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_普涛

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_普涛

云南鑫田环境分析测试有限公司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为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但是随之引发环境问题日也变得日益严重,全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恶劣。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社会经济进步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用型人才是院校主要培养目标,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本文从实验教学、教学实习与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实践、创新性科研实践等方面阐述了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

关键词: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引言

创新能力,即发现,创造,创造新事物,新理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能力,同时也是知识更新和适应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创新人才的体现和落实。20世纪末,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我国高校开展了“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开展了一系列重点研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进步的巨大动力。特别是加入WT0后,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学生的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高校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实验教学

1.1模拟实验和现场实验

通过增加现场实验次数,增强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操作:从室内模拟实验到实际环境,学生分成几组,分布在不同的地点;每个现场都有一批学生,进行平行抽样和测试,研究实际环境问题;学生全面系统地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老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实验中问题的根源。

1.2单一实验和综合实验

过去,实验通常是为了模拟实验室的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但是由于实际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仅仅通过基础实验室模拟实验对学生进行培训,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更高水平的实验平台进行现场实验。

1.3技能培训和独立实验设计

基本技能训练一般需要指导教师提供详细的实验方案,学生根据实验计划要求严格进行操作,实现预期的实验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环节,开设环境科学实验室,建立严格的操作系统和监督管理机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和实施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4实验报告和课堂讨论

实验报告是整个实验的总结。但是,由于实验的个性化和分散性,加之相关信息的不完整性,学生在完成实验后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实验的目的、实验结果,从而不能有效完成任务。要进行环境科学实验,需要改革内容和报告方式,为实验结果的讨论提供条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讨论,然后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完成实验报告,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1.5分级和制度创新

人性化实践教学分级制度是学生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充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践能力评估主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现场操作适应性,以及高效,有序,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使用知识的能力评估主要体现在综合实验的规划,实施,参与和讨论,实验结果的能力等方面;整体素质评估主要集中在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2教学实习与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

2.1教学实践、生产实习

教学实践、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学会运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开展基础技能培训的重要途径。

2.1实习安排

在大二的第二年,在培训计划和课程大纲中明确小时以及实习要求和考核办法。实习场所包括各种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大型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政府环保部门等实践教学基地。

2.2.生产实习

学生在完成“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等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后实施综合实习。实习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环保部门,科研院所或在我校开展科研实习。

2.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以环境行为和环境绩效良好的科研院所,企业集团和社会组织为基础,以双赢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通过有效的科研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机会拓宽视野。通过与经验丰富的环境技术人员的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流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和自身的不足,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提高综合素质。

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了解自身条件,增强才干,贡献社会,坚持不懈,培养自己的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积极的作用。环境科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应与专业培养计划有机结合,按照学校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专业特点,学生成长阶段和认知规律实施分类教育。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社会实践时数,制定相应的规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工作,科技学术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等。

4创新性科研实践

创新研究实践是培养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SRTP)和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创造机会进入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科研小组。双向选择辅导系统意味着只有优秀的学生才会被教师选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优秀的教师将被学生选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2-3年的培训,学生毕业之后就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另外,建立大学生科技培训计划(SRTP),让更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并组织实施科研项目完成,提高科研技能和水平。最后,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创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反映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学校实践教学水平。抓好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验研究,写作随笔,论文答辩等,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卢素锦,侯传莹,周燕平,等.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2):27-27.

[2]赵晟,曾玉华,金卫红,等.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231-232.

论文作者:普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_普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