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本文通过介绍塬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创新水土保持治理思路和治理方法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塬区 农村 生态环境 水保治理
1、塬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
塬区是指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形态,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一般面积较大.在这些塬区调查发现:这些区域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1涝池毁坏严重,集水沟头延伸加快。涝池和水窖在塬区村庄建设中已有百年历史,由于涝池建造容易,投资万元,就可以建设一座容积在2000m3的涝池,村村在低洼集水沟头处或大或小都建有涝池和水窖,大的村庄、集水沟头多的村庄多达2-3个。塬区涝池中,能正常使用的不到十分之一,多数是弃用,或宅基占用,凡是建有涝池并能正常发挥功能的村庄的集水沟头基本没有延伸,水土流失轻微;凡是没有建涝池或涝池已毁坏多年的村庄,汇水沟头延伸加快,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1.2非生产用地快速增加,地表径流总量加大。塬区农村从1980年到现在,因沟头延伸滑塌毁坏农田,同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非生产用地扩大,在塬面形成了新的径流汇集面,在塬边产生破坏力更强的沟头切割与延伸,水土流失加剧。
1.3蓄排型水保工程设施建设滞后。据调查近二十年来,塬区农村村庄扩大,却没有新建涝池或其它水保工程设施,各乡镇所在地或中心村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没有配套排水型水保设施。县城和县境内公路等大型基本建设,扰动和改变了原地物地貌,尤其是公路、城建硬化面积越来越大,增加了新的地表径流。
1.4农田失修,地表径流拦蓄能力差。塬区县城乡镇从七十年代以人工为主的全民会战整修梯田、椽帮埝到八十年代的以机为主、人机结合,人打塄、机平地的大平大整,至九十年代末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但是维修和巩固基本农田的机制和措施没有及时跟进,加之近几年连年雨量增加,几乎村村都有冲垮地塄、硷畔,水毁土地没有得到及时修复,一遇较强降雨,径流汇集,沿老冲沟加剧冲刷。
2、水土保持在塬区新农村建设地位和作用
2.1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水土保持是围绕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展开的。随着水土保持工作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的内涵与领域得到了扩大,它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由传统“三农”扩大到整个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保育,实行山、水、林、草、田、庭(院)、路、村、井、产业(业)“十位一体”综合治理,实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以此增加资源利用率和承载力,增强农村发展潜力和空间,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保障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新农村建设可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根本改善。
2.2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在水土流失地区实施淤地坝建设,将原来被洪水冲走的水土资源拦蓄在沟道内,使荒芜、起伏不平的坡地或沟道变成了良田,增加了适宜耕种的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坝地拦蓄都是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土,土壤肥沃。且坝地地下水位高,墒情好,耐干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坝地平坦、宽阔,耕作方便,提高了坝地农业在粮食总产中的比重;坝地增加,不仅为农民提供了耕地资源,坝地水肥好,单位面积产量高,为少种打下基础,少种又为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四是淤地坝建设将时空不连续、不稳定的雨水资源转变为具有持续供水能力的稳定资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沟道工程的建设可有效拦截洪水,改善了水资源环境,从而有机地统一了水土保持与农民脱贫致富、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
2.3水土保持工作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服务。实施水保项目带动战略,把水土保持部门的项目、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倾斜解加快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加强水保科技技术研究,大力提高水保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努力使水保生态环境建设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更大成果,促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远景目标。
3、塬区农村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和对策
3.1建设思路。塬区水土保持应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可持续利用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传统水保设施与现代水保工程措施相结合,把塬区水土保持工程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推进排蓄型水保工程设施建设,把塬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在塬区经济条件较差的村(组)低洼集水沟头处新建和恢复原有涝池。人口在350口以下、村庄占地面积300亩以下的村(组),按照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计算,洪水总量在7192 m3以下的,修筑占地1.2亩、容积3000方左右的涝池1座;人口在400口以上、村庄占地面积350亩以上的村(组),按照相同标准,洪水总量在9700m3以上的,建议修筑占地1.5--2亩、容积5000m3左右的涝池1座。
3.3在县城、乡镇和经济基础好的村(组)建设排蓄结合的水保工程设施。即在这些地方的主要集流面修建排水工程,把径流、生活污水引入沟底消力后排放,排水工程涉及不到的次要集流面新建涝池作为补充。同时,在沟道打坝拦蓄,蓄浑排清。
3.4在公路、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等一切在塬区“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和削弱或降低原有水保设施功能的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都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建设单位按照批准的水保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及时修复水毁基本农田。
4、推进塬区水土保持治理的措施
4.1增加投入。对塬区县乡财政应按年度总收入的0.5—1%安排专项资金和县乡土地拍卖储备金应提取1—2%额度用于塬区水保工程综合治理。这是因为水土保持法第六、七条都规定了相应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
4.2科技推动。加大塬区水保工程措施综合治理科技含量。对治理区水保措施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塬区水保工程措施。同时在水保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中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引进、借鉴国外水保工程治理中的新成果、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质量效益。
4.3监督巩固。建立县、乡、村三级水保监督(测)机构和网络及水保工程设施台帐,配备管护人员,划界定岗,落实管护任务、责任,加强考核奖罚,巩固治理成果。同时负责治理工作信息传递,实时监测掌握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损(破)坏情况,加大对县境内基本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包括城乡基本建设、道路建设和砖、瓦、石场(厂)。以方案审批、规费征收、监督检查、案(事)件查处四项内容为重点,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以监督检查推进治理工作深入。
论文作者:王力,惠秦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水保论文; 新农村论文; 工程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径流论文; 农村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