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与经济周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00)05-0043-03
目前通货紧缩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人们更多的是从其形成的具体原因、表现、危害、解决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但笔者认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的认识,而要探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主要研究通货紧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它与经济周期的内在联系及人们应如何正确认识通货紧缩。
一、通货紧缩是经济周期的一个阶段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宏观经济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现象。每一个周期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萧条、危机和复苏。关于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不同的流派有各自不同的观点。货币主义者把周期归结为货币政策的错误导向,而新凯恩斯主义者把周期看作来源于经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美国著名的战略投资家加利.西林博士认为,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周期。那么技术的进步是如何导致经济周期,并在现阶段造成了通货紧缩呢?他认为当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某一领域后,该领域的投资会增加,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然而,当需求逐渐饱和后,则该领域出现了投资过剩并开始衰退,经济增长也随之衰减,经济周期处在衰退时期。此时,在一些新兴部门,即可能成为下周期主导力量的新技术产业部门,由于新技术的使用,尽管投资在急剧增加,但还不足以抵消旧技术滑坡的影响。因此,经济的增长总体上放慢了。也就是说,目前我们正面临的通货紧缩是经济周期的一个阶段,通货紧缩主要是实体经济因素造成的。
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周期及其形成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周期:1979-1981年是一个周期,1982-1986年是一个周期,1987-1991年是一个周期,1992年以来是一个周期。尽管每一次周期波动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造成了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
本文重点分析第四个周期。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从1992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发表后,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开发、开放的积极性。随着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不断升温,社会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出现了滥集资、金融机构违规拆借,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过度膨胀的状况。经济过热,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迅速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后,经济形势逐步好转,物价上涨率从1994年的21.7%降到1996年的6.1%。到1997年10月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中国大陆却出现了通货紧缩,出现了物价的负增长。通货紧缩的局面已经形成,具体表现为:
第一,经济增长在高速增长的下限运行,低于多年平均增长水平,经济有下滑的趋势。
1996-1998年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与往年平均水平比较单位:%
年份 1981-19911986-19911991-1995199619971998
总值增长率10.19.7
11.6
9.7 8.8 7.6
价格总指数 8.3
10.8
11.4
6.1 0.8-2.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第二,商品存在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氢1998年下半年国家内贸部对610种主要商品的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有403种,供过于求的商品有206种,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1种即棕榈油。1999年上半年的调查表明,供求基本平衡的有167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7.60%,与1998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38.52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37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2.23%,与1998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38.42个百分点。供不应求的商品1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0.17%,这种供求失衡的状况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大幅下降,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经济增长率下降。
第三,企业生产能力闲置,产品积压,相互拖欠现象进一步加剧,企业亏损依然严重。据国家统计局1996年调查资料第134期,被调查的17种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的有8种,其中,一些产品如化工原料、空调器的利用率低于40%。由于市场销售不好,产品积压严重,一些企业担心丢掉市场,仍然在买方不给钱或拖欠货款的情况下发货,使得相互拖欠继续增加。1997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高达45%,比全部工业企业亏损面高出18个百分点。
第四,失业率正接近临界点。据劳动部统计,1997年全国企业下岗职工人数1151万人,比上年增加336万人,增长41%,其中国有企业787万人,占全国企业下岗人数的68%。登记失业率为3.1%,但一些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失业率至少在8%以上,有的人甚至认为在10%以上。按照国际通行的经验,一国失业率若高于12%即为恶性失业,因此我国的失业率正接近临界点水平。
