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效应异国显灵——新加坡交易所诱惑——“中国羊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羊群论文,交易所论文,中国论文,异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条件
新加坡交易所两个市场都采用看似很简单的上市条件:在主板市场,公司达到25%的股份由至少1000名股东持有(公司市值超过3亿新元,可降到10%)的股份分布要求下,只要达到三个要求的任何一个要求,公司就可以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交易。这三个要求分别为:在过去三年,完成税前利润累计750万新元并且每年税前利润至少100万新元;过去1年或者2年累计完成1000万新元的税前利润;公司在上市之时,市值能够达到8000万新元。(新元和人民币的汇率通常在1元兑4.5新元左右)在新加坡的另外一个市场——SESDAQ市场,只要被承认公司具有发展潜力,同时公司的股权当中,有15%的股份或者50万股股票(较高者)由至少500名股东持有,公司便可以上市融资。
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上市条件。
“最大的好处在于这个市场的进入成本较低。”在上海南京西路一家酒店里,新加坡交易所总裁托马斯(ThomasA Kloet)先生似乎稍嫌语言魅力不够,让两片精心修剪过的小胡子轻轻抖动,加入说服中国企业到新加坡上市的战团。
托马斯带领的“说服”队伍中有新加坡交易所副总裁兼上市部主任陈锦轮先生以及新加坡一些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来中国的目的只有一个——吸引中国的中小企业到新加坡上市。
托马斯对于新加坡交易所吸引中国中小企业的优势非常清楚,他介绍说:在新加坡,由于70%的人口是华人,在文化氛围相近或者相同的情况之下,投资者对于公司运作和理念都能够轻易地接受。相比较欧美国家证券市场来讲,如果中国公司规模还不是足够大,欧美国家投资者不能足够认同的情况之下,筹集资金要比在新加坡运作的难度大得多。
托马斯的信心
托马斯认定新加坡对于中国中小企业会产生吸引力的原因,还来自于新加坡的一家投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一份研究。这份研究说,中国的中小企业经营者们都希望“获取资本市场的支持”。从中国的政策情况看,不久前出席“两会”的代表曾呼吁在对国内中小企业搞活的同时,还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力度的支持。
从中小企业情况看,在中国融资贷款方面,去年与中国工商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贷款户数就达21.8万户,占到工商银行全部法人贷款客户的95.5%。“这足以证明中国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非常强烈。”这份研究报告说。
“如果这些企业注意市场融资的渠道,完全可以在新加坡尝试融资,缓解自己的资金压力。”托马斯说。他们同时也希望中国的大型企业到新加坡去上市。只是“我们每次工作的重点不同,比如这次我们就是希望和中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建立上比较良好的沟通”。托马斯更希望这些到资本市场上融资的企业从自己的特点出发,考虑能否到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去上市。
对于美国市场、香港市场以及中国本土市场对于中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吸引力的竞争,托马斯的建议是:“尽管不同区域的证券市场对中国企业都有不小的吸引力,但每个市场都有各自运作的不同特点,作为企业来讲要综合考虑到各个证券市场不同的特点,然后对自己的融资计划进行安排。而且每个公司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所以自己融资的决定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针对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托马斯向中国中小企业抛出的新加坡绣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加坡有大批国内外的基金经理,大约有740人。“他们掌握的资金量是比较大的。”将托马斯带入中国的Ich captal(因特联企业咨询公司)谢建华小姐补充说,“在新加坡,参与证券市场的基金总额有2762亿新元。如何将这些资金‘招商引资’到国内中小企业的腰包里,这要看中国中小企业的本事了。”
