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与生活》 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其核心理念是生活性、 开放性、 活动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 课堂教学时, 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做到活用教材,物我联动,让学生在连接生活认识“他我”;加强体验,唤醒经验,让学生在习惯养成中体现“自我”;价值引领,多元驱动,让学生在评价认同中追求“真我”。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他我 自我 真我
一、活用教材,物我联动,让学生在连接生活中认识“他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可见,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离开生活便成为了“死教育”,是没有出路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尤其如此。
教师要活用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股源头活水,走进学生“他我”的最近发展区。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 “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 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让孩子们在认识“他我”之时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加强体验,唤醒经验,让学生在习惯养成中体现“自我”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走进学生“自我”的最进发展区。因此,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目的、要求,教师亦应努力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情景,多给学生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实践体会,感悟正确的道德观念,摒弃错误的道德行为,帮助学生体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体念生活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体念生活的视角。如在教《在家庭生活中讲道德》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极富生活化的一系列情境,如“我为父母洗洗脚”、“做一次家务活”、“亲子共读”、“妈妈,我想对你说”等。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悟到了在家庭生活中应讲道德观念,应有的感恩之心,无疑有利于道德观念的内化,继而由内到外,实践到行动中去。
三、价值引领,多元驱动,让学生在评价认同中追求“真我”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走进学生“真我”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认同并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就碰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的生活小区里独自一人拾到钱,而又找不到失主,那你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程的重要作用。
论文作者:王福仁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6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材论文; 品德论文; 道德论文; 教师论文; 学校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3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