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从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中华民族论文,人文精神论文,高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已愈来愈引起教育界的关注。素质,即知识加能力,再加上能使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的品格——做人。素质教育所指的素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现代教育认为,高等教育不是狭窄的专业教育,而是素质教育。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人才质量的差别在于人的基本素质,其中文化素质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比专业知识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
“文化”是一种知识和智慧,也是一种涵养,一种气度,一种境界。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越宽,思维领域越广,文化因子越多,文化品味越高,他的精神生活才会愈充实,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才会越深刻,也才越有可能进入科学的前沿。美国白宫“研究和发展教育”专题小组在一份报告中说:“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专业领域内,通晓和熟悉艺术与人文学科,能促使优秀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也更加开阔。”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文艺家给他的启示比任何科学家更多。”他的结论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为此,他提出,应该造就更多的“科学的艺术家。”据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60%的人在艺术上有比较高的修养。我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梁思成、华罗庚、钱学森等,以及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在艺术方面都很有造诣。艺术无疑会丰富想象力,激发起敏锐的感受力,触发创造的契机。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塑造青年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有重要作用。人格是一个人特有的本质的存在状态,是人的精神形象。从文化角度看,人格又是文化的某种积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新形势,和全方位复杂的社会环境越来越迫切地呼唤健康人格。要求青年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人格适应,更要求在精神取向上对社会低俗文化和社会精神商品化的俯视和超越。文化素质教育要通过高品位的价值取向,把对社会的“奉献值”、“公益值”、“牺牲值”作为青年一代理想人格肯定的依据。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学生具备专业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修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其中包括: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品格,胸怀大志,热爱祖国,甘于奉献,乐于创新;适应大科学、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体系,放眼全球,团结协作,注重整体,善于综合,面向市场,自主创业;适应高科技产业化的基本素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兼通经营,富有潜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高科技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出英才的育人环境。对理工科学生,主要是进行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对文科学生主要是进行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提高文化素质入手,改变片面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也是意识形态纷争、文化冲突迭起的时代。目前高科技已经成为世界最活跃的生产力,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日益智力化,同时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将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高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正如“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报告所指出的:“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人类在21世纪能否再造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全面素质的提高。人类正迈向新的文明,这一文明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而且更表现在文化与伦理道德上,人类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现代社会发展证明,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比现在更为优裕的物质生活,但丰富的物质生活未必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相反,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是道德的沦丧,理想的泯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应该共同进步,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必须协调发展。
当代高科技发展迅速,但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我国高校注重专业教育,忽视文化系统教育,注重学生做学问,忽视引导学生作人。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知之甚少,了解祖国灿烂的古文化中优秀的诗词歌赋、精辟的哲理思想者更是鲜见,形成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偏见和知识结构上的严重缺陷,使部分学生产生了理想淡漠、急功近利、轻视道德、贪图享乐等不良倾向。现在世界上一些高度发达国家,虽然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精神生活衰落,社会面临许多危机。西方发达国家掌握高科技或生活在高科技社会中的人,往往由于素质上有缺陷,个性发展畸形,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人际关系淡漠冷酷。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科技奴隶”“智能强盗”。某些发达国家与日俱增的“社会病态”和“道德困惑”超前地昭示了精神贫乏的世界性趋势。日本博极堂生活总会研究所的一份《青年调查》表明,在日本青年中把追求金钱视为最高目标的占49.9%,而“精神的欲求与此相比黯然失色”。青年的挑战勇气与50岁的父辈、70岁的祖辈相比急剧下降。美国报刊称,90年代的美国青年是“漠不关心的一代”。某些学者认为,美国现行的教育,只是培养了一批“利欲熏心、精神颓废、道德沦丧而又技艺高超的野蛮人。”从全局看,西方青年政治走势茫然,“他们一切都想得到,但什么都不想干”。在高物质面前倒向享乐,在高技术面前滑向愚昧。
当代世界精神贫穷的突出病兆,受到国际有识之士普遍关注。1988年1月8日,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巴黎举行会议,会议宣言指出:“如果人类社会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当今世界,人类不能只到爱因斯坦、牛顿那里寻找智慧,这说明这些人类智慧大师已经在为当前的文化、道德、社会危机担忧。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日本学者认为,他们的高等教育是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即忽视了能力、道德、文化的教育。尽管世界各国在文化价值取向上有较大差异,但都在提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认为,自然科学最终只能提供知识,而不能提供智慧,而智慧是知识与判断的综合。为了取得智慧,理工科学生必须要有人文科学的协助。国际多领域专家提出,信念和意志是智能到位的核心要素。“高科技必须用高情感加以对抗”,“相对于物质要成立方地强化人们的信念强度。”在高物质、高技术条件下,人们的心理对物质的平衡系数为3∶1。它表明,面向未来,强化信念强度已被提到造就人才的首位。面对道德沦落和经济增长的二律背反,《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把对学生进行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八大目标中的重要内容,把帮助学生树立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规定为“学校最重要的职责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有价值的目标。”日本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目前,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中调整并加强了德育课程,在四个方面进行了德育内容的改革:一是注重对共同核心价值观的讲授;二是注重对社会规范和民族精神内容的选取;三是注重有关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技能训练;四是注重选择培养学生道德认知力的内容。因此,走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以培养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
提高文化素质,关键在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人文精神,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底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模式。我国5000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将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且具有深刻的感召力量和道德力量。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优良的道德传统,以及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都是教育青年学生的宝贵财富。在世纪之交之际,我们应使青年一代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满怀豪情迈向21世纪。19世纪是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奋斗的世纪。21世纪是中华民族振兴和腾飞的世纪。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住,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我们今天提倡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谨严礼貌、诚实守信、严已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文化、道德传统中找到其渊源。高校的人文教育要努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增设包括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内容的系列讲座,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纳入培养计划,继续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创文化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把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自信的民族传统与西方文化、高远的思想境界与社会生活、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专业体系、崇高的人生理想与宿命主义等问题置于一种哲学信念的对比,进行理性思考。充分发挥“启迪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人文教育特有功能,用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熏陶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从面向21世纪的要求出发,引导青年学生明确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文化积淀构筑起新时期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