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土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_乡土文学论文

论乡土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_乡土文学论文

乡土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土文学论文,史上论文,地位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鲁迅创始的。在鲁迅带动下出现了一批“乡土文学”作家,如王鲁彦、许杰、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蹇先艾、黎锦明、王任叔、徐玉诺、叶绍钧、潘谟华、 废名等小说作家。 鲁迅在1935年所写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导言,首先提出了“乡土文学”的概念:“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写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家。”上列作家大多是在北京写故乡的,不在北京的也是在外地写家乡的。当时的家乡处在旧中国悲惨的境况下,使这些乡土文学作品大都“只隐现着乡愁”,并且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写出了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但又不是为了炫耀“异域情调”,而是同时代特征、人物塑造紧密相连的。这种突出的文学现象形成了被文学史家称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个流派——乡土文学流派”(严家炎)。

从“问题小说”发展到“乡土文学”,是五四时期到20年代后期文学创作的重大提高与发展。“问题小说”提出了许多社会问题,但其艺术描写和对问题的回答往往比较空洞。而鲁迅的小说则一枝独秀,以他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小说《孔乙己》、《药》、《故乡》、《社戏》、《阿Q正传》、《风波》、《离婚》、 《祝福》等名篇开拓了中国乡土文学的新天地。张定璜在《鲁迅先生》一文中说:“他的作品满熏着中国的土气,他可以说是眼前我们惟一的乡土艺术家。”

鲁迅乡土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只使20年代乡土文学创作形成潮流,而且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乡土文学始终兴旺发达,出现了艺术成就很高的乡土文学作家,如沈从文、萧红、吴组缃、沙汀、赵树理、孙犁、马烽、汪曾祺、刘绍棠、高晓声、贾平凹等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而乡土文学的作品则更多,如茅盾的《春蚕》、叶紫的《丰收》、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以及藏族扎西达娃、鄂温克族乌热尔图的一些作品。在台湾也出现过乡土文学的创作热潮,猛烈冲击了现代主义。

纵观八十年的文学发展历程,乡土文学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这是历史的事实,也是艺术的根本规律所决定的。

首先,我们看到的一个显著的事实就是乡土文学中的杰作代表了现代文学史上最高的艺术水平。鲁迅以故乡绍兴为题材的乡土小说,塑造了那么多深刻动人的典型人物形象,从孔乙己、阿Q、闰土到水生、 爱姑、祥林嫂,其艺术成就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后来沈从文、萧红、老舍、沙汀、赵树理、孙犁、汪曾祺、刘绍棠、贾平凹等人最著名的杰作,都是乡土文学,其艺术水平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中,也都是属于一流的。乡土文学作品的杰出的艺术成就,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根本的艺术规律使然。

流行的一种文艺理论认为,文艺的基本特性是“形象性”,而现实主义则是以形象反映现实社会。这种理论忽视了艺术最主要的东西,只注意了艺术的形式特点而忽视了艺术内容——感情。从根本上说,作家反映现实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机械反映,而是为了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形象的创造只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是为交流感情服务的。文艺作为一种交流感情的工具,才是它最根本的特点。所以,艺术性的高低固然与艺术形象的塑造技巧有关,但更重要的却在它的感情的质量(美感高度、深度、强度和广度),其最重要的标志是它艺术感染力之大小。

为什么乡土文学的艺术性高呢?其原因正是由于它的创作符合了这条艺术的根本规律。乡土文学的题材,是自己的故乡。作者从小就生活在那里,对它的感情最深厚,生活积累(感情积累)最丰富。又经过一定时期的酝酿,在异地刻骨铭心地思念故乡、朝思暮想地回忆故乡景物,也就更加动情。这种对故乡的回忆愈久愈深,在不断的回忆中,感情就不断强化、加深。通过和异地生活的比较,更能发现与捕捉故乡生活的特点。所以乡土文学创作就可以写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这正是优秀作品乃至伟大作品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乡土文学特别重视描写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这是它的又一个巨大特色和艺术优势。

生活总是以独特的民俗形式、以个性体现其共性的。如果深入观察、仔细思考某一风俗的特点,就会看到每一种风俗,哪怕是极其普通的生活习俗如衣、食、住、行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各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作与生活中集体创造的结晶,体现了民众的心理和世界观的特点,与整个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中国食俗“五味调和百味香”,就体现了中国人的“中和”思想,“和而不同”是先秦哲人提出的重要命题,带着“多样统一”的辩证色彩。又如陕西一些地方农村流行的青蛙兜肚,则可能与女娲崇拜和远古蛙图腾有关。由此可见,许多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往往非常丰富,需要真正扎根乡土、深入了解它们,才能在作品中作深入的发掘和生动感人的描写。

