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论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摘 要]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日常生活异化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阐明了资本关系必然导致劳动资料与劳动的分离,劳动资料与劳动的分离进一步导致生活资料与生活的分离。日常生活资料与劳动的分离是工人日常生活异化的直接原因,资本关系则是日常生活异化的根本原因。工人日常生活条件的有限改善并不能改变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因而也不可能改变日常生活异化的本质规定。要克服日常生活异化,必须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关键词]马克思;日常生活异化;资本;雇佣劳动

使人“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1] 287,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宗旨。为此,马克思毕生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的生活。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他以大量篇幅描述了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揭示出工人阶级的生活本质是异化生活,由此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生活批判理论。这一理论与劳动异化理论、消费异化理论一起,构成了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具体内容。《资本论》及其手稿所描述的工人阶级的生活既包括劳动生活,也包括日常生活,因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成为马克思生活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

一、资本主义条件下日常生活的异化及其表现

日常生活一般是指与维持人的生命延续、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相关联的活动,包括吃、住、娱乐、休闲等。而日常生活的异化,根据《资本论》中的观点,实质是指物质生活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导致物质生活资料对劳动者日常生活的统治和支配。日常生活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反映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其有多种表现形式。

第一,日常生活资料的异化。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经写道:“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2] 47~48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劳动产品的异化。从劳动的一般意义上说,劳动产品是人生产出来满足人自身需要的东西,劳动产品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对象化、外化,它体现着、表征着人的本质力量。所以,有人直接把自由自觉的劳动看成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产品却不归生产工人所有,而归资本所有,并成为进一步剥削工人、压迫工人的外在力量。劳动产品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因而劳动产品的异化就包含着日常生活资料的异化。日常生活资料异化而成的那个“异己的对象”、“异己的对象世界”并且统治着这个“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其实就是资本,因而生活资料的异化实质就是生活资料异化为资本物。

马克思指出:“工人自身出卖的而又总是获得等价物补偿的东西,就是劳动能力本身,是一定的价值,它的量可能在一个较大的或者较小的范围内波动,但是,按照概念来说总是可以归结为维持劳动能力本身即工人能够作为工人继续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 125 这就是说,工人出卖劳动力所获得的价值,从“概念来说”,等于维护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价值,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价值等于维持工人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由于生活资料的资本化,资本家掌握了支配生活资料的权力,同时也掌握了支配工人的权力。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工具、材料、生活资料,在工人面前表现为异己的、独立的、反过来把活劳动当作保存并增加自身的条件(工具、材料、生活资料,这些条件之所以交给劳动,只是为了吸收更多的劳动)的权力。”[3] 125 从劳动的一般意义上说,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物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人为了人自身的生活、生产创造出来的,因而日常生活资料的所有权和消费权本应归劳动者自己所有。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关系却被颠倒了过来——生活资料的生产者或创造者不直接拥有生活资料,也不能直接消费生活资料。生活资料作为商品归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及劳动力的购买者也就是资本所拥有。所以,生活资料在资本那里也成了资本的构成部分,成了资本所有者进一步剥削劳动者的新增资本。这种情形就是生活资料的资本化。

生活资料的资本化,对于劳动者来说,意味着日常生活资料不再是“为我的存在”,而是“为他的存在”,亦即为资本的存在。所谓为资本的存在,就是作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或再生产,作为劳动力商品而被消费或使用。劳动力商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是直接满足资本需要的,是供资本消费其使用价值的。劳动力商品的生产或再生产就是日常生活资料的消费,而劳动力商品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所以,作为劳动力所有者的工人,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不是“为我的存在”,而是“为他的存在”,也就是日常生活资料的“异在”。这里所说的“他在”并不是与“我”“你”不同的“他人”,而是凝结了人的关系而又在人之外的物。因为工人在生产领域就是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被消费或使用的。而“异在”也不仅仅是异于己的存在,还是统治自己的外在存在或神秘力量。所以,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把它本身的现实性变成自为的存在,而是把它变成单纯为他的存在,因而也是变成单纯的他在,或同自身相对立的他物的存在。”[4] 445

