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_亲子成长论文

论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_亲子成长论文

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社会交往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和合作的社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综观我国幼儿教育现状,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及评价方式等,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生活能力、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等的培养,致使目前幼儿素质发展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自我中心、不关心人,适应能力差,缺乏责任心和合作意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新时期对人的素质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为了使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适应社会,学会与人友好地相处,从幼儿起就开始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运用幼儿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实际问题,提出若干教育策略。

      一、当前培养孩子交往能力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一)幼儿园对孩子在园内事故的责任与赔偿问题,导致教师进行消极防范。天天提心吊胆,只怕孩子出事。为了减少伤害,有的教师消极防范,限制孩子的活动,也不让孩子自由活动,最终孩子缺乏了交往能力和获得交往回避。

      (二)大多数农村以及私人办的幼儿园,活动的场地和空间少。有许多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小,而幼儿人数严重超编,使幼儿活动的空间受到了限制,从而同伴之间产生矛盾的可能性很大。

      (三)按年龄段分班,缺乏来自不同年龄幼儿的相互补充和学习。相同年龄的幼儿存在着许多的共性,但是缺乏来自不同年龄幼儿的相互补充、模仿和学习,故活动中的各种能力发展就显得参差不齐。

      (四)教师知识水平以及自身能力方面的欠缺,教师置身参与和孩子们共同活动的机会少,走走看看巡视、维护秩序的时间多,教师观察、了解得不全面,使材料投放的目的性与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就减弱了,那么,幼儿所受到的指导也就会不够全面。

      (五)教师不当的教育方法和评价是造成部分孩子与同伴交往中被拒绝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以《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幼儿最直接,影响最大的两个环境,我们应充分注意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塑造环境更好地塑造人。

      1.物质环境的创设

      活动空间是幼儿和教师、幼儿和幼儿间交往,相互作用最多、最频繁的地方,活动空间的特性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活动空间的设置,首先要考虑的是分隔,如:娃娃家、益智区、美工区等用玩具柜隔开,但活动时要让幼儿自由地选择活动区,并可与其他同伴交流。户外活动场不仅要考虑到大、中、小班活动场地的规划,还要重视全园公用区域的使用,以适合不同班级幼儿的相互交往。如:我园创设的角色廊,里面开设了“商场”、“发廊”、“医院”等,给孩子开展游戏活动的场地。老师还根据各年龄段的不同,提供相应的辅助材料以及标记等。如中班的孩子需要用到的“钱”用点卡表示;大班孩子需要用到的“钱”是用扑克来代替等;所以角色廊的“银行”分别提供了“点卡钱”和“扑克钱”。其次,要考虑到空间密度和区内人数等问题,避免人过多,拥挤对幼儿的交往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各区域内的人数也应有适当的标准;还要考虑活动空间的大小,要有符合幼儿的多种集体性活动的大空间,又要有能让几个幼儿在一起游戏的中空间,还需有让个别幼儿单独活动的小空间。

      考虑提供适宜功能、种类的活动材料,以使幼儿能开展更多的交流、合作、协商、互动等交往。研究表明,在活动面积大和材料丰富的环境下,幼儿表现出来的竞争性、侵犯性和破坏性要低于活动空间小、材料贫乏的情况下产生的行为。这里并不是强调量一定要多,而是指材料的利用率一定要高,这样才能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

      2.精神环境的创设

      (1)师生间的交往

      教师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指导者,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应对幼儿表现出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认真听取幼儿的建议。教师应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幼儿,善于疏导而不是压制,这种自由而不放纵,指导而不支配的民主教养态度方式能使幼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大胆、自信,对幼儿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都很好,为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提供了前提。

      (2)同伴间的交往

      教师应通过对幼儿进行教导和自身的努力来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交往的情景,从而有效地影响幼儿的交往态度和社会行为。引导幼儿学会观察,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幼儿的观察力比较差,尤其是自身还存在自我中心的倾向,不善于观察,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向同伴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相互说说对某件事情的感受,学会观察他人喜怒哀乐的表情,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等而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如:在自选活动时,桐桐因为不见了自己带来的玩具而很着急,引导幼儿去发现,应该怎样安慰同伴呢?我们来问她发生了什么事?鼓励桐桐说出哭的原因和感受。然后继续引导:原来她不见了玩具,我们可以怎样去帮她?发动幼儿来帮忙解决。还要营造同伴间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如:游戏时要玩具共享,不能抢夺,相互间交往时应习惯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二)创设多种交往机会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多种交往的机会。为了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我们鼓励幼儿每天带一件心爱的玩具上幼儿园,并在集体面前把玩具的性能和玩法介绍给同伴。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要爱护玩具,不能争抢等。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积极与同伴交往,重视对幼儿的评价,“你最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你把自己的玩具让给谁玩了?”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为了加强幼儿的交往技能,让幼儿感受合作的愉快,我们还为幼儿创造了多种合作的机会,使幼儿学会协同活动,分享合作的成果。例如,让幼儿共同用废旧材料做小汽车;构建活动中,一起搭建房子;户外活动前后让孩子互相帮助穿衣服、解扣子;六一节共同合作做彩环布置教室等。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有点滴进步便及时鼓励,从而使小朋友心里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

