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未来社区的融合论文

人与未来社区的融合

□张瑾 何玲巧

未来社区建设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发展的有效载体。未来社区建设的主题是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打造一个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根据未来社区试点申报的要求,以20世纪70-90年代老旧小区为主体的改造更新类为主。主要方式是采取全拆重建和插花式改修建。在原拆原回的基础上,为实现九大场景中的创业场景,引进一定数量的创业型人才。在同一个生活空间,如何让不同阶层的人群和谐共处,并融入邻里、教育、创业、治理、服务等场景,实现人与未来社区的共生共长、协调发展是个亟需研究的课题。

又比如 美国餐厅 Joselito Casade Comidas,它将菜品分成小吃、半餐,全餐,三种层级,当然不同的层级对应不同的费用。

运营期三大挑战

“人”的聚集问题。 未来社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规划期植入新理念,建设期形成高效、高质量,更要求运营期短时间内聚人口。集人气,才能实现社区规模和人口规模相匹配。一般来讲,城市级别越高,公共服务水平越高,吸引人口进入的虹吸效应就越大。比如一些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等,因为聚集了丰富的教育、医疗、科技、金融资源,对人口吸引力大。但对于人口和产业基础优势相对较弱的二三线城市,如果没有相匹配人才政策、公共资源、创业氛围、生活环境等条件的支撑,较难吸引周边区域人群及外来的人口汇入,若长时间不能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到未来社区范围内进行创业和居住,可能会出现“空城”现象,使未来社区教育、创业等场景得不到实现。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应该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基本国情,与时俱进地制定适合各个地方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策略,从单位内部结构和运行作为出发点,才能最大程度的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在行政功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人力和资源的整合工作,同时配合政策出台的管理条例,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新时期赋予行政事业单位的历史任务。

“人”的融合问题。 未来社区是以塑造“和合”特色邻里文化、打造邻里互助生活共同体为重点,构建“远亲不如近邻”的未来场景。对于改造更新类的未来社区建设应该考虑两类人的需求,一类是原拆原回人群,另一类是创业型人才。对于原住民来说,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其长期来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理念在一时之间很难转变,会产生对新型社区生活不适应甚至消极对待。引进的创业型人才相对来说文化程度较高、对新事物接受度高,能快速融入未来社区全新的智能化生活。原住民在思想上、行动上与新加入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会出现熟悉度低、凝聚力差等问题,将不利于两者间形成生活共同体和文化认同感。

“人”的管理问题。 未来社区在运营期,面临着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怎么管得好居民、服务好社区是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命题。未来社区作为一个兼具未来感、科技感的新型城市单元,将会引入“平台+管家”智慧服务,接入社区管理智能设备,搭建社区网络共同体,实现住户、社区的生活设施、服务设施的联通化管理。然而,社区内原住民群体素质良莠不齐,从其他安置小区的运营现状看,普遍存在缺乏保护公共设施意识,更有甚者出现破坏设备、胡乱搭建、绿化种菜、垃圾乱丢的现象。预测未来社区投运后,部分年纪偏大的群体对电子设备的接受能力弱、使用度低,导致社区内的智能设备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社区居民的自我约束意识薄弱,接受能力弱,内因驱动力不够,会使得“绿色低碳智慧”的有机生命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平台难以形成。

相关对策建议

引凤来栖。 未来社区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本,积极打造筑巢引凤、集聚人才的功能。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引进人才政策,提供优质环境,吸引大量的创业者落户扎根,使社区创业土壤从“稀松”变“肥沃”。应充分研究好引进人才属性和数量,合理配套设计相应的创业空间,使创业空间能够有效承载并发挥作用。同步加快未来社区周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吸引更多投资、更多创业型人才聚集未来社区,并确保引得来人才的同时留得住人才。政府在规划未来社区时,既要通过提升自身魅力来集聚人气,又要加大宣传力度,依托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度广的媒介,让市内外、省内外、海内外人士了解、关注并选择栖息未来社区。

社工先行。 未来社区倡导共享共融,形成亲邻友善、互助互惠的氛围。政府应予以配备一定数量的社工,民政部门应同步培育一批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使社工发展逐渐从“草根”变“树林”。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1+2+N”治理模式(即1个服务中心,2类侧重人群,N种社区服务)。充分利用邻里中心这一枢纽平台,将其作为社工宣传阵地,体现服务社区居民的中心。周全考虑原拆原回与创业人才两类人群,发挥各自所长。针对原住民,应提前介入,以讲座、访谈等方式,让其提前了解未来生活,形成心理准备,以便在入住后能尽快适应。积极引导“精英”治社区,通过对其培训以及赋权增能,带动公众参与。尝试让两类人群实行家庭结对“1+1”的方式,拉近距离。在未来社区运营期间,社工通过提供身心健康、亲子教育、社区融入等多种服务,使社区管理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

自治自理。 未来社区建设本质上要构建社区居民上下协同、凝心聚力的美好愿景。引导树立“助人自助”理念,使居民对未来社区逐步从“认识”变“认同”。一方面,在未来社区方案设计阶段,合理布局并充分考虑两类人群的生活需求,可在原拆原回生活区内设置一米菜园,保留原住民的一些生活方式,让他们可以更好的融入新型社区。另一方面,通过积分奖励与子女入学、社区活动挂钩等方式,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熟悉民主自治的规则,遵守有关制度,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由物业、业委会运行的“公转”形式向居民自治自理的“自转”模式的升级。

作者单位:椒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标签:;  ;  ;  

人与未来社区的融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