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之魂——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及其建构

商业之魂——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及其建构

施祖军[1]2003年在《商业之魂》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是商业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商业主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赢得未来商业竞争的胜利,商业主体必须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特别是要“独善其身”,努力提高自身的伦理精神素质。然而,近几年来,我国商业主体的伦理精神素质不但没有明显的提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下降,出现了大量弄虚作假、欺骗愚弄公众、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等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深刻反思。商业伦理精神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商业经营要不要发挥伦理精神的调节作用?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视角观察当代商业伦理精神?如何建构中国当代商业伦理精神?本文主要围绕以上这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对我国当代商业伦理精神建构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全方位、多视角地探讨了以德经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理论和实践历来有着相存相依的紧密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且反过来指导实践。商业伦理精神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实践问题。当前,我国商业伦理精神的建构变得如此之迫切,关键在于现实环境对此提出了急切的呼唤。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一些商业主体对利益的无限追逐和对自身行为的过度放纵,使我国一度出现了商业伦理精神大缺失的现象,如商业主体道德素质普遍低下、商业诚信精神严重匮乏、不公平的商业竞争大量存在、不平等的商品交换较为普遍,等等。在市场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大量非伦理甚至反伦理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环境如体制、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商业主体自身的原因。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体制转型造成的新旧杂陈状态;物质文明“一手硬”和精神文明“一手软”的不协调;权力寻租导致官场与市场的结合;西方商业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商业主体对自身伦理道德建设重视的力度不够,等等。为了根治我国商业伦理精神缺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混乱,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传统商德相承接、与现代法制规范相协调的当代商业伦理精神。从现实意义上讲,市场的良性发展呼唤商业伦理精神,这不仅因为商业伦理精神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商业进步的向导,而且还是商业伦理的核心。 本文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块,第一大块用整整两章的篇幅,对当代商业伦理精神的基本概念,如含义、本质、特征、功能和内容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揭示和分析。本文首先从伦理与伦理精神、商业伦理与商业伦理精神含义的分析入手,对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的含义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认为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是一个集宏观、中观和微观于一体的内在价值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社会主义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独特的经济伦理精神,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商业行业性质和要求的特殊的职业伦理精神,是一种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密切相关的实践伦理精神。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如下:价值目标上功利性与道义性的统一、经营理念上竞争性与协作性的统一、主体意识上理智性与情感性一的统一、观念构成上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具有认识商业文化、评价商业道德,调节商业关系、约束商业行为,激励商人士气,凝聚商人人心,引导商业活动,树立商业形象的功能,它能促进我国商业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自觉维护市场秩序。它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业伦理精神,它包括商业诚信精神,买卖公平精神,市场平等精神,商业互利精神等;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伦理精神,它包括心系客户和公众的服务精神,消费者至上的人本精神,开源节流的俭约精神等: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伦理精神,它包括规范经营的理性精神,商海创业的奋斗精神,利济苍生的功利精神等。总之,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既是一种独特的经济伦理精神,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伦理精神,还是一种特殊的实践伦理精神。这叁种伦理精神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统一形成为一完整严密的内在价值系统。因此,可以说’,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是一种兼具应用伦理、职业伦理和实践伦理于一身的伦理精神。作为一种应用伦理,它无疑是经济伦理的一部分,是经济伦理中最能反映交换这一环节的道德要求的应用伦理。作为一种职业伦理,它是社会职业伦理的一部分,着重反映社会主义商德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与官德、医德、师德等职业道德相区别。作为一种实践伦理,’它是一种与理论伦理相对应的必须落到实处的伦理,是一种在商业活动和商品交换中所显现出来并指导商业活动和商品交换实践的行为伦理。 本文的第二大块主要讨论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的建构问题。首先我们讨论了建构当代商业伦理精神的基本视角。由于当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相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现代商业正在向着全球化、网络化和区域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所以,我们要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方法来审视当代商业?