以上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我国已处在通货紧缩时期。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经济有高涨就有衰退。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几次大的经济调整,都是经济周期作用的表现。只是过去我们与国外经济联系很少,国际经济周期对我们的影响不大。可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经济周期的趋同性增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战后重建的推动下,出现了建筑业的繁荣、耐用品消费的兴旺、资本支出的增长、防务开支的膨胀以及逆城市化的浪潮。所有这些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在战后的二十多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与此相伴随,通货膨胀率也居高不下。因此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一直把反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然而持续的反通膨胀,却可能诱发通货紧缩,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我们知道,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是“过多的货币追逐少量的商品”,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生产者处于有利的地位。为了尽快扩大生产规模,厂商总是积极寻求外部资金支持(要求贷款),而且并不计较日益上升的名义借贷成本,因为它们总能通过日益提高的销售价格将资金成本转移给消费者。在这种环境中,金融机构通常也不特别关注借款者的风险。在借贷双方的共同作用下,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但是,这个过程并不能长期持续。或者因为新技术的大量采用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供应,或者因为货币当局实施了较紧的货币政策,价格上涨的势头受到遏制。于是,起初是通货膨胀率缓慢下降,继而是价格不断下降和资产的大幅度缩水。在这种条件下,那些在通货膨胀全盛时期过度扩展、过度负债的部门,现在可是一个一个地经受着通货紧缩这台缩水机的考验。过高的负债率以及由此造成的过高的财务成本,现在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甚至是制约企业正常经营的沉重负担。与此对应,金融部门面对日益显著的违约风险和日益增大的不良资产,也开始放慢放款步伐,通货紧缩产生。
从整个世界来看,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些曾经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转而引发了通货紧缩。比如,冷战时期构筑的庞大的军事设施也寿终正寝,政府军费开支大量减少。而军费开支的增加曾经是一些国家财政赤字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从科技发展的周期来看,推动前一轮经济发展的旧技术已过度利用,潜力耗尽。推动下轮经济增长的新技术虽已知愁,但还没有完全进入商业化开发利用阶段。当今的新技术,如计算机、半导体和生物技术等欣欣向荣,但是它们还没有强大到自身可以拉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地步。目前我们正处在周期的下降波段。这一波段正是前一种技术的全面使用与对后一种技术投资的大规模兴起的间距。
三、对治理通货紧缩的几点认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通货紧缩是世界经济周期的一个必然阶段,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所以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货紧缩,既有国内特定因素的影响,也有全球性的通货紧缩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一点,既不能悲观失望、束手无策,也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既要看到通货紧缩给经济造成的危害,又要看到它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现在人们提出了许多反通货紧缩的措施,有的已初见成效。但笔者认为,我国目前面临的许多问题是多年积累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绝不能一蹴而就。既然通货紧缩是个周期现象,我们就不能消灭它,只能认识它,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其对经济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首先,治理通货紧缩要标本兼治。通货紧缩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经济衰退,它对经济的危害人们已经感觉到。为了抑制通货紧缩,当务之急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刺激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促进社会的繁荣与稳定。这些措施是治标的,但又是必须的。治理通货紧缩还需标本兼治。此时出现的通货紧缩最主要的特征是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这是我国以往经济工作中,追求“大而全”、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的结果。在市场上人们发现真正符合需求的产品并不多见,也就是说,在总量过剩的同时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因此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地区发展方面看,我国东西部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有显著提高。在现有的科技水平和体制下,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而西部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全国贫困人口的大部分在西部。目前中央已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这确实是明知之举,将东部的先进技术和人才优势与西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必将掀起新一轮经济建设的高潮。有人认为,西部开发科技要先行,教育要先行,但笔者认为规划要先行。没有统筹规划,大家一哄而上,势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这种情况在以往的开发建设中屡见不鲜。对于遏制通货紧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经济周期的根源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周期。谁走在新技术前面,谁就成为新一轮经济周期的领导者,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丰硕成果。美国在80年代初也经历了一次“滞涨”,陷入了两位数的深度衰退之中。随后,美国经历了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90年代,在高科技的带动下,美国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借鉴美国经验,在通货紧缩时期,正是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旧技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最佳时期。因为在经济繁荣时期,即使是技术水平低下的企业,其产品也会有市场,所以他们能够照常生存下去。可是在衰退时期,厂商的利润降到最低,那些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低下的中小企业被淘汰,而采用新技术、生产效率高的企业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采用创新技术的新企业不断涌现,从而使产业结构得以调整,经济很快摆脱衰退,走向复苏和高涨。
我国目前面临的通货紧缩,也为我国进行经济重组提供了机会。从1998年开始,为了治理通货紧缩,党和政府采取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政府投资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今后我们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对高科技企业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对落后、污染、效率低下的小企业坚决取缔;国家应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颁布未来10年鼓励发展的产业序列,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收稿日期:20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