现当代的乡土文学作家,包括当代寻根文学作家在内,由于重视对乡土民俗的描写,因此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文化深度和艺术品位,反映社会心理往往比较细致而深入。鲁迅通过小酒馆的食俗与落魄文人的悲惨遭遇与众人的心理,通过“人血馒头治痨病”写民众的愚昧与革命者的孤立,通过民间社戏写乡土儿童的欢乐,通过辛亥革命时期剪辫子的民俗描写,淋漓尽致地写出当时各种人对革命的心态。《故乡》一篇更是处处写故乡的民俗,如乌篷船、拜望亲戚的交往民俗,家族“大祭祀值年”的民俗,雇工民俗(长年、短工、忙月等等),生育民俗(如何给小孩起名字,和阴阳五行有什么关系,农村儿童的游戏民俗),生产民俗(沙地种瓜守夜防獾、渔业生产民俗)以及吸烟的民俗等等。 《阿Q正传》中的乡土民俗描写更多,开始关于如何起名字就充满民俗趣味,是鲁迅学术研究的成果,名讳乃至“姓讳”不认穷亲族:“你怎么配姓赵?”等等,写尽了旧时代的人情世态。赌博的民俗写阿Q 的各种遭遇和心态,细致入微。城乡赌具的不同,农村赌博的细节具有民俗史的价值。对雇工民俗的描写(短工的待遇、工作与生活情形)、对各种骂人话(如“儿子打老子”、“畜牲”、“虫豸”、“毛虫”、“癞皮狗”、“假洋鬼子”、“哭丧棒”、“秃儿”、“断子绝孙”、“忘八蛋”、“妈妈的”等等)都有细致的描写与解释,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现有直接的关系。《社戏》中的乡情更浓,而《祝福》则以新年民俗为标题,由年终祝福写起,写祭祖民俗的种种心态、信仰民俗与人物命运的巨大联系,使整个作品完全沉浸在民俗氛围之中,如果对民俗了解不深,是无法写出如此深刻的作品的。旧礼教吃人正是通过迎福祭祖、捐门槛、地狱传说、买卖婚姻等民俗细节体现出来的。鲁迅作品高度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正得益于民俗描写。

沈从文对湘西民俗的描写也是其作品最精彩、最吸引人之处。这也是沈从文作品的最大特色之所在。他明确地说他是学鲁迅的:“由于鲁迅先生起始以乡村回忆做题材的小说,正受广大读者欢迎,我的用笔,因之获得不少的勇气与信心。”(《小说集·题记》)京派小说的其他重要作家如废名、汪曾祺、老舍,社会分析派小说的代表作茅盾的《春蚕》、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与《黄昏》、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艾芜的《故乡》,都是非常重视民俗描写的,这些优秀作品都是乡土文学。

“山药蛋派”小说更是乡土文学的新发展,不只在语言风格上乡土味更浓,在乡土民俗描写上也更加深入。如《小二黑结婚》即以农村婚俗为主线,兼及信仰民俗(占卜、下神)、外号民俗,写新旧民俗的变化与各种人物的心态。《李有才板话》写农村口头创作的民俗可以看成是民间歌谣创作的立体描写之作,民俗色彩很浓。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束为的《红契》等等也注意写各种民俗,“荷花淀派”的孙犁及由此派脱胎而出的刘绍棠、贾平凹等人更是重视风土民俗描写的。《荷花淀》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写了白洋淀多种民俗,如编苇席的生产民俗、衣饰民俗、告别习俗、军队生活习俗,妇女生活的新民俗等等,这是写新的生活、新的民俗,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后起之秀刘绍棠、贾平凹等正是沿着这个路子,开始他们的小说创作的。

《刘绍棠中学时代小说选》中第一篇作品《一顶轿子》就以婚俗为题材,写新旧婚俗的变化,虽然简单一点,但说明他从创作的起始就注意了民俗描写,正是继承了鲁迅等老一辈乡土文学作家们的优秀传统的。此后,他始终坚持乡土文学创作,自觉地扎根乡土,生活在故乡民俗之中,所以在小说中随处都描写了京东水乡的各种风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刘绍棠的乡土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到京东乡镇民俗的各个方面。他的《京门脸子》、《蒲柳人家》、《敬柳亭说书》、《渔火》、《草莽》、《鱼菱风景》、《烟村四五家》等作品,正以生动感人的民俗描写显示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贾平凹的小说从写商州农村的新生活新人物起步,其最吸引人的地方仍然是那些生动的乡土民俗描写。此外如高晓声及其他寻根小说作家的作品也有写民俗风情的名篇,不是猎奇也不是编造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使读者透过艺术的棱镜看到各地五彩缤纷的新旧民俗。汪曾祺在《中国寻根小说选》的序文中说:

“寻根小说十分注意对风俗的描写,几乎无一例外。风俗是一种文化,或者可以说是某种文化的集中表现。我们对日本民族性格的了解,是从他们的节日歌舞中获得的。看了泼水节,才知道傣族少女的性格是多么开朗,多么珍爱易于消逝的青春。曾见一篇评论说某人的小说只具有民俗学价值,没有艺术价值。我有些迷惑了。对风俗的描写,本身就是有艺术价值的。除非这种描写不精确、不生动。当然,寻根文学是小说,不是风土志或民俗志。寻根小说写的是人,是在某种特定风俗的雨露中生活的人。”

这是很有见地的内行话,真实而生动的民俗描写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很强的学术价值。真正能达到这样水平的作品是不多的。有些寻根文学作品就有猎奇和凭空编造奇风怪俗的成分,是够不上乡土文学的标准的。纯正的乡土文学是高度现实主义的写实之作,鲁迅的传统是它的生命线。乡土文学之所以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始终占有崇高的地位,正是由于它们的杰作既是第一流的精美艺术品,又是对现当代社会历史、人民生活、心理的真实写照,是现当代中国的“风俗史”。

风俗的本质是生活美,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乡土风情民俗,必然表现了社会生活的美与人民的精神美。鲁迅在给木刻家罗清桢的信中谈到民俗题材的这种特点,希望他取材家乡的风景、动植物和风俗作为版画的题材,认为风俗画不仅“增加画的美和力”,而且“还于学术上也有益处”。

正因为乡土文学表现了人民的生活美——乡土民俗风情,表现了作家对故乡、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具有悠长的艺术生命力。我们看到,许多浮光掠影地反映生活,空洞抽象地图解生活或凭空想象粉饰生活的不少作品,早已被历史淘汰,而真实地反映民俗风情的乡土文学作品却常看常新,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标签:;  ;  ;  ;  ;  ;  ;  ;  ;  ;  ;  ;  

论乡土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_乡土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