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壁垒对我国畜牧业的影响及对策_绿色壁垒论文

绿色壁垒对我国畜牧业的影响及对策_绿色壁垒论文

绿色壁垒对中国畜牧业的影响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牧业论文,壁垒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绿色壁垒成为畜产品国际贸易最普遍、最难以应对的贸易壁垒,也是限制中国畜产品出口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了中国外向型畜牧业的发展。

一、绿色壁垒对中国畜牧业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成为中国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障碍21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国,但畜产品出口一直很少,并从1996年以来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中国肉类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从1996年的4.58%逐步降至2003年的1.45%。

中国自2001年12月加入WTO后,由于发达国家设置了绿色壁垒, 增高了畜产品国际贸易门槛,畜产品出口难度进一步加大, 使中国畜产品贸易逆差逐步扩大。2002年,中国畜产品贸易逆差3.74亿元,同比增长28.1%;2003年,中国畜产品贸易逆差19.45亿元,同比增长17.74%;2004年,中国畜产品贸易逆差29.99亿元,同比增长21.72%。

近年来,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中国畜产品出口的瓶颈。1996年欧盟以药物残留为由终止了从中国进口禽、兔肉;2002年,欧盟又以中国浙江舟山地区的冻虾仁氯霉素含量超标为由,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畜产品;2002年,亚洲、欧洲及美洲等地区对中国农产品设置的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达20余项,导致中国禽肉产品出口下降32.9%,畜产品出口下降4.1%,蜂产品出口下降16.7%;2003年山东出口瑞典的禽肉中查出含呋喃唑酮残留而遭封杀;2003日本从中国进口的鸭肉中检测出禽流感病毒,停止进口中国的禽肉、禽蛋及其制品;2004年春季和2005年冬季,中国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日本、韩国、欧盟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立即采取措施,限制或禁止进口中国禽类及其产品。

(二)绿色壁垒制约中国外向型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1.影响中国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畜牧业连续20 年平均年递增9.9%,产值增长近5倍。但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猪牛羊肉消费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年人均消费20kg这一水平。这说明,中国畜产品的国内需求基本饱和,日益增长的畜产品急需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空间,但绿色壁垒影响了出口市场的稳定和扩大,限制了畜产品的销售,从而抑制了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2.降低中国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中国畜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但是,中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的“绿色通行证”,要花费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费。一些发达国家还通过对中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使这些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可见,绿色壁垒使中国出口畜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制约了中国外向型畜牧产业的发展。

二、绿色壁垒对中国畜牧业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1.畜产品兽药残留超标 中国畜产品出口不畅的原因主要是畜产品药物残留严重,品质不优,达不到进口国家的要求。中国许多养殖企业尤其是小规模散养农户,受知识限制或利益驱动,不合理使用兽药甚至非法使用违禁兽药,造成畜产品中磺胺类药、氯羟吡啶、四环素等兽药残留量普遍超标,氯霉素、乙烯雌酚和“瘦肉精”等违禁兽药时有检出。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公布的数据表明,2003年全国畜产品质量年均合格率只有74.38%。

2.畜产品重金属残留量超标 环境污染和饲料添加剂引起畜产品中汞、铬、镉、砷、铜、铅、氟等含量超标,限制了畜产品出口。2000农业部调查显示,中国一些重污染区,农畜产品污染物超标率达到18.5%。

3.畜产品内在品质变差 随着中国畜禽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饲养密度也越来越高,导致畜禽缺乏运动、生存环境差等动物福利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畜产品的肉质和风味口感。另外,中国不断引进国外畜禽品种,也加剧了畜产品内在品质的下降。

4.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不适应 中国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起步较晚,对畜产品药物残留的认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1999年农业部已制定109 种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标准,但兽药及有害化学物质残留的检测方法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只能对一些兽药残留进行监测。由于检测方法和监控力量不足,设备落后、人才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不少残留的检测项目尚难开展,与畜产品国际贸易的实际需要极不适应。

(二)动物疫病形势严峻

据全国畜禽疫病普查,中国共有各类畜禽疫病上百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增畜禽疫病就达37种。畜禽疫病已成为影响中国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每年仅猪鸡因病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60亿元以上。中国在2004年、2005 年局部地区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各进口国立即禁止进口中国禽产品,导致禽产品出口的全面受挫。

