精神特质
纵观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他也拥有本属于青年人的一般特质,甚至曾经是一个叛逆青年。他曾经流连于所谓“特里尔同乡会”组织的各种聚会当中,也曾因为每个月的巨额花销遭到父亲的斥责。但是,这些只是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插曲,而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所展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注定意味着他将在自己的人生中谱写出壮丽的乐章。
首先,马克思年少立志,拥有远大而崇高的目标。
早在马克思中学毕业之时,在他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立志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尽管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时期的马克思还没有明确找到实现他人生目标的具体路径,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个强大精神动力的驱使下,他开始了求知若渴的探索历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逐渐找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价值与人类价值的有机统一。
其次,马克思精力充沛,兴趣广泛而且长于思考。
第一,它能够引领当代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对于当代青年来讲,确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能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职业,是实现理想的具体路径之一。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指出,选择职业首先需要经过冷静的思考和认真的对待,“臻于完美”和“最高尊严”则是选择职业的基本准则。基于这个准则,马克思选择了理论研究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从而实现了“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变得完美”的夙愿。因此,当代青年应当如同马克思一样,在选择职业时,理性思考,勇于担当,挑起时代的重担;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生理想,不断接近自我的完美。
比如,我曾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苦苦支撑,直到有一天我读到陶行知有关“共同生活”的论述才恍然大悟,从而一直坚信“共同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对自己提出要求,长期坚持行动研究并创新产生新思想,提炼出新价值。我规划了我的“四课”——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必做的事,在“事上练”,不断记录、总结、提炼。实践提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最终过上幸福的班主任生活。
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农村景观设计,可以保证城乡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从整体经济角度来看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城乡规划设计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是农村景观设计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确保城乡规划设计的合理化,为城市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相应的依据,促进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和绿化。农村景观设计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借助农村景观的自然属性和区域优势,优化城乡规划设计方案。
除了马克思的思想成就,他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与恩格斯之间的伟大友谊。实际上,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是一个十分擅长交际的人。但是,马克思深知他需要的是真正的密友,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而这样的朋友不必太多,一人足矣。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个人有相近的出身、相近的价值取向,使他们立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开始了并肩战斗的历程。随后,马克思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两人的友谊不单体现在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倾囊相助,更体现在两人在精神上的相互支持。在马克思一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他写道,“我之所以能够忍受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为时刻想念着你,想念着你的友谊”!两人在精神上、事业上的相互支持和深厚情谊,都源自两位革命导师在青年时代就奠定的择友标准,共同信仰、共同目标、共同志趣是这份友谊历久弥坚的基础。
2 青年马克思的精神特质对当代青年的引领作用
第三,它能够引领当代青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不断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青年实现远大理想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将人类以往几乎全部的知识遗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的头脑始终保持着极其旺盛的求知欲望。曾有人评价说,“马克思的头脑就像是一艘生火待发的军舰,随时准备一接到命令就是向任何知识的海洋”。而这种求知的欲望,抑或是说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是当代青年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保证在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上越走越远。
马克思一生完成了浩如烟海的理论著作,而要达成这一成就,须要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知识储备。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为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涉猎如此广泛的知识领域,对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和批判。例如:1843年,马克思在思考和准备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的过程中,就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每一部都堪称博大精深。他不但从这些著作中汲取营养,更重要的是对过往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批判、解构和重建,进而在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对青年人来说,理想并不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应当成为使人不断前行不断奋进的不竭动力。马克思树立“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理想,是在他年仅17岁,中学刚刚毕业之际。他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艰苦的努力,并未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思想理论财富,并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这无疑是当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的经典教材。不论在什么年代,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所谓理想,都是一个人之所以不断努力,不断奋进的初心与使命。因此对于青年而言,应当如同马克思一样,树立具有使命感的理想,在人生道路上始终不忘初心,才能成为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第二,它能够引领当代青年确立有担当的择业观。
