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分析论文_江月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人民医院 妇产科 679200)

摘要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分析。方法: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从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接诊的产妇中选取15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7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产后出血情况,计算出产后出血量以及出血率进行对比,再针对两组的护理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出血率4.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3%,组间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5.51%,对照组79.97%,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义(p<0.05)。结论:对产妇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阴道分娩的产后出血量以及出血率,护理有效率显著提高。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阴道分娩;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判断为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的出血量大于500ml,此并发症意味着较高的死亡率。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凝血功能能发生异常、软产道撕裂出血、宫缩能力偏弱,再加之随着国家二胎的开放政策,高龄产妇的不断增加,也是促使出血率的主要原因之一[1]。由于产后出血使产妇的健康与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因此预见性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使用频率不断上升,即强调预见性,结合患者情况作出风险评估,作出相应护理措施,避免发生风险事件[2]。我院从2015年8月—2016年9月一年期间接诊的产妇中选取1560例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组研究,对观察组中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取得了理想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自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期间接收诊治的产妇中选取1560例顺产产妇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40.5±1.7)周,所有研究对象凝血功能均为正常。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780例产妇。其中对照组产妇年龄范围21—36岁,平均年龄(25.1±2.3)岁,孕次1—3次,平均(1.9±0.8)次,产次1—3次,平均(1.7±0.9)次;观察组产妇年龄范围22—36岁,平均年龄(24.3±1.8)岁,孕次1—4次,平均(1.8±0.6)次,产次1—3次,平均(1.4±0.5)次。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如年龄、孕周以及孕次等在进行比较时,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严密观察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在产前做相关检查以避免产后出现并发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预见性护理方式给予干预,具体方法如下所示:①分娩前:对换着实施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做详细了解,如:学历水平、身体实际情况等,做出全方面评估,针对性做心理辅导。在临产前,患者大多出现焦虑、害怕、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认真倾听患者所担心的问题,了解患者需求所在,温柔亲和的语言为其讲解排除困难,给予安慰消除不良情绪。病告知患者在产后饮食的处理,为患者的产后恢复提供保障。对于文化水平程度不高的产妇,由于分娩以及一些常识没有过多了解,医护人员及时给予健康指导教育,使其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的产前状况,讲解分娩的选择方式以及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使患者与家属做好心理准备。患者饮食需要科学营养,告知患者根据自身体质做适当运动,如每天坚持散步,有利于顺利分娩。②分娩中:产妇在分娩前需要将膀胱排空,医护人员对胎心以及产妇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汇报,此过程称为第一产程;生产时指导产妇正确用力,为防止产道受伤,提前做好会阴部的保护措施,此过程被称为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即胎盘剥离过程,指导患者正确用力以使胎盘尽快分娩出来,后查看产道是否有受损,认真观察以便于第一时间进行缝合。③分娩后:护理人员在产妇分娩后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为产妇做子宫按摩,必要时也可为其注射宫缩剂,观察阴道的出血量以及出血时间,并做好记录,寻找原因做出相应措施。建议产妇对初生儿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更有利于新生儿提高免疫力,护理人员讲解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指导分娩后的下床活动与会阴部护理。评估产妇的出血量,查看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以保证产妇拥有有效血容量。

1.3 观察指标

护理人员对分娩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即在分娩后24出血量,测量方式为称重法,计算方法:产前查对纱布等止血用品进行称重,产后再对用过的纱布等进行称重,出血量为二者的差×0.95,总出血量为患者分娩过程中与分娩后的出血总量相加,2小时后的出血量>400ml或24h出血量>500ml被判断为产后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来表示,j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分娩后24小时出血量为(209.58±23.49)ml,对照组(361.76±27.05)m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就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35例(4.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3例(26.03%),具有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约占产妇死亡因素的二分之一,同时也是妇产科中的常见危急重症[3]。通常情况下,在产妇将胎儿分娩出24h之内的出血量,以500ml为界点,若>500ml则判断为产后出血,但是有75%以上的产后出血情况发生在分娩后的2h之内[4]。分娩过程中容易使软产道受损伤,并且产后的疼痛感会影响到宫缩,极易引起产后出血。

有研究表示,在阴道分娩护理中针对性实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产后出血发生率[5]。在我院观察组的研究当中,施行预见性护理,产后出血为率35例(4.49%),护理总有效率为95.51%,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方式,产后出血率为203例(26.03%),护理总有效率为79.97%,观察组的护理有效度效果理想,大大降低产后出血率。由此可看见,在阴道分娩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可以对潜在风险做出提前预估并作出相关应对措施,减少产后出血和出血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红年.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7,30(22):112-113.

[2]孟宪杰.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8,(3):195-196.

[3]殷博.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196例[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6):88-88,89.

[4]翁庆敏.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护理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17,15(12):186-187.

[5]陈丽娟.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7):3121-3122.

论文作者:江月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  ;  ;  ;  ;  ;  ;  ;  

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分析论文_江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