如果说,这一数据对中国企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反过来对于托马斯无疑会有所压力。作为新加坡交易所的首席执行官,这部分资金所产生的压力是,如果新加坡没有良好的投资品种推出,这些投资者将会转移资金的投资,将会使新加坡证券市场相对剩余的投资资金流失到其他地区。这无疑是托马斯利用新加坡的优势来吸引国外企业到新加坡上市的信心指数提高了很多。他所愿意吸引的企业,不单是优良的中国中小企业。
“A股效应”
吸引托马斯选择中国的原因,不是上海外滩美丽的风景,而是去年在新加坡上市的两只股票比较优良的表现:这就是大众食品(People's Food)和联合食品(United Food)这两家中国公司分别在去年2月和3月在新加坡主板上市,上市发行价分别为0.45新元和0.315新元,两家公司上市之后一路攀升,在去年11月各自达到自己的最高价格1.18新元和0.77新元。
最让新加坡投资者难忘的是天津中新药业(Tianjin Zhong Xin)。这家中国国有企业于1997年6月直接在新加坡股市挂牌,每股发售价0.68美元(以当时汇率约0.97新元),交易首日上扬51.5%至1.03美元(当时约1.47新元);在2001年,它以每股10元人民币在中国公开售股,于上海A股市场挂牌交易首天就飙升180%至28元人民币(当时约6新元)。那时候,该股在新加坡闭市报0.75美元,即使以目前的汇率计算也只有1.36新元。不过,这家传统中药制造商自去年4月下旬至6月初便在新加坡股市节节攀高至1.06美元,其间涨幅达248%,由此带动了中国概念股热潮。“这种良好的市场表现,让新加坡投资者在今年对于中国概念股的投资热情依旧。”一位新加坡分析员介绍说。“在近段时间,中国概念股又开始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新加坡交易所对于中国中小企业印象非常良好,托马斯才开始他的第一次中国行。
而新加坡的一些本地上市公司,因为有中国业务,在去年中国允许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之后,掀起了新加坡的“A股效应”。新加坡一位分析员曾这样撰文评论。
比如如新加坡本地股冠捷科技(TPV)、适新企业(Seksun)、澳西奴集团(Aussino)等公司近几个月纷纷宣布将把旗下中国内地业务分拆出来,以寻求在中国A股市场挂牌交易。本地股市因此掀起“A股效应”,作出宣布或已展开行动的公司的股票一般都被投资者看好,在有关消息传出后经历至少一轮的显著涨势。
“新加坡出现A股效应,理由很简单。”新加坡分析员说,“因为中国加入了世贸,象征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将包括股市在内。”目前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相关企业,有广州越秀、亚细亚陶瓷、亚洲创建、中翔路桥、蛇口招商港务、中航油、上海联合水泥等。
另外一种不太明朗的理由,假如中国政府实施QDII制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加坡自然同样希望能够引入中国资金投资新加坡市场。这是上海一位研究人员的推断。
然而,这仅是二级市场方面的理由。
机构加压
另一方面的理由来源于新加坡《联合早报》关于新加坡投行界的信息。据报道,新加坡及东南亚市场的投资银行生意量近年有所下降,致使外资证券银行近期陆续缩减在新加坡的业务,将亚洲的业务重点转移到中国和北亚市场,比如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公司。
雷曼兄弟目前在新加坡的业务转变为主要由香港公司负责,并在新加坡裁退多少雇员。与雷曼兄弟一样,两家国际著名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Sachs)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也在相隔不久的时间内宣布,计划削减新加坡投资银行业务与员工。高盛计划裁减新加坡分公司2/3的员工,并把新加坡主管的亚洲有关业务集中到香港进行。
而在此同时,由于目前大部分的投资银行业务来自中国和其他北亚经济体,促使一些投资银行在北亚市场的吸引下,决定将亚洲的业务重心转移到北部。
此前传出中国企业对于新加坡在国际市场当中一种职能的认同,这对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来讲,无疑是承接业务的一个大好时机。因为新加坡已经成为中资企业将产品引入东南亚市场的最佳窗口,如春兰集团、南洋五矿、飞跃缝纫机集团等,都以新加坡为基地,逐步进军周边国家的市场。“这也是新加坡吸引中国企业的原因。”新加坡大华银行的一位专家说,“中国历来有羊群效应,只要部分企业看重一个市场,并利用这个市场产生比较良好的利润,其他企业就会蜂拥而至。”这些与交易所交往甚密的中介机构,无疑对于新加坡交易所有很强的影响力。
所以,托马斯才到中国,向国内中小企业扇动自己漂亮的小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