李威巍[2]2012年在《马克思伦理思想下我国商业伦理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型,许多以前不被人注意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些企业只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顾及社会利益、群体利益,做出了一些违背商业伦理的行为,甚至触犯了法律。如在企业内部,企业劳动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障措施,员工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在企业生产方面,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这些行为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企业最终也会失去市场,失去社会的支持。同时在这样一个充满商业伦理问题的商业社会中,企业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商业伦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各种利益和道德之间找寻平衡点成为时下的一个难题。商业伦理的研究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我国商业伦理研究借鉴和吸收了许多西方思想。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源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的、经济的关系,道德理论和道德观念必然是随着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和发展的。那么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伦理道德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成了一个疑问。本文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角度分析我国的商业伦理问题,吸收适用于我国现实情况的西方商业伦理精神,结合我国现实情况,试图在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指导下找出适合我国的商业伦理精神建设途径。本文共分五章: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从商业伦理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在马克思伦理思想视角下商业伦理问题提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简要介绍了商业伦理问题在国内、国外的研究情况,并且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商业伦理理论和马克思伦理思想进行叙述。第叁章从实际出发找出我国商业伦理的现存问题,通过分析得出导致我国商业伦理缺失现状主要原因,进而找出商业伦理缺失对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危害。第四章首先论述了我国商业建设的必要性,商业伦理精神可以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然后主要探讨了在马克思伦理思想指导下我国商业伦理的建设途径。最后为结论部分。

王伟清[3]2010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伦理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商业伦理是商业和社会关系的基础,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商人、商业行为的道德性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商业伦理研究,是我国商业和谐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时代形势的客观要求。其无论是对商业效率的提高、商业行为的规范化、商业相关主体的权益保护还是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都具有极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对中西方商业伦理的思想发展和历史演进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回顾之后,较为深入分析了商业伦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这也为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伦理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借鉴。同时,要真正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业伦理建设,就要在对以往的计划经济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伦理特征和商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渐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也开始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的大规模经济改革。叁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一改革大大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使我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商业伦理的缺失和问题。本文在概括商业伦理缺失具体表现的基础之上,较为深刻分析了造成经济建设过程中商业伦理缺失和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伦理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范,概括出颇具可行性的建设社会主义商业伦理的具体措施,从而使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商业伦理缺失和问题逐渐得到根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伦理建设,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时期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杨良奇[4]2009年在《现代商业经营者伦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顾客需求多样化、知识经济化、计算机网络普及化和运输快捷化的发展,现代商业的发展正以惊人的态势呈现在世人面前。一方面带来了商业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现代商业的竞争既是经营者在品牌、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也是经营者伦理的竞争。然而,在现代商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的经营者却表现出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些伦理失范的商业行为,严重地破坏了市场健康运行秩序,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信用体系,也严重地影响到现代商业与现代商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以商业经营者伦理为切入点,论述现代商业伦理亟待解决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概括起来简述为:一个切入点,叁个观察视角,二条思想脉络,叁个标准维度,七个问题类型和四种解决办法。论文以商业经营者伦理作为研究现代商业伦理的切入点,不仅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现代商业伦理主要涉及到四对利益关系。其一为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其二为经营者与供应者的关系;其叁为经营者与同行经营者(竞争对象)的关系;其四为经营者、供应者、消费者与自然界的关系。商业经营是商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商业经营者是完成商业活动的核心所在,商业经营者伦理对供应者伦理、消费者伦理、商业环境伦理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是现代商业伦理的核心。论文以商业经营者伦理为研究切入点,以价值论与工具论统一为主线立论现代商业伦理,以科学规范现代商业经营者伦理行为,实现现代商业组织的永续经营和恒久发展。论文从叁个视角对现代商业经营者伦理的重要性进行理论观察。从现代市场体系的健康运行来看:完备的法制和相适应的商业伦理,是现代市场体系健康运行的两个基本条件。商业伦理不仅成为市场主体的动力机制,而且还成为市场主体竞争的主要手段,商业伦理可以转化为财富,并且可以通过约束市场运行、弥补市场缺陷、降低交易成本来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从商业信用关系来看:商业信用既是商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的诚信和信誉程度的综合性反映,也是商业经营体系运行的伦理基础,还体现为法制与道德的统一;从现代商业的经营发展来看:现代商业组织的永续经营发展和绿色环保要求是现代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而商业伦理是商业经营者永续发展的源动力。为了寻求这种可持续发展,现代商业经营者伦理要求将经营者利益最大化调整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并更多地追求长远利益。论文从两条思想脉络对现代商业伦理的源流进行理论梳理。纵观中国传统商业伦理史,其商业经营者伦理特点主要表观为“童叟不欺”的诚信精神,“以义取利”、“重义轻利”的道义精神和“和为贵”的和谐精神。纵观西方传统商业伦理史,其商业经营者伦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崇商”、“大胆追求的功利”、“注重理性”等文化思想特质。两条伦理思想脉络汇入现代商业时代,已产生高度的融合。因而,现代商业伦理既形成了最基本的普适性规范,又因为文化差异而形成了特殊规范,并且形成了鲜明的现代商业经营者伦理特点:在价值取向上义利统一,在经营理念上竞争与协作统一,在内容上与人文和自然融合,在影响程度上从边缘走近中心。论文从功利、权利、公正叁个维度论述了现代商业经营者伦理标准的理论体系。功利原则的实践核心是实现利益相关者诸方利益最大化。权利原则的实践核心是实现利益相关者诸方权利最大化。首先要践行最高权利原则:(1)自由交换权,(2)生存与健康的权利,(3)发展权,(4)知情权,(5)生态安全权。其次,要因地制宜,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要予以尊重并制订相应的伦理准则。而公正原则的实践核心则是利益相关者诸方利益、权利公正的最优化,要体现交换公正、处罚公正和补偿公正。叁个原则有机结合,则构成叁维一体的现代商业经营者伦理标准体系。现代商业经营者伦理问题主要包含贿赂、胁迫、偷窃、歧视、欺诈、违约、掺假等七个类型,论文分别对这些内涵表现、性质、危害及造成诱因等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这些问题,论文结合现代商业经营者伦理标准就如何促成合乎伦理标准的商业行为进行了理论阐述。首先,要建立决策伦理支持模型,建立决策的伦理支持机制以提高组织决策的伦理性。其二,要通过树立组织价值观,建立员工道德行为规范,营造组织文化氛围等手段建设支持合乎伦理行为的组织文化。现代商业组织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以人为目的的商业经营发展目的观;对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负责的经营者责任观;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义利统一观。其叁,要通过倡导和培育个体道德品格、加强个体道德教育、增强个体道德修养等手段,培养商业经营者的道德素质。其四,要通过政府监督、舆论监督、民众监督等手段构建完善的外部监督体系,抑制不合乎伦理标准的商业行为。通过上述对策,以促成合乎伦理标准的商业行为,以促进现代商业组织可持续发展。

