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红星 湖北省巴东县茶店民族中学 444315
在多数初中学生心目中,思想品德学科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厌学的现象。怎样才能扭转这一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呢?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实施“快乐学习”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兴趣培养方略:
一、变“空洞宽泛”为“实践生活”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许多学生对他们身边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把他们想学的、爱学的内容搬进课堂,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好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学习“学会合理消费”这一框时,我把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世界金融危机的由来向学生作了详细的介绍。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同学们的日常消费是怎么做的?应注意什么?有的同学说:“我有多少钱,就买多少东西。”有的同学说:“我在食堂就餐时,把吃不了的饭菜随手就倒掉了。”也有同学说:“我在购物时,会选择一些绿色环保的商品。”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点拨,得出结论:消费时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选择绿色环保商品,同时不忘节俭,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合理消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二、变“被动接受”为“自主体验”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各种形式直接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时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我所遇到的新鲜事”,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第一次接触就建立在了一个自由的氛围中,使学生感受到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了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变“冷漠裁判”为“热情激励”
新课程评价理念倡导发展性评价,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萌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热情。如在学习“人生自强少年始”这一框时,我引入了“全国十佳少年”小涛的事例,在研究“小涛忍受疾病痛苦,却在各方面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靠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一名男生说:“他为了不耽误妈妈上班,自己给自己打针,说明他很坚强;同时,从他遇到这么多困难和不幸,学习成绩依旧名列前茅,说明他具有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我及时评价:“你回答得非常全面,从你刚才激动的话语中,我相信你也被小涛的自强精神所感染了。”这样的评价语言既肯定了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又渗透了人文品质的塑造。这样,学生乐于思考,敢于发言,课堂就能真正地“活”起来,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了。
总之,“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个性、创造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好学乐学,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论文作者:易红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学生论文; 这一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学说论文; 如在论文; 兴趣论文; 评价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