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 要】目的:探究体外反搏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57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28例)和研究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物理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联合物理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反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指数(包含FIM评分、Barthel指数)对比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IM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体外反搏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等,同时还能缩短病程,从而能使患者获得满意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体外反搏;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为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改善其预后质量,就需探寻有效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1]。体外反搏是一种安全无创、高效的物理循环辅助治疗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综合治疗中,而近来有不少临床研究证实,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也能发挥良好的作用[2]。本文主要探究了体外反搏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57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确诊,(2)发病时间≤3天;排除标准:(1)合并存在其他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或疾病者,(2)未控制的影响反搏治疗的严重心律失常者。该项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为自愿加入本研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28例)和研究组(29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9:9,患者年龄分布:35-76岁,平均年龄(54.1±2.3)岁,致病因素:腔隙性脑梗死17例、脑栓塞11例;研究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7:12,患者年龄分布:36-74岁,平均年龄(54.3±2.0)岁,致病因素:腔隙性脑梗死18例、脑栓塞1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致病因素等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物理康复治疗,主要给患者提供常规的抗凝、脑细胞保护剂、抗感染、扩血管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控制、平衡、步行步态等训练。研究组在常规药物联合物理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反搏治疗,采用P-ECP/TM 氧饱和度监测式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对患者进行体外反搏治疗,1h/次,1次/d,每周连续治疗6d,连续治疗6周。常规药物联合物理康复治疗方法两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指数(包含FIM评分、Barthel指数,FIM评分、Barthel指数总分均为100分,FIM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强,Barthel指数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强)及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指数(包含FIM评分、Barthel指数)对比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IM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指数对比
3.讨论
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作用原理为其能够驱动血液向升主动脉反流和形成双脉冲灌注,从而能促进患者机体血流切应力显著提高,进而有助于保护其血管内皮,使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进展延缓,而脉粥样硬化程度与患者预后质量密切相关[3-4]。另外,还有研究证实,体外反搏治疗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脑细胞代谢,促进其神经功能重塑和修复,从而不仅能改善患者肢体活动障碍症状,同时还能提高其预后生存质量[5]。
本研究中,对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药物联合物理康复治疗以及在常规药物联合物理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反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IM评分、Barthel指数等肢体功能指数对比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IM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了增加体外反搏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药物联合物理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体外反搏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等,同时还能缩短病程,从而能使患者获得满意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强,徐晓晶,赵小峰,等.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8):110-111.
[2]张娟,曾丽吟,刘淑娟,等.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07):38-41.
[3]周国强,黄宗青,张志,等.增强型体外反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内皮素1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03):129-133.
[4]杨展,赵佳佳.体外反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1):71-73.
[5]李威,王玲,杨雄,等.体外反搏结合“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肌电图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10):15-19.
论文作者:张罗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患者论文; 体外论文; 缺血性论文; 脑卒中论文; 两组论文; 指数论文; 肢体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