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阅读理解测验的效度分析_结构效度论文

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测验效度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理解论文,能力测验论文,现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奠定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说,阅读水平的高低是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就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言,阅读技能是高效获取信息和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一项社会文化技能。因此,现代文阅读理解考试历来都是全国和各省市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在试卷中占有较大的分值和比重,但同时也是众多考生失分比较多的地方。

然而,为了应对现代文阅读考试,不少教师往往过多侧重解析现代文阅读考试的特点、命题倾向和解题思路等,考生则更多关注应试的结果,即如何掌握答题技巧、如何才能答对题目等方面的问题,而很少有人从考试的科学性角度、命题理论方面,站在考试科学性和导向性以及命题者的角度来探索什么样的测验才是一个高质量的测验,什么样的测验形式才能保证测验的公平性,才能准确地测量出考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等问题。考试是一门科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就测验形式的变化而谈论考试的定位和命题趋势;也不能仅就某一地区或省市某年度考试方法或形式的调整,而忽视对现代文阅读考试科学性本质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代文阅读测验的效度、测验操作思路和命题理念等方面探究考试的质量问题。

一、现代文阅读理解测验的核心——效度

现代文阅读理解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与其他考试相比虽有不同,但在质量要求上却没有本质区别,即都是以效度为根本要求。效度是一切考试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衡量考试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所谓效度指的是考试的整体或某一部分在多大程度上测出了预期测量的东西,或者说考试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预期的测量任务,实现了预期的测量目标。显然,效度的概念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试卷整体或某一部分究竟测量的是什么;二是测出的程度有多大。通俗地讲,效度就是指一个考试实际考查的能力或知识结构与考试大纲的要求相吻合的程度,与考试设计者的初衷相吻合的程度。比如,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的测验目标是学生在一定阅读速度要求下准确理解一般题材、体裁和文体的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相关语文知识。如果考试确实能够准确考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那么考生在这部分测验上的考试分数就可以解释为考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考试的效度就比较高;反之,如果考试内容与考试大纲规定的目标脱节,考试实际测量的心理特质与测验的预期目标相背离,那么考试分数既不能反映考生的真实阅读能力,也不能把考生之间客观存在的阅读水平差异区分开来,那么考试的效度也不高。

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只是界定了一般教学目标和考试目标,在考试学中通常称之为考试的构想,那么要实现考试大纲所规定的构想,则必须由考试的研发机构和命题人员将该构想通过选择恰当的文本和采用适当的测验形式进行操作化处理,借助具体的测验任务和题目设计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知识的测量。决定现代文阅读理解测验效度的基本因素可以概括为文本选择和测验题目设计两个方面,下面具体来谈。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测验效度的决定因素

现代文阅读考试的过程实际上是考生按照答题要求完成测验任务的过程,考试的分数是阅读测验构想、阅读文本和针对文本所设计的题目的函数(如下页图所示)。

因此,测验任务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对文章进行加工理解(阅读)的过程,二是以理解的结果为基础对文章后面的题目做出选择或回答的过程。综观近几年全国语文统一考试试卷和各省市自治区自主命题试卷的特点,现代文阅读考试的基本方式是:命题者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选择长度介于1000至1500字之间的几篇文章(一般由2至3篇文章构成),然后基于每篇文章设计若干选择题或问答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结果做出选择或回答。由于阅读材料是考生答题的原始刺激,是考查学生语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基本输入,因此在语文考试中所选择的阅读文本是否适合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知识,是影响现代文阅读测试效度的首要因素。