根据长三角地区危险品道路运输的发展实际,应尽可能的规避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的发生,要将完善监管体系作为基础保障;通过加强市场管理,严格审核企业资质,环节危险品道路运输行业的小、散、差的乱象,整顿行业市场环境;在危险品道路运输中引入卫星定位系统、无线射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普及危险品专用车辆的应用,健全应急救援机制装备体系;最关键的还需要通过政策鼓励,有目的的通过开展培训和讲座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日常生活资料的资本化导致日常生活资料进一步异化为资本权力,这种资本权力又会反过来支配劳动、统治劳动。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商品就是商品所有者的权力,商品所有者的口袋里就装着这种权力。日常生活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完全商品化了,只有资本家才完全拥有商品(消费者只是通过支付价值或价格而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费权),因而日常生活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变成了资本所有者统治劳动的权力。资本家的口袋里装着这种权力,这种权力会进一步回过头来统治劳动。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在这种颠倒的关系中不断被异化的。

第二,日常生活条件的异化。从理论上讲,劳动与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条件与日常生活条件自然也是两种不同的条件。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劳动力商品的生产或再生产就是劳动者及其家人通过消费生活资料来实现的。反过来说也成立,劳动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资料的消费活动就是劳动力的生产,就是商品物的生产。按照资本的本性或内在逻辑,商品物的生产必然采取节约成本的办法。节约成本包括劳动力的消费,即生产劳动过程和劳动力本身的生产,也就是工人对生活资料的享用过程。

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工人的劳动就是工人的日常生活,因而工人的劳动条件就是工人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条件。生产成本的节约源于“这些生活条件中的节约,是提高利润率的一种方法”[1] 101。“这种节约的范围包括:使工人挤在一个狭窄的有害健康的场所,用资本家的话来说,这叫作节约建筑物;把危险的机器塞进同一些场所而不安装安全设备;对于那些按其性质来说有害健康的生产过程,或对于像采矿业中那样有危险的生产过程,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等等”[1] 101。马克思把这种情形称之为以牺牲工人的生活和生命而实现的劳动条件的节约。这是劳动条件的节约,也是工人生活条件、生存条件的节约。工人生活条件的“节约”,就是工人的生活条件异化为资本“提高利润率”的条件。这种异化不只是牺牲工人的生活,更是牺牲工人的生命。

Design and Verification of Path Following Controller for USV …

马克思在研究消费关系时讲到,生产和消费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矛盾,这一矛盾催生出扩大消费与限制消费同时存在的奇特现象,而资本关系的本质则在于限制消费。“资本家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商品本身,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或他的个人消费。资本家实际关心的产品,不是可以摸得着的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价值超过在产品上消费的资本的价值的余额”[1] 49。这就是说,资本扩大生产并不是为了改善人的日常生活,而是为了获取“价值的余额”,为了剩余价值的增加。

日常生活条件还包括空气、阳光、饮用水、住房等,也包括在闲暇里从事科学艺术活动等方面的条件。由于资本将工人全部生活时间都变成了劳动时间,因而资本“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5] 306。“这种节约在资本手中却同时变成了对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的掠夺,也就是对空间、空气、阳光……的掠夺”[5] 491。掠夺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空气、阳光,是一种比掠夺食物更为残酷的掠夺。这种形式的掠夺,即是工人日常生活条件的异化。

第三,日常生活过程的异化。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日常生活过程是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是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的日常生活过程却异化为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这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工人的日常生活过程的异化。

一般而论,生命的生产与劳动力的生产,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生命的生产是生命的延续,是人自身的生产,其结果是“为我”。劳动力的生产是物的生产,通过消耗一定的生活资料而使在生产中或自然状态下流失的劳动力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这种特殊物也成了商品,劳动力的生产或再生产,也是商品物的生产或再生产。从而使得劳动力的所有者的生产、生活降低到物的消费或使用的水平。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6] 403 他在《资本论》中又写道:“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5] 582 对于资本来说,不管人们所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受雇于资本,其身份只有一个:雇佣劳动者。雇佣劳动者只能是一种人:为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人。因此,不论劳动者从事何种职业,不论他们的身份、地位有何不同,对于资本来说,都不过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力商品,他们的生活不过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而在资本主义工厂(场)中的生产过程更是作为物的使用价值被消费的过程。

与扩大消费并存的另一现象是限制消费。扩大消费是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来说的,单个资本家所希望的是自己的商品随着市场的繁荣、消费的扩大而全部被购买者消费掉,而自己企业内部的工人的消费,恰恰是限制的。只有限制了消费,才能有更多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资本量。限制消费更深刻地反映了日常生活的异化。

