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人才论文_李峰

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人才论文_李峰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阜山镇周家庄子学校 265400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师越来越注重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在传授初中化学课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蕴含德育思想的因素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来,提高化学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德育渗透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是学校利用各学科教学给学生完成政治、思想、道德与内心品质的教育,此项教育活动不但有利于教学变革,也有利于教学品质与教学效率的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所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效果,渗入德育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成分。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不仅要给学生讲授科学文化理论,提升其知识水平,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水平。

一、通过初中化学课堂培育学生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利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核心的学科,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如:在学习原子的结构的时候,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讲无机物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任何一个化学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识决定的,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推翻“水变成油”、“点石成金”等伪科学。

二、通过初中化学课堂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化学课的知识很丰富,然而其不像思想品德那般直接,它需借助“化学”的方式来传递爱国情怀。比如,在上化学课讲到我国的一些匮乏能源时,可把我国发布相关统计信息的原因告知学生,综合课本理论,变成习题,使学生完成化学分析、练习,能够对能源危机有大致认识。在说到水的构成、水的净化等相关内容时,可说明水在我国较为缺乏,我国属于中度缺水国,另外,各地区的水分布差异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污染状况,进而培育学生节约用水的观念与保护水资源的爱国情怀。在学习H2、CO、CH4的化学属性时,综合化学和能源的关系,尤其是“绿色能源”,探究H2用作氢能源的优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CO用作能源会给空气造成污染,CH4用作能源对我国农村地区的能源供给、环境保护、农作物化肥的处理都有着重大意义。关于我国能源缺乏的状况,对学生进行潜在的节约资源、开发使用新能源等国情教育。

三、通过初中化学课堂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前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例如引发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都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利用日常教学,将形成这类环境问题的“来源”讲解给学生,使其明白通过自身的努力,利用学习微量元素,了解铅、汞、镉是有害的元素,再利用介绍惊动世界的“水俣病”,使他们认识到回收废旧电池等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面临着两个主要的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失去平衡;二是由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引发洪水、大气污染、江河污染、地表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所以上化学课时老师可以综合课程计划中的一些环保知识。例如,盲目地应用与不合理实施化肥,导致大量的水体富营养化,未被利用的成分经过吸入与侵入等方法流到空气中,使环境遭到污染。推行合理的耕作体制,降低化肥的使用量,提高有机肥的比重等,都属于降低农业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而过度燃烧煤、石油、天然气释放的有害气体,会给金属材料与大理石雕塑等建筑物带来严重的腐蚀,需加强有关方面的保护。

四、通过初中化学课堂培育学生的科学观与价值观

化学是一门关键的、实效性与创造性的学科。怎样让学生学以致用是老师在教育工作中需特别注意的细节。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因为很多学生不假思索,产生了盲从的错误学习方式。比如:氢气的燃烧实验中,许多学生实验后都写道“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事实上实验中学生观看到的不是这样。当提问学生:“你们真的看到的是淡蓝色火焰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为何要如此写呢?回答说书上这么写的。为了教育学生,老师可以告知学生必须尊重科学事实,如实将自己观看的现象记录好,之后再进一步解释课本中所说的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的缘由。人生观、价值观是保证学生成才的重要内容。例如,课堂中老师可以谈谈诺贝尔制造硝化甘油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学会坚强和持之以恒的品质。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初中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在开展德育方面有着其特有的优势。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化学实验的魅力、化学现象的美丽以及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学科的发展史等,对学生开展德育。同时,在德育中,也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真知的欲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明 高中化学渗透创新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2013。

[2]洪燕君 试论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12。

[3]余琦 “德美一体”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论文作者:李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人才论文_李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