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丰县高乐山镇第一民族小学 445600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教育。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探索技术、开展家校协同教育有效模式,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促进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的完善,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一、利用移动电话进行家校协同教育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家校协同教育,目前很多老师用得最多是和家长或学生进行电话沟通交流,这也是目前最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现在基本每位家长都随身携带手机,家长和老师只要拨通电话就能很快得到对方的信息,学生在校在家的生活及学习动态即可马上了解,对学校、家庭的协同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移动通讯运用到教学与教育方面,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电访,更是给予了更多的方便,尤其是用于与家长们的联系与沟通上,显得尤为重要。老师既可以通过电话与家长联系,反映本班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各种情况;同时家长也能够通过电话了解自己子女的动向,如当班级的学生出现迟到、缺席、旷课或者其他的一些不良行为时,可以通过电话及时的通知家长,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并能与老师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协同教育。又如,我班有个男同学在上数学课时和同桌大声说话,扰乱上课的秩序,严重妨碍老师的正常上课,在不接受老师批评的同时,还把老师推倒在地,态度恶劣、情节严重。我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除了及时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之外,还及时利用电话通知家长,与家长一起商量解决的措施。经过老师、家长、学校领导的共同教育,这个学生回校后的表现有了一定的改进。
二、利用QQ、微信平台促进家校协同教育
各种移动通讯工具,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方便了我们的工作,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于教育教学当中。这时建立网上QQ群就体现出了绝对优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家长和班主任、各科老师为成员建立一个Q群,家长一有时间上网就可以通过QQ群和班主任、老师或其他家长交流教育心得,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好教育措施的实施。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也可以通过Q群和多位家长互相交流,不论是针对哪个家长或学生提的意见与教育方式,其他家长在倾听与参与的过程中也对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所启发,这种各抒己见的方式也方便集思广益,对协同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利用校讯通平台实现家校协同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不但在学校或单位广泛应用,而且普及到各个家庭的生活当中。而我校近两年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办了校讯通。校讯通除了具有刷卡考勤功能、校务通知功能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免费在校打亲情号码,更重要是可以给学生的家长发信息。根据这样的一个便利条件,我充分发挥学校的校讯通作用,加强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例如学校有什么通知,如召开家长会,我会通过校讯通发信息,让家长能及时接到学校的各种通知并能了解孩子的动向。
四、进行网络课堂直播提高家校协同教育
数字视频能够生动的记录课堂教学活动、师生教与学的行为,在教育领域应用广泛,如果通过实时流媒体技术传输到网上,形成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供家长、老师和学生使用,预期可以成为家校协同教育中沟通的桥梁,实现家庭和学校协同教育的效果。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预期可以让教师准确全面的评价学生,给家长提供有效的建议,反思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家长主动介入学校教育,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实现自我反思,不断改进自我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前段时间,我把上课视频发到群里,家长了解到自己孩子上课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在家里给予及时有效地辅导,教育效果大大增强。当然,也有家长提出质疑,这种直播课堂会不会伤害问题学生的自尊心,通过讨论,家长认为只直播课堂利大于弊,提高了协同教育效果。
总之,充分利用并完善现代信息技术,走家校协同教育之路,在家长与学校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建立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则能克服困难,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最大效能,则能为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创造积极的外部环境。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协同教育,是采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的家校协同教育,实现了家长与教师的快速及时的双向互动,交流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教师和家长不仅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交流,还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及学生的个性发展畅所欲言,从而寻找到家校协同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全方位互动沟通。教师们不再甘于传统教育的束缚,通过探索技术支持的“家校协同”教育有效学习模式,从而实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优势互补。
论文作者:滕宏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7
标签:家长论文; 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老师论文; 家庭论文; 教师论文; 班主任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