接受教育的过程、发展个人才能的过程,以及吃饭时间和休息时间,是人的日常生活的又一重要方面。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力成了商品,接受教育的过程、发展个人才能的过程,以及吃饭时间和休息时间,也都变成了劳动力的生产或再生产,而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只有一个去处,就是在生产领域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工人终生不外就是劳动力,因此他的全部可供支配的时间,按照自然和法律都是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应当用于资本的自行增殖。至于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即使是在信守安息日的国家里),——这全都是废话!……它侵占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5]306。

9月3日中国磷酸二铵零售价格指数(CPRI)为 2958.81点,环比上涨5.30点,涨幅为0.18%;同比上涨117.90点,涨幅为4.15%;比基期下跌262.96点,跌幅为8.16%。

第四,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马克思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论述多与时间、空间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时间就是空间。人的劳动时间越少,闲暇时间越多,日常生活的空间就越大;闲暇时间越少,日常生活空间就越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的空间就越来越大。因此,人的闲暇时间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标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全部生活时间都变成了劳动时间,因而劳动者的生活空间被挤压在工厂里,被挤压在机器旁,不能不远离生活世界。“随着社会在工商业方面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等等……束缚在某种机械的职业上的人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总之,社会越是前进到繁荣富强的境地,工人阶级从事学习、脑力劳动和思考活动的时间就越少。这就是说,社会的自由时间是以通过强制劳动吸收工人的时间为基础的,这样,工人就丧失了精神发展所必需的空间,因为时间就是这种空间”[3] 343。

若自由时间即是自由空间,而自由空间就是人的日常生活世界,那么,工人丧失了自由空间,就意味着工人远离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世界。工人远离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世界,实质是工人作为人的日常生活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物。这是日常生活更为全面的异化的表现形式。

二、资本主义条件下日常生活异化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活资料与劳动者日常生活的分离,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与劳动分离,正是这一分离,才进一步导致了物质生活资料与生活的分离。因此,日常生活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关系形成之前,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劳动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统一,也就是说,劳动者既是劳动的主体,同时也应该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马克思把这种关系称之为“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关系”。“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关系”又会派生出劳动与生活资料所有权相统一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劳动者有权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因而劳动者是日常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转变为“以他人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关系”,其实质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在这种关系中,对于生产资料所有者来说,就是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获取剩余价值,对于劳动者来说,则是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获取生活资料。劳动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关系又会派生出一种新的关系,即劳动与日常生活资料相分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劳动者不再拥有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因而也不拥有日常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生产的扩大必须以消费的增长作为条件,因为生产出来的商品必须通过市场卖出去才行。但是,资本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剩余价值,又往往限制消费,因为消费增加意味着积累减少,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就意味着资本量的减少。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耐人寻味的经济现象:一方面,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消费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资本家又尽可能地压低工人的工资,从而导致对工人消费能力的限制。

劳动为什么会与生产资料相分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手稿)》中对此作了专门研究。他指出,在资本关系形成以前,自由的劳动者一般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块土地,拥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罗马法》规定,凡是罗马人都有权拥有一份罗马的土地,凡是拥有一份罗马土地的人都是罗马人。在这种法律制度下,罗马公民“对公有地有(至少是)观念上的要求权,而对于若干罗马亩的土地则有实际上的要求权”[4] 482。马克思还引述尼布尔在《罗马史》中的观点来证明他的这一论断。尼布尔写道:“国王首先关心的不是神庙的礼拜,而是人……首先是摩西,他们维持善行、公正和美德的法规所以取得成就,其基础就是让尽可能多的公民取得土地所有权。”[4] 471

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了个人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的合法性,从而确认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一定程度的统一。罗马形式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后来一直是西欧土地所有制关系的范本,被各国广泛采用,并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的兴起打破了欧洲人“田园诗”式的生活,也打破了罗马时代形成的土地所有权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以资本的集中和生产资料的集中为条件。于是,资本通过暴力、经济等手段,将土地等生产资料攫为己有,用人民的血液写下了“羊吃人”的残酷历史。生产资料资本化的结果,即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

总而言之,新闻摄影作品具有新闻性、艺术性及实效性等特征。因此,为更好地发挥出新闻摄影在提升新闻节目总体质量中的积极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摄影技巧及艺术手法,确保摄影作品中画面简洁,主题明确,层次丰富,为大众呈现更好的新闻作品。