      当幼儿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时,以班级为单位的小集体游戏就无法满足他们模仿社会活动的需要了。为了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我们开展了大带小的活动:在游戏时,中大班的孩子当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角色,小班的孩子当宝宝、弟弟、妹妹等角色,幼儿通过商量,组成了各个“小家庭”。他们在自由、轻松的活动环境中,在一个模拟的小社会里获得各种交往技能。当“宝宝病了”,“妈妈”会紧张地带着他到医院里“看病”。当“爸爸”、“妈妈”下班了,“宝宝”会主动地为他们倒水,捶背。当在“汽车”上遇到老爷爷时,小宝宝会主动地说:“老爷爷,我请你坐吧”等。我们在同乐日活动,让大中班的孩子带小班的孩子一起去玩游戏,他们一方面要帮助弟弟妹妹,另一方面要督促弟弟妹妹清楚游戏的规则,而小班幼儿也克服了胆怯、害羞的心理,使交往范围逐步地扩大。

      (三)移情体验激发交往愿望

      对那些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图书玩具就要争抢独占,目的达不到就推人打人的幼儿,我们采用从情感的培养入手,利用移情来教育,当幼儿做出友好或不友好的行为时,引导其注意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使其感受到相应的情绪情感。如当幼儿把别人推倒时,启发其设身处地想一想,被推的小朋友摔痛了是多么难受啊,唤醒他的同情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学习《金色的房子》这个故事,我们让幼儿分小组进行角色轮换扮演的移情活动,让孩子们人人都得到使用正确的与错误的社会交往技能而产生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共鸣,并进行讨论、小结,进一步巩固交往技能知识和运用交往语言。

      (四)灵活组织渗透交往技能

      我们以语言活动为突破口,注意培养孩子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根据孩子存在的问题和交往技能的目标要求,选择或自编合适的教材进行故事、图片讲述、情景表演讲述、谈话等活动,提高幼儿在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认识。如:选择了传统教材《金色的房子》,通过这个活动,使幼儿知道了与同伴分享的重要性。创设各种情景活动,让幼儿感受正确和不正确的交往方法带来的不同感受。如:我为了让幼儿懂得玩具应一起分享,我让幼儿分别尝试当很想玩同伴的玩具,但同伴不给和同伴与自己一起玩的不同情感,从而使幼儿感受到,与同伴一起玩玩具是多么地高兴。我还通过设计一些典型的交往活动,让幼儿运用学到的交往技能和交往语言进行交往。如:请一组幼儿一起制作手工,但提供的工具较少,幼儿必须互相商量、协调等。这样,利用幼儿园日常的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交往的技能和友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五)家园同步促进交往发展

      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幼儿园单向进行的,需要得到家长的统一教育和配合,才能做到最好。

      1.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家长了解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加强家园双方的沟通,调动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家庭的教育潜能,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以家园共同教育的合力,形成幼儿持久的行为习惯。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及家长约谈等,将幼儿的情况作了分析,向家长汇报,从而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榜样作用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指导家长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带孩子走出家门,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和同伴、邻里进行交往。除了一般性的家长工作外,我们还进行“双休日家庭友好小组活动”。双休日家庭友好小组活动”是指3~5名住地邻近的幼儿组成的园外家庭活动小组。活动时,组内成员轮流做小主人邀请其他成员来家玩,而家长有意识指导自己的孩子学会待客,学习为同伴提供必须的玩具、活动器具、书籍等,并尝试如何做个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协调、解决活动中同伴的冲突。

      其实,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为了使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适应社会,学会与人友好地相处,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一)学习交往合作的语言至关重要

      友好的交流语言和商量的语言是交往合作开始的引子,因此,我们可创设利用一些情境让幼儿学习交往合作性的语言,如:“你好,我能和你一起玩吗?”“我们一起来做,你觉得怎么样?”“我来帮助你好吗?”合作性语言可以为幼儿交往合作行为做好铺垫,掌握了合作性的语言,幼儿的合作行为就会增强,交往合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要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不同的幼儿由于家庭环境、个人气质、社会环境等不同,其交往合作的水平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不能“一刀切”。对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孩子(包括大班和小班的孩子),都不可挫伤他们的自尊自信心,应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引导,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激励的成长环境,逐步提高对这些孩子的要求。可先让这些孩子站在一边看小朋友先活动,等熟悉了再加入到伙伴之中。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喜欢模仿是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是他们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幼儿的心灵世界里,老师是完善形象的代表,甚至是真理的化身,幼儿园是孩子真正走入社会的第一步。在生活中,教师是幼儿进行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教师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及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如果教师个性开朗,喜欢交往,与他人友好相处,幼儿就耳濡目染,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模仿教师的交往行为。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标签:;  ;  ;  ;  ;  ;  

论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