高炜[5]2012年在《生态文明时代的伦理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危机的出现及其解决,引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的深刻思考,促进了理论建设活动的积极拓展。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直观当前生态危机产生的种种危害,如何正确运用生态文明理论,整合其伦理精神的深刻内涵,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讨研究生态文明时代的伦理精神,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精神伦理气质作为其内在灵魂与血液。面对近代以来一系列生态灾难、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和日益升级,市场经济下精神家园的失落和丢失,以及公民社会的到来,人类文明亟需一种全新的伦理精神生态来应对一切现实的和潜在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生态危机,这就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伦理精神。本文试图在对生态文明与伦理精神基本理论的哲学考察的基础上,通过东西方伦理精神的历史动变分析,将历时态的历史追溯与共时态的现实考察相结合,在理论上为生态文明时代建构一套以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自然生态为根基的“生态伦理”,延伸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生态,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和社会全面和谐进步的“社会生态伦理”的伦理精神体系,旨在修复当代社会的伦理精神生态,重构当代人的精神家园。(1)对生态文明的伦理审视和伦理精神价值意蕴的哲学考察。本文首先围绕着“生态”如何成为一种“文明”这条主线,追根溯源,从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的历史互动中考察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深层历史蕴含和主要文化特征。而后,进一步深入考察了“伦理精神”这一概念的深层哲学意蕴和价值意义。首先区分了“伦理”与“道德”这两个概念,辨明二者与“精神”的区别与联系,论证“伦理精神”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合理性。其次,对伦理实体、伦理世界与伦理精神等概念进行了较细致地离分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察了伦理精神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明晰了伦理精神的自由本质,从对生命个体、社会组织以及整个社会等叁方面考察伦理精神的重大社会价值和意义。(2)对东西方伦理精神的历史动变考察与分析。采用时间顺序和历史分析两条脉络。首先考察了古典文明的伦理精神,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根基的轴心时代的古典文明的代表,即古希腊和中国儒家、道家的伦理精神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次论述了宗教文明的伦理精神。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叁大宗教的伦理精神气质进行了既符合本义又富新意的解释和反思,寻求其具有的普世价值的理论营养。再次是对工业文明及其伦理精神的剖析。依次评述了马克斯·韦伯对新教伦理精神与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关系的深刻论证;启蒙精神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双重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求真”的科学精神和“臻善”的伦理精神相互关系的讨论。最后由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初步形成,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衣钵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推进和发展。最后得出文明与伦理精神变迁中的历史启示。(3)论证树立新的伦理精神的重要性。首先回到当前社会现实,转入对当下中国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伦理精神现状的剖析;随后论证当代中国实现伦理精神重建和“价值重估”,实现生态文明转向的必要性,并简要地从几个方面指出了中国伦理精神建设的努力方向。最后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目标角度,论证了构建新伦理精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4)探讨了组织伦理精神的建构和如何加强关键伦理场域的伦理精神建设。首先明确生态文明时代的伦理精神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了以自然生态为根基的伦理精神,其次着手“个体伦理精神和组织伦理精神”的二元辩证体系的格局构建,以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科学共同体组织这叁类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为例,具体探讨了组织伦理精神的建构。再次针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最重要的叁大关键伦理场域,讨论了如何加强关键伦理场域的伦理精神建设,从而为共享生态文明的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精神家园。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最后论文不仅在古今中西伦理精神的对接中对生态文明的未来图景进行了现实的考量,而且还从未来重新回到现实,在二者的对接中,从制度、理论、文化、精神及社会等层面初步构建了一种现代伦理精神评价指标体系,这既是本文的创新点,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今后的努力方向。