(三)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不配套

发达国家凭借在科技、管理、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壁垒,对中国畜产品出口设置了新的“门槛”。长期以来,中国畜产品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在养殖、产品加工及运输过程中都是自行组织生产,没有标准或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过低;对动物饲养、运输、屠宰和加工等环节监控力度不足,产品加工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在中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因而不时受到各国兴起的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相继颁发了一些有关畜牧、兽医行业的法律法规,但配套规定不完善、相互不协调,甚至一些措施还存在立法上的空白。有关法规措施存在着标准不一致、标准体系不健全、与国际规则和通行做法不接轨等问题,如动物源性食品的兽药残留监控工作尚未法制化,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和监控体系的建立也相对滞后。

三、中国畜牧业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畜产品质量体系标准

1.加快完善中国养殖标准体系 要统筹考虑,统一部署, 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工作,修订过时的有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尽快建立起相互衔接、协调一致、健全完善的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标准体系。在养殖标准制定和修订中,应尽量增加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以缩小与发达国家标准的差距。

2.建立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 对目前急需规范的兽药和有害化学物质残留及检测方法等指标应尽快制定相关标准,修订现有标准,使其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建立起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满足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按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绿色畜产品认证体系,推进畜产品、饲料、种畜禽、牧草种子等质量认证进程;逐步建立起与国际和进口国标准相一致的质量检验检疫标准体系,并加以监测、实施,使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3.推行HACCP和GMP管理体系 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质量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推行良好操作规范(GMP)和危害性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系统,规范畜禽饲养和产品加工,以促使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对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意识,确保畜产品的卫生和安全,从而增加中国畜产品的出口。

4.改革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 要根据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际,改变畜产品安全管理部门分割的局面,由国务院明确农业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授予农业部相对应的行政管理权限,建立起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和精简、高效的食品安全运转机制,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质量管理。

(二)推广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技术

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即适度规模与标准化相结合的畜禽养殖。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是提高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传统农村养殖的一场革命和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重要取向,与传统饲养方式相比,具有饲养规模适宜、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注重国内外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环保条件好、经济效益高等特征。

针对目前中国畜禽养殖在饲养规模和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家庭分散饲养为主、总体规模化程度低、标准体系不健全、有标不依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制定中国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发展战略与规划,加强养殖小区的建设和推广工作,鼓励扶持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加强和完善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示范试点工作,加快中国畜产品生产主体由散户为主向适度规模的专业大户或农场为主转变,并促使其经营向标准化管理方向发展,推动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的进程。

(三)大力发展有机畜牧业

有机畜牧业就是在畜禽的饲养过程中,禁止用化学饲料或含有化肥、农药成分的饲料来喂养。当牲畜生病时,也尽量不使用滞留性有毒药品,以免人们食用牲畜肉类及其制品之后有害人体健康。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的有机食品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未来农牧业和食品业发展的趋势,发展有机食品是保护生态、维持环境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也是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的需要,更是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尽快建立与国际有机产品标准接轨的有机畜牧业生产标准和资格认证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国有机食品法规体系,加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力度,鼓励和扶持有机畜牧业的发展,从而确保和推动中国有机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顺畅发展,以提高中国出口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建立健全中国兽医工作体制

1.改革兽医行政管理体制 参照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建立国家官方兽医官制度,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体制,由国家兽医局统一管理全国动物卫生立法、兽医医政、动物疫病防治、进出境动物检疫、兽医药政、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等各项兽医行政事务。要区分兽医工作的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执法行为与服务行为,逐步推行兽医官制度和兽医从业资格准入制度。要理顺动物产品的内外检体系,实行内外检统一。

2.加强动物防检疫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种重大疫情的扑灭机制 要充实基层兽医队伍,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集中力量加强动物疫病诊断检测中心、动物疫病预防冷链装备建设,完善中国兽医实验室体系,加强动物疫情测报、流行病学研究、风险评估等动物疫情管理基础工作,完善重大疫情的扑灭机制。

(五)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措施是加快立法、严格执法。因此,要针对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少的实际,着手制定并颁布畜产品安全法规,尽快形成中国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依法管理畜产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产品质量。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建立并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与执法机构、队伍建设,强化检测与执法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建立畜产品安全工作程序,从而保证中国畜产品的安全,使中国畜产品的出口贸易不断增加。

标签:;  ;  ;  ;  

绿色壁垒对我国畜牧业的影响及对策_绿色壁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