生产资料与劳动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但是,生产资料与劳动的分离还不足以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还要以雇佣劳动为条件,即以劳动者不拥有日常生活资料所有权从而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为条件,因此,劳动与日常生活资料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又一起点。事实上,资本占有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也就潜在地占有了生活资料的所有权;它在使生产资料资本化的同时,也潜在地使生活资料资本化。生活资料的资本化使得劳动者只有通过出卖劳动力才能获得生活资料,这就决定了劳动者的日常生活注定要受资本支配。人的日常生活的异化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形成并不断延续的。这一事实说明,日常生活异化的根本原因只能是资本,日常生活异化的种种现象只能由资本和资本关系来解释。

三、资本主义条件下日常生活的有限改善并不能改变其异化的本质

马克思肯定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较之以往要丰富,也肯定了包括雇佣劳动者在内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比以往有了改善。但是,日常生活条件的改善是否意味着日常生活异化的扬弃?马克思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人的日常生活由被生产和分配关系支配的消费关系决定,日常生活异化直接表现为消费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消费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消费关系,因而也不可能改变日常生活异化的本质规定。

人的日常生活过程异化为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是对劳动者生命活动的否定,同时又是对资本的肯定。

德国法勒(VAHLE)公司在移动供电和工业通信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1912年发明世界第一根钢体滑线以来,法勒公司开发了无数先进技术和专利产品。现在法勒公司已成为全球性的移动供电专家,在全世界52个国家开设了分公司及办事处,能及时提供最全面的移动电气系统和解决方案。法勒移动供电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德国法勒(VAHLE)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子公司,可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先进的产品和技术。

(2)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多协调、多汇报,争取上级资金对渠系的扶持,同时,渠系会同所领导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多沟通协调,积极利用和推进“一事一议”筹劳筹资,逐步改善渠系渠道工程现状,提高测水量水精确度。

“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力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或起点”[5] 658。“但是,起初仅仅是起点的东西,后来通过过程的单纯连续,即通过简单再生产,就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结果而不断重新生产出来,并且永久化了”[5] 658。这充分说明,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社会永久性的规律,只要这一规律还能起作用,人的日常生活就必然异化。从这一意义上说,日常生活异化与劳动异化一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

生产和消费互为条件,这种关系决定了资本必须扩大消费。“一方面,资本的趋势是,为了增加相对剩余时间,必然把生产力提高到极限。另一方面,必要劳动时间由此减少了,因而工人的交换能力由此降低了……但是产品的数量却以相似的比例增加……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要实现产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的困难也增加了——因为这要求消费不断扩大”[4] 406。这导致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反复发生:一方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工人的消费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从而导致一部分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因此,“第一,要求在量上扩大现有的消费;第二,要求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来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4] 388。

为此,资本在不断生产商品的同时,还需要生产新的消费者,创造新的“消费文明”,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在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4] 33。但是,工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5] 714。这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消费水平的提高、生存状况的改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量的微小变化。这一表面现象所掩盖的本质仍然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工人对资本的从属。

人的日常生活过程首先表现为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消费只再生产一种东西,就是作为活劳动能力的工人本身”[7] 71。工人的消费从形式上看是“工人自己的生存”,但正如“役畜的消费并不因为役畜自己享受食物而不成为生产过程的一个必要的要素”[5] 660 一样,只不过是为资本再生产出劳动力,并因此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环节,“他给自己添加生活资料,是为了维持自己劳动力的运转,正像给蒸汽机添煤加水,给机轮上油一样”[5]659。劳动力的所有者消费了多少生活资料的价值,他的劳动力就有多大价值,劳动者的价值就是他所拥有的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他所拥有的劳动力值多少钱,他本人就值多少钱,甚至就是多少钱。可见,劳动者人的价值就是他所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资本限制消费,具体表现为资本限制工人的“交换价值”,限制工人的“工资”,从而客观上限制工人的消费能力。工人创造的价值在一定时间内总是一定的。在确定的条件下,工人的交换价值越高,剩余价值就越少;工人的交换价值越低,剩余价值就越多。这种关系决定了资本必然限制工人的工资,从而为工人的消费设定了界限,限定了雇佣工人的消费空间和发展空间。“劳动价格的提高被限制在这样的界限内,这个界限不仅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受侵犯,而且还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可见,被神秘化为一种自然规律的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实际上不过表示,资本主义积累的本性,决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它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5] 716。资本主义的全部秘密在于剩余价值向资本的转化,其前提是剩余价值的积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积累,资本总是尽可能地限制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压低工人的工资,因而工人的交换价值是其消费能力的界限,“资本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为生产的界限,从而也越是成为消费的界限”[4]397。