张静[6]2010年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际关系主体在经济、文化等主要领域面临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在伦理领域亦是如此。从伦理角度探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变化是“伦理与国际事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程。跨国公司作为新兴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不仅是全球化的主力和动力,同时也成为全球化时代新矛盾和新进展的集中代表。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也面临着伦理的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外部整合、预先设计的既有的国际规范并不能完全指导跨国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层出不穷的具体冲突。“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本文分析的主要框架。跨国公司伦理冲突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还涉及其利益相关者。本文以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历为例,从跨国公司与四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雇员、合作者/竞争者、消费者、政府)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揭示跨国公司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伦理冲突、伦理沟通与伦理融合。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活动中,会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发生不同的伦理冲突,典型伦理问题有劳工标准差距、管理伦理冲突、垄断等限制性商业行为、产品诚信、文化敏感度差异、信息透明度差异、税收与转移定价、产权与技术转让以及贿赂等。按照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伦理是可以建构的。冲突的程度越少,融合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跨国公司的经营。跨国公司出于开展国际商务的需要,必须建构起一种兼具全球性与地方性特征的跨国公司伦理体系,也即实现全球伦理与地方伦理的融合。在建构和融合的过程中,沟通的作用至关重要。跨国公司的沟通是一种战略沟通、国际沟通和跨文化沟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跨国公司进行的有效沟通必须是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它应该包括经过细分的沟通对象、灵活多样的沟通手段以及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沟通内容。跨国公司的沟通机制不仅对西方跨国公司进入其他新兴市场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成长中的中国跨国公司“走出去”也有启示作用。

朱金瑞[7]2005年在《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及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企业伦理是不可或缺的价值指导和理论资源。本文力图通过经济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演进的特点及模式进行审视,以期给中国企业提供伦理建设的经验教训。 全文共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企业伦理演进的历程、特点、原因及不足的研究。包括,计划经济时代是我国企业伦理的初建阶段,革命性是其主要表现;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表现在伦理意识、管理伦理等方面的自主探索;从邓小平南巡谈话到20世纪90年代末是企业伦理的培育阶段。一些企业表现了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努力追求公(国)有资本人格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身上表现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伦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伦理在借鉴与探索中完成了向创新的飞跃。第二板块重点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伦理模式,如政治化模式、企业家权威模式、使命模式、制度伦理模式、血缘亲情模式、集体伦理模式和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模式等的特点、积极作用和不足等进行分析。