1.阅读文本是否普适

选择阅读文本首先考虑的是文章的题材是否具有普适性,即文章的内容对目标考生是否公平。因为阅读过程不是简单地对语言符号进行解码的过程,而是考生借助既有的各种知识结构、语文知识、生活经历等对文章进行整体认知加工的过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结构复杂,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等,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学习的考生其生活经历、阅读范围迥异,因此,所选择的阅读文本首先在内容上必须保证对所有的考生具有普适性,尽量避免因为文章内容的偏差给不同考生团体的测验分数带来系统性影响,确保文章的理解结果是考生整体语文素养、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的反映,而不是学生在某一方面百科知识差异的结果。如果所选择的文章因为涉及了某一领域的特殊知识,考查的不是学生现代文阅读知识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阅读能力,那么考试的效度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当部分考生正好具备文章所涉及的特殊知识时,虽然他们实际具有的语文知识和阅读能力不高,但考生却因为文章内容涉及了考试不期望测量的特殊知识而明显提高了测验的分数;而对另一些考生而言,尽管具备了考试期望测量的、较高的语文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因为恰好不具备这种特殊知识,而无法获得理想的测验分数。这样一来,考试就会缺乏公平性,而没有公平性的考试也必然是缺乏效度的考试。所以,在现代文阅读理解考试中,命题者经常选择语言规范、文体典型,具有较高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不涉及特殊知识的文章作为考试的阅读材料。

2.测验题目是否合理

考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如何,阅读能力的高低以及语文素养的优劣等均属于潜在的心理特质,我们无法进行直接观察和测量,而只能设计测验任务作为刺激材料,根据考生对测验任务的反应情况间接地推断他们阅读能力的高低。然而,阅读是考生内在的、个性化的心理过程,即使让考生阅读了一篇文章,我们仍然无法知道他们的阅读水平如何,考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意思,理解的程度如何等。因此,我们只能再根据文章的字、词、句、段知识和语境等因素,从多个角度设计若干选择题或简答题,以考生的应试表现为基础推断考生的理解结果如何。因此,测验题目是命题者为了验证考生是否理解文本内容而人为设计的二级刺激。考生的理解结果是借助题目的回答来表征的,所以,测验题目必须能够真实体现考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即文本和题目之间的难易度必须吻合。否则,如果因为题目设计不合理而人为增加或降低了考生的认知负担,甚至题目的设问角度太单一、考查层次不全面等,都会导致测验结果无法反映考生阅读理解的结果,而过多体现的是考生回答或选择题目的能力,测验分数的使用效度就会明显受到影响。

在现代文阅读理解考试中,无论采用选择题还是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评价测验题目是否科学的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测验题目数量与文本的长度和信息量要吻合,既要避免针对较长的文章设计的题目数过少的现象,同时也要杜绝针对较短的文章设计太多题目的现象,因为这两种命题方式会导致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不高,即缺乏信度。其次,测验题目本身的语言理解难度要合理,因为我们是通过测验题目考查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和水平,而不是考查学生对测验题目语言本身的理解能力,所以测验题目(包括题干和选项)本身的语言认知加工难度不属于考试大纲拟测的阅读构想。考生答错了题目未必是因为不能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所造成的,而是因为测验题目的“文字游戏”或题干“陷阱”所造成的,这种测验分数不可能反映考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水平。最后,测验题目的考查层次要全面化、立体化。考生对文本的理解结果是在特定语境下字、词、句、段等语文知识和文本含义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测验题目不仅要包括文本明示型题目,也要包括文本隐含型和文本外延型题目,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评价考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测验分数才能体现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技能。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测验的应对思路

作为语文教师和考生,适当关注现代文阅读考试形式和答题要求的变化是必要的,但要想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仅靠研究出题倾向、寻求答题技巧,甚至根据历年现代文阅读理解考试的形式进行“押题”或“猜题”等做法,无疑是舍本逐末,背离考试效度追求的短视行为。因为单靠应试技巧,既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技能,也不可能获得理想的考试分数。现代文阅读理解测验有其比较特殊的测量构想,尽管在表述形式方面各不相同,但现代文阅读理解测验的目的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即以准确测量考生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知识为目的,以有效区分考生之间存在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知识差别为出发点,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实现考试的人才选拔功能。

教师和学生必须真正领会考试大纲的考试意图,及时调整教学导向,在精讲多练的基础上,进行各种题材、体裁的大量阅读训练,奠定扎实的字、词、句、段和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基础。这样才能不断拓展思维的空间,完善学生的人文修养,从根本上提升考生的阅读意识,实现语文知识的内化,达到阅读素养和技能的升华,在现代文阅读理解测验中获得理想的测验结果。

标签:;  ;  ;  ;  

现代阅读理解测验的效度分析_结构效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