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先行者——厦门:文明城市源于文明市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行者论文,文明城市论文,市民论文,文明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厦门市刚刚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市长张昌平对记者说,是全体市民为厦门赢得了荣誉。
市民支持率超过95%
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7大项目119个指标中涉及普通市民的内容不少,如“公共场所道德”“市民交通行为”“人际互助”“见义勇为”等指标,测评的就是市民的参与情况。
没有文明的市民,哪来文明的城市?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吴凤章认为,最能展现城市魅力的名片是“良好的市民素质”,因此,2003年11月,厦门市确立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时,就把群众定位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体,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创建过程中,《厦门日报》向市民发出倡议:如果你在公共汽车上为老人主动让一次座,或在马路边为刚到厦门的外地人热情地指一次路;甚至是你每周坚持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也都能为厦门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加分!
厦门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对全市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分别接近100%和达到95%以上;仅今年以来市民通过市长专线电话等渠道向政府提出的有关意见建议就达到3万多条,许多意见为政府所采纳。
家庭暴力投诉率每万户仅为1起
以人为本,培育和塑造“开明、守信、开拓、竞争、奉献”为核心理念的特区精神,厦门在创建过程中着眼于不断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500多所市民文明学校常年开课,36个窗口行业、121个示范点投身“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20万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扶贫济困、扶孤助残,文明的种子在厦门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厦门市专门成立的来厦务工人员培训中心,已先后培训外来务工人员超过160万人次,帮助他们在这里更好地工作、更文明地生活。
长年以来,厦门致力于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并先后摘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诸多桂冠。而每一次创建过程,都使市民经受一次文明历练,使厦门人的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厦门市每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1100多人。
在厦门市金山社区中心花园的一块巨石上,“和谐”两字遒劲有力,这是北京一位年逾80岁的书法家留下的切身感受,也是对厦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据统计,2004年厦门虐待和不赡养老人发生率仅0.46起/万户,家庭暴力投诉率1起/万户,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事件投诉率0.67起/万户,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在这里得到较好的维护。
人人创造文明人人分享文明
厦门大学数学系退休教授胡南桦曾发现厦门机场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写信给市长和机场领导提意见,没想到他所提意见迅速得到整改,他本人也随即被聘请担任机场社会监督员。如今胡南桦常常骑着自行车在厦门环岛路等地溜达,将沿途发现的市容市貌等问题向有关单位反映。“看到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所提出的意见,能够对城市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从此走上了‘管闲事’之路。”胡南桦说。
去年5月,厦门思明区嘉莲街道莲花五村警务室的黄隆瑚提出“应在社区建立捐赠物品交流站——超市”,莲北社区居民姜杰娥提议建立“爱心驿站”,以便在捐赠者和困难群众之间搭建一个无需“面对面”的帮扶平台。根据这两个建议,思明区先后开设了11家“爱心超市”,使一股股爱的暖流汇聚成河。据统计,至今年9月底思明区共有200多个单位、11980个家庭向“爱心超市”捐赠122000多件各类物品,价值276万元。
群众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和受益者。正是根植于群众的深土厚壤,激发出群众的无穷智慧,厦门的文明之树才得以在家庭、社区、社会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带给人们更多的和谐、更多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