尹德和[8]2008年在《以“和”为核心的企业伦理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伦理作为企业行为的价值规范在于引导企业和睦地运用自身拥有的自由权利、各种资源与手段构建和谐的内外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构建企业活动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和生”、“和处”、“和立”、“和达”与“和享”的良好关系,是现代企业伦理的内核和灵魂,也是现代企业伦理的基本旨归所在。现代企业伦理的和谐诉求、主旨与功能体现在企业伦理结构的各个方面:企业的内部关系伦理是引导企业内部人员团结合作的指针,其精神实质也在于内求团结,构建和谐企业。企业的顾客伦理是引导企业与顾客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平等互利关系的指南,其要旨与目标取向也在于要构建和谐的顾客关系。企业伙伴伦理是企业与其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的行为依据。引导和促成企业与其合作伙伴建立平等合作、互尊互信、互惠互补的和谐关系,是企业伙伴伦理的基本旨趣与诉求所在。现代企业竞争伦理是企业竞争行为的价值依据,其要旨和基本功能在于引导并促成企业公平竞争、和平竞争、合理竞争,与竞争方建立良好互动的和谐竞争关系。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伦理是引导企业承担社会公共责任的价值方针和道德理念,它转化为企业的内部意识就构成企业的社会良知或社会良心。其要旨和功能在于促成企业与外部环境建立良好的和谐关系。“和谐”作为企业理念是现代企业管理伦理的灵魂。无论是企业战略的制定、企业制度的建立与调整还是企业文化建设,都有伦理的评价与考量,而伦理的评价与考量都以造就和谐企业为总体价值取向。因此,引导企业人构建和谐企业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伦理的要旨所在。

陈首珠[9]2015年在《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历史视野上考量技术与伦理的关系对于技术伦理问题的解决是有益的。人类的技术与伦理关系的历史演变历经了古代的“以道驭术”、近代的“道术分离”、现代的“道术冲突”的过程,时至今日,技术与伦理的矛盾不仅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协调,而且表现出愈加尖锐的趋势。现代学者针对不同技术领域涉及到的不同技术伦理问题进行单一视角、单一变量的分析和论证,而这种仅依靠技术行为本身或伦理精神要求的单一纬度,难以实现找寻技术进步与伦理规范两者之间的协同与平衡。当代技术的发展依然面临着技术与伦理关系的矛盾,若要能走出传统技术伦理的困境,必须进行新的实践即“技术-伦理实践”。这种新的实践形态要求某项技术在开发伊始就始终考虑、研究相关技术伦理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也曾最早谈及该实践形态,他指出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就是该实践形态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付诸实践。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当代技术伦理问题的协调解决必须诉诸于新的技术-伦理实践。本文包含了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导论,涵盖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价值、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重难点及创新点等。第二部分,通过对“与技术相分离的伦理道德实践形态”、“与伦理道德相分离的技术实践”的分析,引出并论证了“技术-伦理实践”一种新的实践形态的到来。第叁部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古代中西方技术与伦理之间关系问题,详实介绍了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历史生成过程,即叁个阶段:孕育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第四个部分,对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分别从当代工程技术-生态伦理、医疗技术-生命伦理、网络技术-信息伦理等方面分析并论证了不同技术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技术-伦理实践模式。第五个部分,对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包含了原因分析、过程分析、结果分析等。第六个部分,围绕着旨在协调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而展开,进行了协调矛盾的可能性分析,提出了实现当代技术-伦理的协同建构的理论构想-—当代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并探讨了该理论付诸实践的具体措施。最后,本文以纳米技术为例,探究了当代纳米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的实践路径。为了实现当代技术与伦理的协同发展,必须建立在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的指导基础之上,不断开展新的实践探索。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将成为人类成功协调解决当代技术与伦理之间矛盾关系的新的实践形态。

