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微课程的创新应用探赜论文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微课程的创新应用探赜论文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微课程的创新应用探赜

王超奇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 要: 微课程是一种支持移动化学习的形式,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有显著的效果。文章分析微课程以及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特征,研究如何在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创新应用微课程,促使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微课程;创新应用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程学习逐渐受到欢迎。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随时学习,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个性化模式进行学习。个性化教育是当代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标志,我国相关教育条例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方式。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性地开展微课教学,贯彻落实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本文在分析微课程的特点及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上,对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微课程的创新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微课程创新应用的理论基础

1.微型学习的主要特征

微型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微型媒体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方式。微型学习可以依靠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学习内容的相互交流,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能够体现学生的主观性。相较于传统学习方式,微型学习更强调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学习内容虽然不多,但都是精华,有一定的知识单元与模块,学习者可以以移动终端为载体进行学习,如智能手机。微型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区别如下:在学习载体上,微型学习是利用各类移动终端,而传统学习是以书本为载体、以黑板为媒介;在学习内容上,微型学习的学习者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自由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传统学习是以指定的教材内容为主;在学习时间上,微型学习的学习者可以自由安排,而传统学习的学习者必须进行集中学习,受时间的限制;在学习方式上,微型学习方式多种多样,而传统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在学习地点上,微型学习不受限制,而传统学习必须在教室内进行。在微型学习中,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兴趣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学习地点进行自由选择,还可以通过媒体设备轻松自由地学习,从而获得一种娱乐性的学习体验。这种个性化的教育,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开放自由的学习体验为微型学习印上了个性化标签,也为微课程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条件。

于是乎,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天南地北寻鲤活动遍地开花,集中轰炸。于是乎,高校锦鲤、品牌锦鲤、地方锦鲤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要么是美容仪、营养素、包包、鞋子那些老少皆宜的东西,要么是某地方提供各种免费的吃喝玩乐,铜臭味太重太浓,充满了庸俗低俗,竟然很多人说臭得人神清气爽、俗得人醍醐灌顶,二脉打通了,我们给你点不俗的。

2.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

有学者研究表明,人类具有多元智能,如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内省智能等。这些智能以一种整合的方式存在,并且彼此相互独立。而个性化教育,其核心是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从某种角度看,个体的独特性就是人具有多元智能的具体体现。同时,大学阶段是个性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及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大学开展个性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是具有理论基础的。

二、微课程的概念及特征

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微课程以教学视频为主体,其内容主要是围绕某些知识点所展开的教学活动的有效整合。设计微课程时,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有限,教师通常是根据实际状况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制成片段,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开展个性化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竹林是以生产竹材、竹笋及其他竹副产品等为目的的林木资源资产。竹林资源资产一般分为三类:(1)未投产新造竹林。该类竹林刚造林成功,尚未投产,成本明确。(2)投产年龄结构不合理竹林。由于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该阶段的竹林产竹量和产笋量波动较大,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才能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大小年竹林和花年竹林。(3)投产年龄结构合理竹林。该阶段竹林产竹量和产笋量都较为稳定。

2.微课程的特征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主要采用固定的教育模式,对个性化教育关注较少。当前,传统的教学资源和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个性化教育强调的是让教育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育,要让教育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教育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机会。虽然以往的教育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个性化教育往往不好落实。而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程的出现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条件。大学时代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活跃时期,高校对大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更具可行性。因此,将微课程与大学生个性化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对促进大学生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微课程与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有效结合

首先,微课程资源具有整体性。传统课程以教案课件及有代表性的习题为主,微课程以微型视频案例为主,内容少而精,所承载的信息整体性较强。其次,微课程更加微型化。与大学课堂实录视频相比,微课程的微视频案例一般只有几十兆,传播效率较高。再次,微课程实效性较强。微课程的目标通常都设定得较为明确,都是围绕教学重难点而精心设计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实效性较强。最后,微课程支持移动学习。微课程支持在移动终端进行在线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微课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从学习内容上看,丰富的在线微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对微课程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推荐微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完成个性化学习。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以下两种选择:第一,选择教师推荐的微课程资源。第二,以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规划。其次,教师应安排少量的课上测评,以检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效果,并通过讨论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微课程个性化学习中的经验,并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

五、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微课程的创新应用

1.微课程在大学生民主性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大学生民主性教育主要侧重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因此,营造公平、民主、自由交流的氛围十分重要。首先,教师可以运用网络工具建立一定的学习圈,如微信群,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其次,微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教师可以搭建好具有主体性的问题框架,并根据需求将微课程资源上传至平台,供学生下载。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圈组织学生讨论与合作,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引导。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在学习圈的交流分享进行分析,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形成微课程的实践反思。

2.微课程在大学生选择性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有两个任务,一是开发大学生的潜在个性,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有见解的人,二是为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供客观环境及物质条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可以分为民主性教育、选择性教育及自主性教育。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已经较为成熟,有自己的见解,因此进行大学生民主性教育时,微课程应该重视师生间的感情分享。进行大学生选择性教育时,应该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选择的主动权,即学生拥有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的权利。进行大学生自主性教育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微课程在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的创新应用,也应该从这三方面切入。

3.微课程在大学生自主性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大学生的自主性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教师应准备含有问题的微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自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应该提前准备好答疑型微课程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通过在线自学实时参与到师生讨论中。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相互评价完善自我认知。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及跟进程度进行总结,反思微课程教学实践对学生个性化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六、结束语

总之,微课程在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形中拓展了大学教育资源。在微课程学习背景下,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主持的课程,有利于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微课程在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可以从民主性教育、选择性教育及自主性教育这三个方面切入,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扩招学生急剧增多,新专业竞相上马,加之独立学院的设置,第二学位的辅修,在职人员培训工作的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导致师生比大大下降,教师配置严重不足。一些教师仅普通本科生的教学周时数就超过30节,20节左右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些刚上讲台的新教师就同时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自嘲“沦为教学机器”,教学没有激情,“变麻木了”。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自然就没有兴趣和精力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有些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吃透教学内容,只好照本宣科,甚至借用他人的课件来讲课。有的老师一学期在教学之余要指导40多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论文连完整地看一遍的时间都没有,何谈精细指导。

参考文献:

[1]杨柳.微课程在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辽宁教育,2015(05).

[2]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03).

[3]沈卉卉.大数据时代微课程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培养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6(01).

[4]左毅,别祖杰.高校“微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中图分类号: G641;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3561(2019)32-0006-02

作者简介: 王超奇(1978-),男,内蒙古通辽人,研究生,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从事前列腺癌分子机制研究。

标签:;  ;  ;  ;  ;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微课程的创新应用探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