日常生活与消费的同一性,决定了工人生活的界限与工人消费的界限必然具有同一性。资本为消费设定界限,同时也就为工人的生活设定了界限。工人日常生活的界限表现在:

第一,工人的日常生活必须服从资本的目的,因而剩余价值是工人日常生活的界限。如果不增加工人的工资,不改善工人的日常生活,剩余价值就追求不到,或者得不到最大化的剩余价值,那么,资本就会增加工人的工资,就会改善工人的日常生活。如果工人的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甚至使资本无利可图,那么这样的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决不会成为现实。可见,工人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是保证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只有当日常生活水平的改善有助于资本获取剩余价值时,才是可能的。

第二,工人的日常生活必须服从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要求,因而劳动力的价值是工人生活的界限。从根本上说,工人对生活资料的消费不是作为人的需要的满足而实现的,而是作为劳动力的生产或再生产而进行的。生产或再生产劳动力而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的大小,也就是工人工资的多少。从资本的本性讲,劳动力的价值自然是越小越好。劳动力的价值如果为零,资本能白得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那就太美了。但这个“梦想”并不符合商品的本质规定以及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商品的使用价值一定要通过劳动的消耗生产出来,即一定是蕴藏价值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某些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量会增加。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要求工人必须掌握更多的技术,必须比古代人更加“文明”,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教育培训费用会增加,因而劳动力的价值会随之提高,其他的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会相应增多,这也在客观上要求资本必须为工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生活必需品支出。但是,工人日常生活必需品支出的增多不能超出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界限。

第三,工人的日常生活只能是资本与雇佣劳动条件下的生活,因而维持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是工人日常生活的界限。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改变工人雇佣劳动者的身份,更不能危及资本对工人的统治。即使在现代一些资本主义企业中,少数职工可以获得终身雇佣这样的待遇,还有一部分职工可以持有本企业的股份,可以参与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等等,这些新的变化同样是在维持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稳定的基础上的一些微调,目的仍然是巩固和发展这种关系。因此,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是工人日常生活的最后界限。

目前,相比于对压力超负荷大量的研究,人们对容量超负荷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却明显受限。压力超负荷诱导心力衰竭通常采用主动脉缩窄诱导压力超负荷致心力衰竭模型。然而容量超负荷诱导心力衰竭的模型却并不广为人所知。对于人类而言,容量超负荷引发左心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伦理问题,以及从最初容量超负荷到最后引发左心功能不全需时过长,所以利用动物实验构建了容量超负荷模型模拟人类疾病,进而了解其潜在的诱导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容量超负荷动物模型可以分为2类:低压力型和高压力型。

试验地设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莲江口镇莲花泡,试验地面积666m2,土质为黑壤土。试验田平整,排灌方便,管理水平较高,试验地未施用任何其他药剂。

工人的日常生活界限表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论物质产品如何丰富,无论工人的生活水平如何提高,都不会改变工人日常生活的本质规定,也就都不会克服日常生活的异化。“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1] 287。这就是说,相对于人的实际生活需要来说,生活资料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相对于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要求来说,生活资料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生活资料既“太少了”又“太多了”这一矛盾现象说明,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日常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不能改变工人日常生活异化的本质,“差别只在于他的消费费用即生产费用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3] 130。要克服或否定日常生活异化,只能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基本结论。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只有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这个整体中,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才能得到正确理解。

其中,评价对象因素集 V={V1,V2,V3,V4,V5},即课前预习效果,课堂学习效果,课后拓展效果,求助渠道畅通,学习监控与反馈,每一个评价因素又分为多个因子。评价对象评价集 U={U1,U2,U3,U4,U5},即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9)05-0107-06

[收稿日期]2018-06-12

[作者简介]胡敏(1982-),女,土家族,贵州铜仁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 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文红]

标签:;  ;  ;  ;  

论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