聂增民[10]2016年在《企业道德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面对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企业治理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加之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疏于“软实力”培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缺德经营等问题。也有些企业在道德实践上存在着形式主义或虚无主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企业道德实践作专门研究,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厚植发展优势,推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基于我国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叁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路。为此,本文运用管理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道德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为现代企业改革的深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本文首先阐释了企业道德实践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及其价值,作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企业道德实践是指在企业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坚持“德利合一”原则,协调利益关系,规范道德行为,并以提升“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其次,明确了“企业道德实践”这一核心概念的使用。由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它是精神的,但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的精神层面,必须实际践行,所以说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再次,在阐明企业道德实践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战略性资源,有助于形成奋发向上、崇德扬善的正能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水平。中外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道德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在我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秉承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等道德原则和规范,坚持以义兴利为前提,以诚实无欺为核心开展商企道德实践;在西方,工商经济发展早,市场经济发达,经济伦理思想丰富,西方经济伦理主要基于理性、崇尚科学知识,追求贸易自由,强调契约公平,尊重人权、重视“功利”,肯定经济与道德的内在关联。但存在价值冲突以及神、人二元问题,存在道义与功利两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理论等,为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企业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企业道德实践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就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而言,它涉及到企业道德实践主体、企业道德规范、企业道德客体及环境等基本要素。企业道德实践主体指涉作为独立法人的企业及其内部所有成员。企业主体是企业道德实践的承担者和践行者,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首要因素。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还要讲道德,并且对企业行为的选择必须承担道德责任;企业道德规范是企业道德实践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准绳。我国企业道德规范包括一般规范和具体规范。一般规范基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规范旨在讨论企业以怎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团队意识、公平公正、德利并重、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等;企业道德环境也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重要因素。企业道德实践环境主要指涉企业道德实践的社会环境,即企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内外部社会条件的总和。企业道德环境影响企业道德实践,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不断地改变着企业道德环境。就企业道德实践内容的层次结构而言,主要涉及到企业发展道德实践、企业交往道德实践、企业运行道德实践和企业管理道德实践。企业道德实践层次与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企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企业道德实践系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企业道德实践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企业经营观和价值观,塑造以“诚信”为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推进企业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要是理论的原动力,问题与需要促使人们思考并寻找求解路径,因此,对企业道德实践现状的考察和问题分析非常必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道德实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如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实践转变,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社会责任的履行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等等。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道德实践基于“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存在疏于“软实力”培育、价值取向偏离,以及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诟病和道德教育乏力等症结,也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有些企业利润至上,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使得道德实践难以发挥范导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企业道德实践认知不到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错位,极端利己主义的影响,企业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创新、融合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企业道德实践“模式”需要从“主体”本位向“交往”本位转变,从“依法治企”模式向“德法并举”模式转变,从被动行动过程向主动行动过程转变,最终推进企业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将企业道德力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认识方法上,企业要基于系统方法透视企业道德实践,并探求分形理论在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认识中与系统方法的互补性问题;在实践上,企业要加强企业道德实施规划的管理,探寻企业道德实践运行的驱动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企业道德实践纳入企业战略管理、有助于推进企业与国民经济共同发展,将企业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打造富于价值创造力的“名牌企业”,将企业道德实践具体化为企业的责任担当、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经济运行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培育,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努力打造企业经济发展新坐标。同时,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努力塑造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商业之魂[D]. 施祖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马克思伦理思想下我国商业伦理构建研究[D]. 李威巍. 齐齐哈尔大学. 2012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伦理建设研究[D]. 王伟清. 西北民族大学. 2010

[4]. 现代商业经营者伦理研究[D]. 杨良奇.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5]. 生态文明时代的伦理精神研究[D]. 高炜. 东北林业大学. 2012

[6].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 张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7]. 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及模式研究[D]. 朱金瑞.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8]. 以“和”为核心的企业伦理文化研究[D]. 尹德和. 中南大学. 2008

[9]. 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研究[D]. 陈首珠. 东南大学. 2015

[10]. 企业道德实践研究[D]. 聂增民. 河北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商业之魂——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及其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