洋桔梗喜欢温暖、霜期短、稍干燥的环境条件,最适温度15~25 ℃,低于5 ℃或高于42 ℃几乎停止生长,属长日照植物,要求每天日照16 h为佳[2]。闽西北年平均气温17.9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9 ℃,极端最高温为38.5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6 ℃;常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603.9 h;≥10 ℃的年积温在5015~5157 ℃之间;全年无霜期253~280 d,基本适合洋桔梗生长。
青年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处在不断构建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为日后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奠定牢固基础的时期;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了青年马克思的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才为日后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为日后马克思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劳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这些独特的精神特质对今天,尤其是对当代青年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培养学生的礼仪展现能力以及良好的文明素养,让文明之花在校园绽放。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大家都有理由自觉地把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的职责,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马克思择善而交,收获了不朽的伟大友谊。
第四,它能够引领当代青年正确认识友谊的价值。
江豚的理想栖息地是流态稳定、流速缓慢的回水区域,这样的区域为江豚的休憩提供了可能,江豚活动水域的平均流速范围基本处于0.3~1.5 m/s之间。这样的缓慢流速浅滩上沉积大量沃土,长有大量杂草,洪水期被水淹没,回水区域会沉积较多有机物,浮游生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及周丛生物较多,适宜鱼类肥育、繁殖,为淡水豚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鱼来源。
从“近朱者赤”到“物以类聚”,不但说明任何思想者都不是孤独前行,而且也说明志同道合者的陪伴不失为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外部助力。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为当代青年正确认识友谊的价值树立了经典的范例。无独有偶,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也有非常明确的择友标准,他曾宣称朋友之间“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话语不投者则敬而远之。所以不难看出,真正有助于彼此的友谊,必定建立在相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而朋友之间的往来远远超过物质的,是精神上的相互支持和鼓励。因此,玩伴固然可以成为朋友的一种,而真正的友谊才是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3 引领当代青年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
青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在青年中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理想信念的代代传承,是关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因此,引导当代青年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发挥青年马克思精神特质对当代青年的引领作用,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至关重要。
总之,“风俗”这一中国古代概念从其时空、人、地物的整体性出发,理解特定环境内群体的身体性、共享性与物质性,它与实践理论的取向相近似。但“风俗”不是“惯习”,它既是正式制度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也强调主体反思、社会规则与情感欲望,可以有力地推动和挑战实践理论的现有框架,这正是本文在最后一部分提出从“民俗研究”转入“风俗研究”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要以适当的方式拉近当代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距离”。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经接近两个世纪,同时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历史的距离感会不断的积累。与此同时,当代青年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却略显单一。单纯凭借兴趣或者职业的需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青年人并不在多数,而更多的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也仅仅将其作为学生时代的一门必修课来对待。面对这样的境况,如何消弭青年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距离感,如何更加有效地使青年人接受、学习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成为当务之急。而深入研究青年时代马克思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轨迹,以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所具有的精神特质来感染当代的年轻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另一方面,要以提供扎实的学理支撑,防止各种“非马”思想对当代青年思想的侵蚀。当今时代正处于媒体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新兴媒体大量的传播。青年人更加热衷于接触新兴媒体所传递的信息,青年人的阅读习惯也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因此,各种难辨真伪的信息,很容易给青年人的思想带来认识上的混乱。因此,国内学界有义务以更加扎实的理论研究,来应对和澄清各种“非马”的观点和声音,以更加扎实的学理支撑来正本清源。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新兴媒体,为青年人提供更加科学的,更加容易接受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令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在当代青年人的思想中牢牢扎下根基,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真正成为青年人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实现崇高人生价值的思想动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4]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回忆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陈晋.青年马克思和青年毛泽东的一点比较[J].党的文献,2009,(1).
作者简介 :刘彦伯(1982-),男,汉族,吉林辽源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博士后,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5.050
标签:青年马克思论文; 精神特质论文; 当代青年论文;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论文;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